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與上帝對各國的祝福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正如 引言,中所說,約拿書在十二小先知書裏是個“異類” 。書中所講的故事不是發生在以色列。文中也沒有時間線索。該書沒有先知的神諭,焦點也不是先知服侍的羣體,而是先知本人的親身經歷。[1] 儘管如此,它分享了其他先知的觀點,表明上帝活躍於世界之中( 拿1:2, 17 ; 2:10 ),並且對上帝的信心(或不信)構成一個三重鏈接:敬拜、社會經濟健康以及環境。當船員向耶和華禱告,遵守祂的吩咐,海就平靜了,而上帝保守船員和約拿的安康(拿1:14-17)。當約拿回歸到合宜的敬拜之中,上帝就讓環境恢復到原來合宜的秩序裏面:大魚在海中,人在乾地(拿2:7-10)。當尼尼微人迴轉歸向上帝,動物和人類和諧地相處,社會經濟的擾亂也止息了(拿3:4-10)。 約拿的處境和其他十二位先知不同,但他的神學卻不是。約拿書的獨特貢獻是:1)關注先知的呼召和迴應;2)承認上帝不是透過祝福以色列來攻擊其他國家,而是透過以色列來祝福其他國家。[2]

Douglas Stuart, vol. 31,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Hosea-Jonah (Dallas: Word, Inc., 2002), 431.

Stuart, Hosea-Jonah, 434.

約拿的呼召和迴應(約拿書1:1-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和十二小先知書一樣,約拿書以上帝對先知的呼召開篇(拿1:1-2)。 但是,和其他書卷不一樣的是,約拿抗拒上帝的呼召。他愚蠢地試圖躲避上帝的面,乘船到外國的海岸(拿1:3)。這樣做不僅僅給他自己,也給同船的人帶來了危害,因爲正如我們在十二小先知書中所看到的,不守上帝的約帶來真實可見的後果,而個人的行動總是會影響眾人的。上帝差來了狂風暴雨。首先,狂風暴雨毀壞了水手們的商業前途,因爲他們被迫丟棄了所有的貨物,以便讓船身更輕省(拿1:5)。接下來,狂風暴雨威脅到他們的生命(拿1:11)。只有當約拿提出要把他投入海中——海員們不情願地接受了——才最終平息了風浪,消除了對眾人的危險(拿1:12-15)。

上帝呼召我們的目的是服侍他人。呼召約拿是爲了尼尼微人的益處。當他抗拒上帝的帶領時,不僅僅他受召要去服侍的人受苦,他身邊的人也遭殃。當我們承認所有人都受召在工作中服侍上帝時——我們的工作可能和約拿不一樣,但對上帝而言同樣重要(參考工作神學計劃文章,《职业概述》)——那麼我們會認識到,我們沒有在工作中服侍上帝也會導致社區的衰弱。我們的恩賜和才幹越強,假如我們在工作中拒絕上帝的帶領,我們可能帶來的傷害就越大。毫無疑問,我們可以想到很多人,他們的曠世奇才讓他們有能力在商業、政府、社會、科學、宗教和其他所有的領域當中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假如他們能夠將他們的技能首先委身於對上帝的敬拜和服侍,想象一下他們所能帶來的好處,以及他們本來能避免的罪惡。相比而言,我們的恩賜可能看起來是微弱的;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一生當中爲服侍上帝而工作,我們將能做怎樣的善事,將能避免怎樣的罪惡。

上帝對各國的祝福(約拿書1:16; 3:1-4: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拿違背上帝的呼召,因爲他拒絕接受上帝祝福以色列的敵國亞述和它的首都尼尼微的好意。當他最終柔軟下來,成功完成他的使命時,他又厭惡上帝對他們的憐憫(拿4:1-2)。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亞述那時正要佔領以色列的北國(王下17:6)。約拿被差遣去祝福他所鄙視的人。然而,這是上帝的旨意。很明顯,上帝的意思是要使用以色列百姓來祝福各國,而不僅僅是他們自己(參見,"祝福萬民(耶利米書29)《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與工作》)。

我們各人都嘗試將自己本身的有限,放在上帝藉着我們的工作延展的祝福之中,這樣可能嗎?我們常常認爲,我們必須爲自己積聚工作的好處,免得別人在我們身上有可乘之機。我們可能訴諸祕密、欺瞞、欺騙、走捷徑、壓榨、恐嚇,以便在工作中勝過對手。我們似乎接受了一個未經證實的假設,以爲我們在工作中的成功必須建基於他人付出的代價之上。我們是否相信成功是一場非此即彼的零和遊戲?

