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捕風(傳道書1:12-6:9)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傳道者在傳道書1:1-11中宣告了他的主題——勞碌是虛空,然而他接下來卻探索了生活得好的各種可能性。他考察了通過成就、享樂、智慧、財富、時間、友誼和上帝的恩賜來尋求喜樂的可能性。在一些事物當中,他確實找到一定的價值,但是本書前半部分他找到的少一點,後面的會多一點。然而似乎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並且每一部分的特色結論就是:工作至終是“捕風”。

成就(傳道書1:12-1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首先,傳道者探討了成就。他既是君王,也是聖者,用今天的詞彙來說就是一個超羣傑出者,“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傳1:16)。那麼,他所有的成就有什麼意義呢?不多。“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1:13-14)。 持久的成就似乎是不可能的。“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傳1:15)。實現目標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僅僅讓他認識到,他所能成就的任何事物都必然是空洞而有限的。總而言之,他一再說,“我乃知這也是捕風”(傳1:17-18)。

享樂(傳道書2:1-1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接下來,他對自己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傳2:1)。他擁有財富、房屋、花園、美酒、僕人(奴隸)、珠寶、娛樂,以及隨時可得的性快感。“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傳2:10a)。

與成就不同,他在尋歡作樂中找到一些價值。“因我的心爲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份”(傳2:10)。他所取得的成就變得毫無新鮮感,但他的享樂至少令人愉悅。這樣看來,工作成爲了實現目標的手段——在這裏是享樂的手段——相比於沉迷工作,享樂更令人心滿意足。今天的工人不需要擁有“許多的妃嬪”(傳2:8),但正如俗話所說的,他們都很會停下來聞聞玫瑰的芳香。如果我們停止爲工作以外的目標工作,如果我們不再享受勞動的成果,我們就會成爲工作的奴隸,而不是主人。

然而,僅僅爲了尋歡作樂而勞苦,最終是不會讓人滿足的。這一部分以這樣的評論結束,“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2:11)。

智慧(傳道書2:12-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也許我們最好設定一個工作之外的目標,但卻需要一個比尋歡作樂更高的目標。因此,傳道人寫道,“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傳2:12)。換句話說,他變得有點像今天的教授或研究員一樣。不像是爲了成就而成就,我們至少可以通過努力獲得一點智慧。“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傳2:13)。但是,除了用許多高深的思想充滿頭腦之外,它並未給生命帶來真正的不同,因爲“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傳2:16)。追求智慧將傳道者帶向了絕望的邊緣(傳2:17)——這依然是今天許多學術追求的普遍結果。傳道者總結說,“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2:17)。

財富(傳道書2:18-2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接下來,傳道者轉向財富——勞苦工作獲得的成果。把財富的累積作爲工作背後的更高目的,如何呢?事實證明,支配財富比尋歡作樂更糟糕。財富的積累帶來了繼承的問題。當你去世時,你所積累的財富將會傳承給可能完全不配得的人。“因爲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爲份。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傳2:21)。 這令人如此煩惱,以致傳道人說,“我轉想,我心便絕望”(傳2:20)。

在這一點上,我們首次瞥見上帝的性情。上帝是一個賜予者。“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傳2:16)。上帝這一方面的屬性在傳道書中被數次重複強調,上帝的賜予包括食物,水源和喜樂(傳5:18, 8:15),財富和財產(傳5:19,6:20),尊榮(傳6:2),正直(傳7:29),居住的世界(傳11:5),以及生命本身(傳12:7)。

像傳道者一樣,今天的許多人雖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卻發現財富完全不能滿足人心。當我們追求財富的時候,無論已經擁有多少,似乎看起來都還不夠。當我們獲得了財富,開始懂得自己必死的本性時,如何有智慧地把財富給出去,卻成了一個難堪的負擔。安德魯.卡內基意識到這個負擔的重量,他說,“我決心停止積累財富,而開始了更嚴肅更困難的工作,即有智慧地分配財富。”[5] 因爲,如果上帝是一個賜予者,毫無疑問,分享財富會比積累財富,更令人感到滿足。

