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傳道書2:18-26)
接下來,傳道者轉向財富——勞苦工作獲得的成果。把財富的累積作爲工作背後的更高目的,如何呢?事實證明,支配財富比尋歡作樂更糟糕。財富的積累帶來了繼承的問題。當你去世時,你所積累的財富將會傳承給可能完全不配得的人。“因爲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爲份。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傳2:21)。 這令人如此煩惱,以致傳道人說,“我轉想,我心便絕望”(傳2:20)。
在這一點上,我們首次瞥見上帝的性情。上帝是一個賜予者。“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傳2:16)。上帝這一方面的屬性在傳道書中被數次重複強調,上帝的賜予包括食物,水源和喜樂(傳5:18, 8:15),財富和財產(傳5:19,6:20),尊榮(傳6:2),正直(傳7:29),居住的世界(傳11:5),以及生命本身(傳12:7)。
像傳道者一樣,今天的許多人雖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卻發現財富完全不能滿足人心。當我們追求財富的時候,無論已經擁有多少,似乎看起來都還不夠。當我們獲得了財富,開始懂得自己必死的本性時,如何有智慧地把財富給出去,卻成了一個難堪的負擔。安德魯.卡內基意識到這個負擔的重量,他說,“我決心停止積累財富,而開始了更嚴肅更困難的工作,即有智慧地分配財富。”[5] 因爲,如果上帝是一個賜予者,毫無疑問,分享財富會比積累財富,更令人感到滿足。
然而,傳道者卻沒有在給予財富中得到比獲得財富更大的滿足(傳2:18-21)。上帝在天上因着賜予而來的滿足,傳道者在日光之下卻無法得到。他似乎並沒有考慮,如何爲了一個更高的目的而投資財富或捐獻財富。除非確實存在一個更高的目的,超越傳道者所能發現的所有事物,不然積累或分配財富“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2:26)。
Andrew Carnegie, Autobiography of Andrew Carnegi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20),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