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一書:行在光明中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雖然與雅各書的寫作環境大不相同,[1]約翰一書也質疑“信心可以獨立於行爲”的觀念,這裏的行爲指的是對神的順服。在第二章,約翰指出,對神的真正的瞭解,體現在品格和行爲上的轉變,體現在對神的順服上。

我們若遵守他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他。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裏了。凡遵守主道的,愛神的心在他裏面實在是完全的;從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主裏面。人若說他住在主裏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 (約一2:3-6)

另一個與雅各書保持一致的方面是,約翰一書注重關懷有需要的人,並以此表達對神真正的認識。“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約一3:17)。約翰一書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信心與行爲之間的關係,或者用約翰的術語講,認識神和順服神之間的關係。

約翰使用了多種意象來說明,我們對神的順服乃是某種已經存在的現實之指徵,同時也是這種現實的結果:我們已經從黑暗進入了光明(約一2:8–11),被神所愛(約一3:16;4:7–10,16,19–20),從神生的或被稱爲神的兒女(約一2:29;3:1–2,8–9),或者已經出死入生(約一3:14)。在約翰看來,公義的生活本質上是神對我們的愛之結果,也是我們對神之愛的迴應:

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爲神就是愛。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着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瞭。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爲我們的罪做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一4:7-10)

約翰將這個過程的結果描述爲一種能力,讓我們可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約一1:7)。通過耶穌的挽回祭,神的愛使我們的存在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從而讓我們能夠了解並遵行神對我們人生的旨意。我們並不只是偶爾打開燈, 而是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持續地行在光明中。

這對工作場所的倫理具有直接的意義。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美德倫理”,這在新教的思想和實踐中是長期以來被忽視的。[2] 美德倫理側重於道德品格的長期塑造,而不是制定規則並估計當下決定的後果。規則或命令並非是無關緊要的——“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約一5:3)——但是長期的道德塑造纔是我們能夠順服規則的基礎。更全面的討論超出了本文的範圍,[3] 但是約翰倡導的行在光明中的生活方式,必然肯定了美德的進路。我們所做的(我們的“行爲”)必然源於我們所是的(我們的美德)。“我們愛,因爲神先愛我們”(約一4:19),並且我們必要像他(約一3:2)。

光的比喻在工作場合的具體應用之一,就是我們的行動應該公開透明。我們應該歡迎別人審查我們的行動,而不是試圖將我們的行爲隱藏在日光之外。我們既然行在光中,就永遠不應該欺騙投資者,僞造質量記錄,說同事的八卦,或者索取賄賂。在這個意義上,約翰一書1:7與約翰福音3:20-21相呼應,“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爲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4]

例如,羅伯·史密斯(Rob Smith)在非洲領導了一個有宣教性質的商業組織,該組織建造在維多利亞湖上使用的船隻。他說經常有當地官員接近他,想要索取賄賂。這種索賄行爲通常都是私下的。和小費或者便捷通道的服務費一樣,這種賄金是不會記錄在案或者公開支付的。沒有收據,也不會留下任何交易記錄。他使用約翰福音3:20-21激勵自己,將這些索賄的行爲暴露在光中。他會對索賄的官員說,“我不太明白這些款項的緣由。我想和代表或管理層,一起來將此事記錄下來。”他發現這是個處理索賄問題的有效策略。儘管人們普遍認爲賄賂即使不道德卻仍是增加市場份額和利潤有效手段,但是哈佛商學院的喬治•席拉費的研究表明:賄賂實際上會降低公司長期的財務業績。[5]

與此相關的是,約翰一書強調,我們若要在神的國裏做有意義的工作,並不一定要全職事奉。雖然大多數基督徒並不從事一份通過講道和宣教得到報酬的工作,但所有的基督徒都可以通過順服神的行動行在光明中( 約一3:18-19,24)。所有這些行動都來自神先愛我們,因此是非常屬靈並且有意義的。因此,教會之外的工作是有價值的,不僅是因爲它可以爲你提供傳福音的機會,或者你可以用你的工資支持宣教,而是因爲你可以在其中服務身邊的人,來體現你與基督的團契關係。工作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愛鄰舍的方式,因爲你可以通過工作,創造各處的人都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工作是屬靈的呼召。

在這個意義上,約翰一書將我們完全帶回到雅各書。兩者都強調,順服的行動是基督徒生活的組成部分,並將其納入到關於工作的神學之中。我們能夠在工作和其他地方順服神,是因爲我們正在成爲基督的樣式,他爲了有需要的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Colin G. Kruse, The Letters of John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0), 14–28.

See the introduction to Stanley Hauerwas, Character and the Christian Life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1).

See Alistair Mackenzie and Wayne Kirkland, “Ethics,” at www.theologyofwork.org/key-topics/ethics/.

For a fuller discussion, see “John and Work” in The Theology of Work Bible Commentary, vol. 4 or at www.theologyofwork.org.

George Serafeim, “The Real Cost of Brib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Knowledge, November 4, 2013, hbswk.hbs.edu/item/the-real-cost-of-brib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