然而,傳道者卻沒有在給予財富中得到比獲得財富更大的滿足(傳2:18-21)。上帝在天上因着賜予而來的滿足,傳道者在日光之下卻無法得到。他似乎並沒有考慮,如何爲了一個更高的目的而投資財富或捐獻財富。除非確實存在一個更高的目的,超越傳道者所能發現的所有事物,不然積累或分配財富“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2:26)。

Andrew Carnegie, Autobiography of Andrew Carnegi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20), 255.

時間(傳道書3:1-4: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假如工作沒有單一的、不變的目的,也許它有多種的目的,而每一種都在特定的時刻有各自的意義。傳道者在這個非常有名的章節中探討了這一話題,他開篇寫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3:1)。關鍵的是,每項活動都是在時間的管制之下。

在此時此刻完全錯誤的工作,可能在另一個時間卻是正確而必需的。可能在此刻,哀哭是合宜的,跳舞是不當的;而在另外一刻,可能相反的做法纔是對的。

所有這些活動或情況都不是永久的。我們不是永恆福樂裏面的天使。我們是這個世界的被造物,經歷時間的變化和四季。這是另外一個困難的功課。如果我們認爲工作可以帶來永久的平安、繁榮或幸福,就是在認識生命的本質問題上欺騙自己。有一天,我們所建造的一切肯定都將會被拆毀(傳3:3)。如果我們的工作有任何永恆的價值,至少傳道者“在日光之下”沒有發現任何跡象(傳4:1)。我們面臨雙重的困境——我們是有限的被造物,但是又不像動物,我們心裏有着“過去和未來的意識”(傳3:11)。因此,雖然遍尋而不獲,傳道者卻渴想永恆的價值。

此外,甚至那些人們在正確的時機想做的善事,都有可能受到壓迫阻撓。“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傳4:1)。最糟糕的壓迫來自政府。“我見日光之下,在公義之處有奸惡”(傳3:16)。然而,那些無權的人也不一定是更好的人。自覺無權無力的人常常嫉妒。我們嫉妒那些、有權、有錢、有地位、有關係、有資產或擁有其他我們所沒有的事物的人。傳道者意識到,嫉妒和壓迫一樣糟糕。“我又見人爲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4:4)。無論是受壓迫或是嫉妒的驅動,而去獲取成就、享樂、智慧或財富,顯然都是浪費時間。然而,有誰從來沒有落入過這兩個愚蠢的網羅裏呢?

但是,傳道者卻沒有絕望,因爲時間就是上帝親自賜予的禮物。“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爲美好”(傳3:11a)。在所愛之人的葬禮上哭泣是對的,在一個孩子出生之時歡樂也是對的。而且我們也不應該拒絕工作所帶來的真實樂趣。“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傳3:12-13)。

這些生命的功課特別適用於工作中。“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爲這是他的份”(傳3:22a)。工作在神的 咒詛之下 ,但工作本身並不是咒詛。甚至我們看不透未來的有限眼光也是一種祝福,因爲可以把我們從想要看清一切的重擔之下釋放出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傳3:22b)。如果我們的工作服務於我們 能夠 預見的世代,那麼它就是神的恩賜。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的兩個性情。第一,上帝是偉大,永恆,無所不知的,“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傳3:14)。雖然我們被日光之下的生活處境所限制,但上帝卻不會。上帝比肉眼所能看見的更廣闊。傳道書7:13-14和8:12-13再次用神學詞彙來形容了上帝的超越。

