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發生在路得和拿俄米的家中(路得記1:1-22)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故事從“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得1:1)的一次饑荒開始。當時,以色列人背離了神的道,轉而拜偶像,社會動盪,內戰頻發,正如我們的聖經中路得記之前的士師記最後幾章所記載的那樣。(這些書的順序在希伯來聖經中是不同的。)這個國家作爲一個整體,顯然沒有遵從妥拉設立的、工作或行事的準則。故事中的人物——至少拿俄米——意識到,這樣的行爲導致他們失去了神的祝福(得1:13, 20-21)。結果就是,社會經濟結構瓦解,並且饑荒控制了這片土地。

爲了逃避饑荒,以利米勒、他的妻子拿俄米和他們的兩個兒子搬到了摩押——考慮到以色列和摩押長時間的敵對,這完全是一種絕望的舉動——他們認爲在那裏收成或者會好一點。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成功的找到了工作,但是他們的兒子們都在摩押找到了妻子。但是在十年中,他們經歷了社會和經濟上的悲劇——所有的男人都死了,留下拿俄米和她的兩個沒有丈夫的兒媳婦(得1:3-5)。這三個寡婦必須要在一個男女在法律和經濟權利上不平等的社會上,設法養活自己。簡短的來說,他們沒有丈夫,沒有土地所有權,沒有可以謀生的資源。“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爲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拿俄米的哀哭(得1:20),反映了她所處的嚴苛環境。

與寄居者和孤兒一樣,寡婦在以色列律法中受到很多注意。[1]因爲失去了丈夫的保護和支持,她們很容易成爲經濟和社會虐待和壓榨的對象。很多寡婦去做妓女,只爲了可以生存下去——我們現今社會的弱勢女性也普遍面臨這一情況。拿俄米不僅僅成爲了一個寡婦,也是一個在摩押的寄居者。即使這樣,如果她和她的兒媳婦們回到伯利恆,年輕的女人們將會成爲寡婦和在以色列的寄居者。[2]可能是認識到不論他們去哪裏居住都會是弱勢羣體,拿俄米驅策她們回到母家,並且禱告以色列的神會賜給她們(摩押的)丈夫和安全的家庭(得1:8-9)。然而不管情況多麼艱難,其中一個兒媳婦路得不願離開拿俄米。她對拿俄米的話語,吟唱出她深深的愛和忠誠。

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那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 (得1:16-17)

生活可以很艱難,但是這些女人面對的是最壞的情況。

Deuteronomy 10:18; 14:29; 16:11, 14; 24:19–22; 26:12–13; 27:19.

On the difficulties of being a Moabite in an Israelite world, see Daniel I. Block, Judges, Ruth (NAC;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2002),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