工作-生命平衡反思(上)(下)

文章 / 合作夥伴

工作-生命平衡反思 (上)
作者: 丘炳華
引言
有人描述人生好像一個「耍把戲者」(juggler)以雙手同時舞弄多個玻璃球,要懂得分配才能達到平衡。基督徒舞弄的三個玻璃球,主要是代表職場、家庭和教會,偶一不慎便會「失衡」,造成嚴重破壞。

那種「失衡」是你嗎?
若是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放在工作裡,我們會稱他為「工作狂」(Workaholic)。他的工作時間很長,沒有真正的放假,忽略家人和朋友。另一類別的人,大部分工餘時間都會在教會出現,教會事工名單上常有他的名字,他以「事奉」(廣義來說也是一項工作)來表述他對神及對人的愛,我即管稱他作「事奉痴」。 [1]

當工作成為「偶像」(Idol)
《Every Good Endeavour》作者引述馬丁路德,定義「偶像」為以自己製造的去尋找一些只有上帝能賜與的,又提到人若不相信基督完全接納我們的現況本相,我們便會轉向其他方法來自我肯定或自我證明,例如人自以為擁有無窮力量,所謂「人定勝天」,這就是拜偶像之罪。 [2]以上所述的失衡狀況,背後隠藏著這種墮陷,是人類自製偶像的罪性。我們要撫心自問,是什麼驅策(drive)我們成為工作狂?什麼驅使我們對手頭上的工作過度「熱心」? 「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3]作為十誡中的第一誡,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人要小心自己以其他東西取代上帝的位置,並以此來尋求滿足。我們要以創造我們的神為首,亦只有祂能滿足我們心底的真正需要。

時代巨輪下的犧牲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以後,人趨向高舉自我的理性、自身經驗和個人自由。 [4]「現代」(Modernity)時期來臨標誌著人對上帝的依賴轉向自己,而「後現代」(Post-modernity)階段,更以憑空想像的未來「科技」及對一切現況之「不肯定」作為崇拜對象。 [5]我認為現今香港的主要在職人士受到從「啟蒙」到「後現代」的思緒影響,狀態混亂,容易在繁忙又冗長的工作中迷失,整全生命失衡。當然,每一個時代(Chronos)都有自身的盲點,但人所追求的絕不可以凌駕上帝。在時代巨輪中的都市人,怎樣才能看得清楚回歸正途?

分配時間,分配生命?
談到工作上時間(及精力)分配,這與我們的人生關注項目有直接關係。在職場的歷程中,初職青年們要努力學習及進修,藉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當事業走上軌道,多考慮結婚和生兒育女,家庭教養上消耗我們不少精神體力。當孩子漸長時,職場「交棒」問題便成為重點。此外,不同工種要求不同,因此,不能硬性將工作時間「量化」,將時間分配到生命之不同範疇。這不是真正的平衡。

[1] 在此聲明,筆者只是嘗試描述,不含任何眨意!
[2] Timothy Keller, Every Good Endeavour : Connecting Your Work to God's Plan for the World,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2014), 132-133.
 史蒂文斯、班克斯編,陳錦榮譯:《市井信徒 通識手冊》(香港:天道,2012),頁129-30。
[3] 出二:3
[4] Timothy Keller, Every Good Endeavour, 140-150.
[5] Ibid.


工作-生命平衡反思 (下)
作者: 丘炳華
在工作中締造造就人的新文化
上帝是最大的創造者和領導者,而我們是以神的形像被造,所以我們也有祂賦予的創造能力和領導特質。同時,上帝也是持守者和救贖者,而我們也有同樣的本質[1]。
文化本身包含了創造,所以有一些情況我們可能未必會認為是工作,然而也是在創造文化,因為這些事情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2]。就如修改公路,我們可能未必頓時意識到這是有影響力的工作,但工人所作的一切的確在創造文化以至改變世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方便。然而,這樣做同時也可能帶來對世界的破壞。就是這樣,人類無可避免地不斷創造文化,問題在於基督徒是否意識到自己要有意義地(meaningfully)和自覺地參與在這些活動中,將其看為自己工作使命的一部分,及發現這樣做是參與創建新的世界[3]。
相信很多基督徒都會認同我們都要在生活中作一些道德判斷,以致可以弄清什麼是美好和神聖的工作。然而,太少基督徒發現我們被呼召在工作中成為建立者,或者社會思潮(ethos)的創造者[4]。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要在職場中創建指向基督的新文化。要締造新文化並不是要由零開始,而是在現有的文化中,發現其中值得欣賞的優點再加以培育,以改變工作中的固有文化[5]。
記得在我從事零售行業的日子,工時超長已是習以為常的行業文化,各人只顧自己的工作,欠缺溝通也是公司長久以來的不良現象。雖然如此,公司卻有一個很獨特的文化,就是在舉行大型活動時,無論是否負責的員工都必定要參與。這對不明所以的員工來說,只是一種負擔和只會覺得被迫增加工作量。然而若從正面的角度出發,這可是讓員工學習互相幫忙的好文化。為了改善工作文化,於是便從這一點開始,教導員工互相合作的重要和好處。慢慢地,同事之間的溝通也多了,而大家都願意不計較是否自己的事務,而向同事伸出援手,於是超時工作的情況也得到改善,工作文化因而慢慢指向美善。所以只要發現文化中一些可取的地方,再加以培育,就可以在工作中創建新的文化和氣氛。
正如鄭順佳博士在〈工作神學初探– 從《工作通諭》說起〉一文中提及:工作縱然勞碌卻是美善的,因為藉著工作人可以轉化自然界,也能成全人之為人的本質。工作亦能建立人的美德,提升人的尊嚴[6]。的確,現今世界因為人的罪性,令工作失去了原本的美善。作為基督徒,我們很清楚工作是上帝賜予的祝福。我們既帶著使命進入職場,除了看到職場的陰暗和掙扎,更應該看到當中有上帝救贖的盼望。文化的感染力很強,負面的工作文化的確會令行業變得越來越黑暗,世界繼續沉淪。威瑟林頓博士提醒我們,單憑理念(idea)和世界觀(worldview)是不能改變世界的,因為文化不只是想像,而是要行動,需要每一位在職基督徒以行為和努力才能做到[7]。雖然我們明白改變世界的不是我們而是上帝,要在職場中踐行上帝的使命也不容易,但上帝呼召我們要參與其中,與祂同工,我們就當盡本分,在祂安放我們的崗位上盡忠,實踐使命。這就是在一般賴以為生的工作觀以外,基督徒能看到工作的真正意義和盼望。
- 完 -
[1] Witherington, Ben, Work: A Kingdom Perspective on Labor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2011), P. 103
[2] Witherington, Ben, Work: A Kingdom Perspective on Labor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2011), P. 104
[3] Witherington, Ben, Work: A Kingdom Perspective on Labor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2011), P. 104
[4] Witherington, Ben, Work: A Kingdom Perspective on Labor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2011), P. 98
[5] Witherington, Ben, Work: A Kingdom Perspective on Labor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2011), P.111
[6] 鄭順佳:〈工作神學初探 – 從《工作通諭》說起〉,《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46期(2009):64。
[7] Witherington, Ben, Work: A Kingdom Perspective on Labor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2011), 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