第二,上帝是一位公義的神。“神再尋回已過的事“ (傳3:15),並且”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傳3:17)。這個觀點在後面的8:13,11:9和12:14再次重複出現。在表面的不公義之下,我們可能看不見上帝的公義,但是傳道者向我們肯定,公義最終會來到的。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傳道書是對墮落世界裏的生活之現實探討。工作是艱苦的。然而,即使在艱苦之中,我們也有權在勞苦中享樂,享受我們的工作。雖然這不是生活不解之謎的答案,但卻是上帝在世界之中的記號,儘管我們不清楚這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麼。儘管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有盼望的觀點,但是有關時間的探討最終以兩個重複的“捕風”結束,一個出現在傳道書4:4,一個出現在傳道書4:6。

友誼(傳道書4:7-4: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也許人際關係給工作提供了真實的意義。傳道者讚揚了工作中友誼的價值。“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爲二人 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傳4:9,加了強調)。

有多少人在工作場所裏找到最親密的友誼呢?哪怕我們不需要那份工資,哪怕我們對工作不感興趣,在工作關係中我們也可能找到深刻的意義。這也是許多人覺得退休令人失望的原因之一。我們離開之後會懷念工作中的朋友,並且我們發現,若沒有連結我們和同事的共同目標,我們很難建立深入的新友誼關係。

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關係需要我們有開放的態度,渴望向他人學習。“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傳4:13)。驕傲和權力常常成爲發展人際關係的障礙,而這種人際關係卻是有效工作所依賴的(傳4:14-16),正如哈佛商學院論文“優勢如何變爲劣勢”一文所給出的洞見一樣。[6] 我們在工作中成爲朋友,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需要團隊合作來做好工作。相比其他沒有共同目標的社會場景,許多人在工作中更能建立良好的友誼,這是原因之一。

傳道者對於友誼的探討比起之前其他的討論要更加積極樂觀。儘管如此,工作中的友誼也不過是暫時的。工作的任務會改變,團隊組建又解散,同事會辭職、退休或被辭退,而新的工作成員加入,我們卻可能不喜歡。傳道者把它比喻爲一個年輕的新國王,一開始受到臣民的喜愛,但隨着新一代年輕人的起來,他的受歡迎程度下降,人們只是把他看爲另一個老國王而已。最後,職業上的進步或名聲也不能帶來滿足。“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4:16)。

Monci J. Williams, “How Strength Becomes a Weakness,” Harvard Management Update, December 1996, available as article reprint no. U9612D.

喜樂(傳道書5:1-6: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傳道者對工作意義的追尋,最終以許多小功課結束,有許多可直接應用於工作。 首先,聽比說更聰明,“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傳5:1)。 其次,許的願應當向神償還(傳5:4)。 再次,預期政府會有腐敗。這不是好事,但卻普遍存在,只是比獨裁要好(傳5:8-9)。 第四,對財富的癡迷就是一種癮,就像其他的癮一樣,它會毀滅所折磨的人(傳5:10-12),但卻不能滿足人心(傳6:7-8)。 第五,財富會消逝。它有可能在今生今世就消逝,在死亡之時則必然會消逝。不要把生活建立在財富之上(傳5:13-17)。

在這部分中,傳道者再次探討了上帝的恩賜,允許我們享受工作和財富,以及在某段時間它們所帶來的榮譽。“我所見爲善爲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爲這是他的份”(傳5:18)。雖然享受是短暫的,但卻是真實的。“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爲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傳5:20)。這種喜樂不是來自於比別人更加努力更加成功,而是來自於把領受生命和工作看成是來自上帝的恩賜。如果工作中的喜樂不是從上帝而來的恩賜,那麼喜樂就無處而來(傳6:1-6)。

在討論友誼時,傳道者的語氣比起這一部分相對積極一些。然而,最終的結果依然令人沮喪。我們清楚地看見,所有的生命都終結在墳墓裏,明智地生活的人比起愚蠢地生活的人,並沒有產生更偉大的東西。看清楚這一事實,比活在童話般的幻影裏面要好得多。“眼睛所看的比心裏妄想的倒好”(傳6:9a)。但是我們生命的最終結局依然是,“虛空,也是捕風”(傳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