上帝的祝福不是一個容量有限的水桶,而是一個滿溢的泉源。“試試我是否爲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3:10)。儘管我們在工作中經常面臨競爭、資源限制和他人的惡意,但上帝給我們的使命不是那麼微小,僅僅爲了在所有不順當中生存而已,乃是要巨大地轉變我們的工作場所,實現創造力和生產力,構建社會和諧的關係,保持環境的平衡——這是上帝從一開始就確定的旨意。

雖然約拿起初拒絕參與到上帝對敵國的祝福當中,但最後他對上帝的信心勝過了他的不順服。最後,他確實警告了尼尼微城,而他們在約拿的驚愕當中熱切地迴應他的信息。整個城市,“大大小小的各人”(拿3:5b),從君王到臣民,從街上的百姓到羊羣中的動物,“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拿3:8)。“尼尼微人信服神”(拿3:5b),並且“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爲,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於他們”(拿3:10)。這讓約拿很失望,因爲他想要繼續宣告上帝呼召他做工的後果。他希望尼尼微人得到懲罰,而不是饒恕。他苛刻地判斷自己工作的結果(拿4:5),而錯過了他人的喜樂。我們是否做同樣的事情?當我們爲工作看似缺乏意義和成功而悲嘆時,我們是否忘記了只有上帝能夠看得見我們工作的真正價值?

甚至約拿微小、躊躇不決地順服上帝的那一刻,也給他周邊的人帶來了祝福。在船上,他肯定地說,”我敬畏耶和華,天上的神” (拿1:9),併爲了船上的同伴而犧牲自己。因此,他們從風暴中得救,並且成爲了上帝的跟隨者。“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拿1:16)。

如果我們認識到,我們服侍上帝的工作會被不順服、不滿、散漫、害怕、自私或其他的心病所阻礙,那麼約拿的經歷可能會成爲我們的鼓勵。這裏有一位先知,在忠心服侍上甚至比我們更失敗。然而,上帝透過約拿遲疑的、有缺陷的、斷斷續續的服侍,完滿地成就了他的使命。憑着上帝的大能,我們欠佳的服侍可以完成上帝所想要成就的一切。

上帝關心那些迴應祂呼召的人(約拿書1:3, 12-14, 17; 2:10; 4:3-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根據約拿的經歷,我們可能會害怕上帝的呼召會帶領我們進入災禍和困境中。希望上帝完全不呼召我們,是不是會更容易一點呢?迴應上帝的呼召可能要求巨大的犧牲和代價,這是真的。[4] 然而,在約拿的例子中,困境並不是來自於上帝的呼召,而是來自約拿對呼召的不順服。船難和在海洋大魚肚子裏面被埋的三天,直接來自於他試圖逃避上帝的面。他後來所受的太陽和熱風,還有他幾乎想自殺的絕望(拿4:3-8)都不是上帝所施加的困境。困境的到來是因爲約拿拒絕接受來自“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的祝福,他“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拿4:2)。

事實是上帝總是努力看顧和安慰約拿。上帝感動人們憐憫他,就如船員努力划船登岸,而不是接受約拿的建議,把他扔入水中(拿1:12-14)。上帝差派一條大魚拯救約拿脫離溺亡(拿1:17),並且吩咐大魚將他吐在旱地上(拿2:10)。祂讓約拿在敵國尼尼微城的百姓中蒙恩,他們敬重他,並留心聽他的信息。在尼尼微,上帝在約拿最需要的時候爲他提供了樹蔭和一座棚(拿4:5-6)。

如果約拿的例子是一個範本,那麼上帝呼召我們在工作中服侍他人,並不需要以我們的幸福作爲代價。若我們期待相反的事情,則表明我們依然困在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裏面。鑑於約拿拒絕上帝的呼召時,上帝爲供應他所採取的非凡手段,想象一下,假如約拿從一開始就接受呼召,他會經歷何等大的祝福。旅行的方式,爲他冒險捨命的朋友,和自然世界和諧的關係,樹蔭和歇息處,所服侍的人給予的尊重,以及工作上令人震驚的成功——想象一下,如果約拿如上帝所願的接受它們,這將會是多麼大的祝福!儘管約拿以貶低的方式強迫自己,但它們卻表明,上帝呼召我們服侍也是一個祝福的邀請。

A classic exploration of this topic is Dietrich Bonhoeffer’s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New York: Macmillan, 1966),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