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期待基督徒工作(帖前4:9-12; 5:14)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神期待基督徒尽其所能地工作

保罗强调说,上帝期望每一个有工作能力的基督徒都去工作(帖前4:11-12)。他劝勉帖撒罗尼迦人“亲手做工”(帖前4:11),“自己也就没有甚么缺乏了”(帖前4:12)。帖撒罗尼迦基督徒不是要逃避工作,而应当勤奋劳动维持生计,避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在希腊-罗马的城市里做一名手工劳动者,不管是按照现代还是古代的标准而言,生活都会十分艰辛。因此,人们很乐意想象自己也许不必从事如此辛苦的工作。但是,放弃工作,依靠别人的工作寄生,是不可接受的做法。令人惊讶的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放在“兄弟相爱”的框架之下(帖前4:9)。保罗的意思很清楚,爱和彼此尊重是基督徒关系之关键,不必要地依靠别人的慈善为生,乃是不爱、不尊重乐于助人的弟兄姊妹。

请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工作并不总是有报酬的。许多工作——烹饪,清洁,修理,美化,抚养孩子,指导年轻人以及无数其他工作——满足了家庭或社会的需求,但不能得到报酬。还有一些工作——比如艺术——可能是免费的创作或者只能收取很少的报酬,不足以支持从事它们的人。尽管如此,它们都是工作。

基督徒不一定期望赚钱,而是他们要用工作来养活自己,他们的家人,支持教会和整个社区。

创造命令(The Creation Mandate)仍然生效

创世记2:15 的命令(“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仍然有效。基督的工作并没有消除或取代人类最初的工作,而是使它更有成果和终极价值。当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14, 帖撒罗尼迦后书3:6以及11, 还有帖撒罗尼迦前书5:7等处分别采用从词根atakt(混乱)所引申出的希腊文形容词、副词和动词时,他可能心里想到了创世记2:15。这些词汇都将懒惰之人的行为描绘成混乱无序,“对工作的义务不负责任。”[1] 他们违反的命令可能就是创世纪第2章的工作命令。

保罗对工作持续有效性的坚持,并不是对资产阶级议程的让步,而是反映了上帝的国度已经开始/尚未成就的平衡观点。上帝的国度已经通过耶稣来到世上,但是尚未完全成就(帖前4:9-10)。当基督徒努力而优异地工作时,他们表明神的国度不是逃避者的幻想,而是世界最深刻现实的实现。

基督徒应当卓越地工作

鉴于工作的重要性,基督徒应尽其所能地做好工作。不能以卓越的方式工作,可能会使教会的声名受损。希腊-罗马世界的许多犬儒派(Cynics)放弃了工作,这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2] 保罗知道,若基督徒逃避工作的责任,整个教会的地位会受到破坏。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11-12里,保罗显然担心社会对教会形成错误的看法。在希腊-罗马世界的背景下,他的担心合情合理,因为帖撒罗尼迦教会发生的事情不仅在社会上有失体面,而且使慈善的基督徒看起来轻信而愚蠢。保罗不希望基督徒在工作上落后于社会的标准,而希望他们高于这个标准。此外,由于没有在社会上发挥其适当的作用,这些基督教徒也可能煽动起更多反基督教的谣言和怨恨。保罗希望教会不授人以柄,让迫害教会的人找到合适的借口。在工作上,基督徒应该成为模范公民。通过处罚懒惰之人,教会可以有效地与他们可耻的行为划清界限。

成熟的基督徒需要示范良好的工作精神,为年轻的基督徒树立榜样。虽然保罗知道服侍教会的工人应当得到财政上的支持(提前5:17-18),但他本人拒绝使用这种权利(帖后2:9;帖后3:8)。他看到自己需要成为新信徒在生活上的榜样,而这意味着与他们一起从事手工劳动。希腊-罗马世界的游方哲学家们往往很快就要求信徒供奉自己,但是保罗并不想要轻松的生活,也不想在自己负有属灵责任的门徒面前树立一种优越的形象。基督徒领袖是仆人式领袖,即使在工作上也应当如此。

手工劳动和努力工作光荣

保罗提倡的对努力工作的正面看法是反文化的。希腊-罗马世界对体力劳动有着非常消极的看法。[3] 考虑到城市工场令人不快的工作条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帖撒罗尼迦那些闲懒之人实际上是失业的体力劳动者,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何很容易合理化自己对其他弟兄姊妹慈善工作的剥削,也不愿意重新回到自己的工场中去。毕竟,难道不是所有基督徒在基督里平等吗?然而,保罗没有时间对此进行任何合理化。他解决此事的方式深深地根植于他对旧约的理解:神创造了亚当从事工作,而亚当的体力劳动是一种敬拜神的形式,并不是崇拜之外的另一种活动。按照保罗的意见,基督徒从事体力劳动并不低下,保罗自己也从事他要求其他懒惰的弟兄要做的工作。使徒明白地指出,工作是信徒荣耀神、爱其他基督徒、向不信之人彰显福音改变生命之大能的方式之一。他希望那些懒惰的兄弟们赞同自己的观点,为不信的同时代人树立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贵而不失体面的榜样。

Gerhard Kittel, Gerhard Friedrich, and Geoffrey William Bromiley, eds.,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5), 8:48. For a helpful study, see Ceslas Spicq, “Les Thessalonicien ‘inquiets’ etaient-ils des parrassuex?” Studia theologica 10 (1956): 1–13.

See Abraham J. Malherbe, The Letters to the Thessalonians, Anchor Bible (New York: Doubleday, 2000), 258–29; idem, Paul and the Thessalonians: The Philosophic Tradition of Pastoral Care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7), 99–107.

So, e.g., Gustav Wohlenberg, Der erste und zweite Thessalonicherbrief, 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 (Leipzig: Deichert, 1903), 93; I. Howard Marshall, 1 and 2 Thessalonians,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London: Marshall, Morgan, and Scott, 1983), 223; Ernest Best,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2nd ed., British New Testament Conference (Lon­don: A & C Black, 1986),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