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顯現(約伯記38-42:9)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這卷書第一個循環中,約伯朋友的言談停了下來,上帝的智慧啟示顯明。在第二個循環中新的部分,是上帝親自顯現,中斷了以利戶的言論(伯38:1)。終於,上帝滿足約伯的願望,與他面對面相遇。讀者等了很久,要看約伯是不是會當面咒詛上帝。約伯閉嘴了,但是,更加明白上帝的智慧是如何遠遠超過人類所知。

誰能明白上帝的智慧?(伯38:4-42: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上帝一開頭問約伯的第一個問題,就定下了他們之間、後面單方面對話的基本語調:「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裏呢? 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伯38:4)。 透過聖經中一些最爲壯麗、偉大的創世敘事話語,上帝顯明祂是受造奇蹟的獨一源頭。這一點和工作有很緊密的關係。我們的工作反映我們乃是按照上帝——這位至大的創造主——的形象而造。但是現在,上帝就住在只有祂才能創造的受造之中。「地的根基安置在何處?地的角石是誰安放的?那時,晨星一同歌唱;上帝的眾子也都歡呼。」(伯38:6-7)。「海水衝出,如出胎胞,那時誰將它關閉呢?」(伯38:8)。「鷹雀飛翔,展開翅膀一直向南,豈是藉你的智慧嗎?大鷹上騰在高處搭窩,豈是聽你的吩咐嗎?」(伯39:26-27)。

在上帝統治整個自然界的權柄之中,令人好奇地嵌入了有關人類境況的深刻洞見。上帝問約伯:「誰將智慧放在懷中?誰將聰明賜於心內?」(伯38:36)。這個答案,當然就是神。我們一方面尋索想要明白,同時另一方面又發現我們智慧的極限。神放在我們裏面的智慧,讓我們會很想要尋求明白關於苦難的奧祕。但是,我們的智慧單單從神而來,所以我們根本不能憑俟自己的聰明勝過上帝的智慧。實際上,神只將一小部分祂的智慧放在我們裏面,所以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完全瞭解祂的心思意念。就像我們前面提過的,對我們的生命來說,對着上帝發出怨言是好的。但是,如果你寄望祂這麼回答你:「好!我知道這是我的錯」,那你就極其愚昧。

更進一步追究神與人之間這種遙遠的差距,上帝對約伯提出一個極困難的挑戰:「強辯的豈可與全能者爭論嗎?與上帝辯駁的可以回答這些吧!」 (伯40:2)。 約伯之前的態度,「我不知道」,常常是最聰明的答案,祂謙卑的迴應,我們並不意外:「我是卑賤的!我用甚麼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摀口」 (伯40:4)。

很多註釋家認爲上帝讓約伯看到他的處境之上一幅更廣闊的景象。就好ˊ像站得離一幅畫太近的人,無法欣賞藝術家的傑作,約伯需要後退幾步,才能更清楚地看見上帝更廣闊的心意——儘管他仍然不能完全理解。

上帝繼續直截了當地抨擊那些指責上帝沒有做好監管受造世界責任的人。上帝否認約伯所說自以爲義的一番說詞。「你豈可廢棄我所擬定的?豈可定我有罪,好顯自己爲義嗎?」(伯40:8)約伯想要否認這些指責的企圖,讓我們好似聽到當年上帝問是否吃了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時,亞當的反應:「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3:12)。

如果我們能從約伯記、詩篇、哈巴谷書之中,明白應該怎麼在艱困的時刻親近神,那麼將我們的怨言帶到上帝面前就是合宜的。但是,因爲我們自己的過錯而歸咎於上帝,卻是極其狂妄自大的(伯40:11-12)。上帝不認同約伯這麼作。但是,上帝並沒有責備約伯對祂說出怨言。約伯對上帝的指控毫無道理,但是,卻仍然得到上帝的赦免。

約伯一直說要與上帝面對面談談,現在他有了機會。神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解釋是否該受這些苦。約伯這才明白,錯的是他想要知道這個答案,而不是神無法提出證明。「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42:3)。 也許是他因爲神親自降臨、嚇得說不出話來,也不需要什麼答案了。

如果我們想要找到約伯苦難的理由,我們也一樣找不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約伯所受的苦,讓他得以對上帝的美善有更深的認識。「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攔阻」(伯42:2)。約伯與上帝的關係更加緊密,結果,他也變得更有智慧了。他比以前更清楚,他之前的財富,並不是因爲自己的勢力、才能。但是前後兩者的差別只是程度深淺而已。這樣的成長、改進,值得用這麼沈重的損失來換得嗎?我們對這個問題,從約伯、從上帝,都沒有得到答案。

上帝譴責約伯的朋友(約伯記42:7-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上帝向這三個朋友發怒——他們以錯誤、狂妄、自大的評論,帶給約伯許多的痛苦折磨。結尾是一個令人滿意、又有點可笑的反轉——上帝宣佈,如果約伯爲他們禱告,那麼上帝就不因他們狂妄的言談降罰給他們三人(伯42:7-8)。這幾位犯了錯、逼着約伯悔改的人,現在必須仰賴約伯接受他們的悔改,還要仰賴上帝成全約伯爲他們的懇求。約伯爲他們禱告,讓我們想起在第一章裏,約伯爲守望他的子女而禱告。約伯是一個禱告的人,無論得時不得時。

也算是從挫敗中回覆的一部分過程,我們應該要好好爲那些在我們難過時,折磨、懷疑我們的人禱告。後來耶穌要我們爲我們的敵人禱告(太5:44,路6:27-36)。在這兩個情境中,這樣的教導之意義都不只是跟健康有關而已。如果能爲那些迫害我們的人禱告,我們就能超越人生短暫的景況,開始欣賞神的眼光所見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