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導論
和哥林多前書相比,在新約中再沒有其他的書信可以爲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實踐基督信仰提供了更爲實用的圖景了。職業與呼召、工作的永恆價值、克服個人侷限、領袖與服侍、技能和恩賜的培養、公平的薪酬、環境護理、金錢和資產的使用等話題在這一卷書信中的描述都相當突出。而所有這些話題歸結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視角:愛。愛是在基督裏一切事工背後的目的、方法、動力、恩賜和榮耀。
哥林多城(哥林多前書)
使徒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一封書信,寫於他第二次宣教旅程之中(主後48-51年),是基督徒處理日常挑戰的實用神學寶藏。它爲掙扎於現實生活問題中的基督徒提供了保羅的教導,包括如何處理在效忠不同使徒上的紛爭、階級的差異、個人自由和公共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處理如何帶領一羣多元羣體完成共同使命的困難。
在保羅的時代,哥林多是希臘最重要的城市。橫跨連接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希臘大陸的地峽,哥林多控制了東邊的薩羅尼克灣和北邊的科林斯灣。商人們都想要避開伯羅奔尼撒延伸區周邊艱難而危險的海上旅途,所以羅馬和西方帝國之間,以及地中海東部港口之間流通的大量貨物是靠跨越這塊地峽來運輸。由於幾乎所有的貨物運輸都要經過哥林多城,因此她成爲了希臘帝國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比保羅年長但同時代的斯特雷波記載說:“哥林多城因其商業而被稱爲‘富有’,由於它坐落在交界地峽,控制着兩個海港,一個直通亞洲,一個直通意大利。它使相距甚遠的國家之間的商品流通變得更加便捷簡單。”[1]
由於自由奴隸\退休軍人\商人和零售商都涌入城市,哥林多城在第一世紀中葉期間有着一種類似“暴發”城市的氛圍。雖然在古代社會,我們現在所稱之爲“向上流動”的機會是難以看到的,但是哥林多城是一個可以使之成爲可能的地方,只要一點點運氣,努力工作,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事業,享受相當舒適的生活了。[2] 這得益於哥林多城獨特的社會風潮。這個城市自稱爲繁榮自足的城市,它的核心價值是“追求成功的商業實用主義。[3] 現今世代的許多城市都向往這樣的社會風潮。
哥林多教會和保羅書信(哥林多前書)
保羅於主後49/50年的冬天到達哥林多 [4] 並在那裏住了一年半。保羅在那裏時,以少年時學會的技藝編織帳篷又或是做皮革手工供養自己 [5] (使18:2),在亞居拉和百基拉的作坊裏面工作(參見林前4:12)。雖然他作爲一個宣教士本可以從一開始就領受全時間工人的支持,正如他後來所領受的一樣(使18:4,林後11:9),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9章(見下文)裏闡明瞭自己如此做工的原因,。
不管怎樣,保羅在會堂裏所作的安息日講道很快就結出了果子,於是誕生了哥林多教會。當保羅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當時的教會人員組成估計不超過一百人。一些是猶太人,但大部分是外邦人。他們在兩三個比較富有的教會成員家中聚會,但是大部分成員來自底層階級,屬於任何城市裏聚居在中心的主要人羣。[6]
即使是離開了哥林多之後,保羅依然熱切地關心着教會的發展。保羅在寫哥林多前書之前至少還給當地的會眾寫過一封信(林前5:9),迴應他離開之後教會出現的問題。革來氏家裏的成員,可能因爲商務事宜前往以弗所,拜訪了在那裏的保羅,並且向他報告了哥林多教會在許多觀點上分黨結派,面臨着分裂的危險(1:11)。哥林多人習慣了企業風格,彼此相爭的羣體圍繞各自偏愛的使徒成立黨派,要爲自己贏取地位(1-4章)。由於在個別信徒性淫亂和商業道德問題上的嚴重分歧,許多信徒已經起來抗議(5-6章)。然後,教會的另外一羣代表帶着書信到來(7:1,16:17),在一系列的重要事宜上徵求保羅的意見,例如性和婚姻(7章),吃拜過偶像的肉的規矩( 8-10章) 以及禮拜形式(11-14章)等等。最後,保羅也從這些人中,可能是從阿波羅那裏(參見16:12),瞭解到哥林多教會中有一些人否認信徒將來的復活(15章)。
這些問題幾乎很難從學術討論中發展出來。哥林多信徒想要明白作爲基督的跟隨者,應當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行事爲人。保羅通篇都在回答各種問題,使得哥林多前書成爲新約中最實用的書卷之一。
Strabo, Geographica 8.6.20.
Donald Engels, Roman Corinth: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the Classical C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49.
Anthony C. Thiselt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0), 4.
Gordon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5.
Ronald F. Hock, The Social Context of Paul’s Ministry: Tentmaking and Apostleship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0), 21–22.
Wayne A. Meeks, The First Urban Christians: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Apostle Paul, 2nd e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