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導論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大多數基督徒發現,他們的工作場所並不支持他們的信仰。一般來說,基督徒明確地見證和行動的範圍很有限。此外,或明或暗,在職場工作的基督徒都可能感到某種壓力,被迫違反符合聖經標準的道德規範。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某些限制可能是合理的,但它們可能把工作場所變成不歡迎基督徒的地方。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描述了神的子民如何在不受歡迎的工作場所裏工作的情景。這些書卷顯示了神的子民工作的領域,從建築、政治到娛樂,都處於與上帝的價值觀和計劃公開敵對的環境中。然而,他們卻一路從佔據政權最高職位的非信徒那裡獲得意外的幫助。神似乎爲了他的子民的好處,總在出乎意外的地方彰顯他的能力。而他的子民也常常在自己不情願的環境中,面臨極端的挑戰和決定。

當回到耶路撒冷開始重建聖殿時,以斯拉不得不考慮,能否相信一個不信的統治者會保護猶太人。他必須在波斯帝國腐敗的經濟體系中找到財政支持,同時又要遵守上帝關於經濟誠實的律法。尼希米必須要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這個任務要求他既要信靠上帝,又要講求實效。他必須領導從利他主義到貪婪等不同動機的人,並使他們克服彼此自私的分歧,努力達成共同的目標。以斯帖必須在對婦女的壓迫和波斯王室內部致命的陰謀中生存,但仍然需要準備冒一切危險,拯救她的族人免於滅絕。自他們的時代以來,我們的頭銜和機構有一些變化,但我們今天的工作場所在許多方面與以斯拉、尼希米和以斯帖工作的地方有很多共同點。有些時候情況更好,有時更壞些。在這些書卷中找到的真實生活處境、挑戰和選擇,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關乎我們每日生活方式的工作神學。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

公元前587年,巴比倫人在尼布甲尼撒王的統治下攻佔了耶路撒冷。他們殺了猶大的領袖,掠奪了聖殿並將它焚爲灰燼,摧毀了城牆和很多地方,並把耶路撒冷的貴胄虜到巴比倫。這些猶太人在巴比倫流亡生活了幾十年。他們一直企盼上帝的救贖和以色列的復興。當波斯帝國在居魯士王帶領下,於公元前539年推翻巴比倫帝國時,他們的盼望大大增加。此後不久,居魯士王下詔,邀請他的王國裏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同時也重建他們的作爲上帝子民的生活(拉1:1-4)。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原是同一卷書的兩個部分。[1] 它們敘述了從公元前539年居魯士的命令開始的、重建故事的關鍵事件。然而,它們的目的卻不僅僅是出於對古代的好奇,描述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相反,以斯拉和尼希米使用這些歷史事件來闡明覆興的主題。這些書卷顯示了上帝如何復興了他的子民,以及人們如何在這項重建工作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可能在公元前4世紀由一位未知的作者寫成。[2] 他鼓勵猶太人即使在外國統治下也要忠心地生活,參與神當下和未來的復興工作。

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是高度神學化的書卷,但卻沒有直接談論關於工作的神學。這兩卷書並沒有涵蓋與我們的日常勞動相關的法律規則或預言的異象。然而,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記載中,確實描述了艱苦的工作,從而含蓄地將工作置於神學框架之中。因此,我們將在這些書卷的字面下,找到工作神學可以發端的肥沃土壤。特別需要注意,以斯拉和尼希米是在一個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持的環境中,被神呼召恢復上帝的國(以色列)的。今天的工作場所也是如此,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持上帝的工作。這鼓勵我們弄明白,我們的工作如何使上帝的國植入現今的世界。

以斯帖記

以斯帖記敘述了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所描繪的時代中一個希奇的故事。這個事件與耶路撒冷的重建無關,而是發生在波斯王國內。當時的國王是亞哈隨魯王(公元前485-465年)——我們更熟悉他的希臘名,薛西斯。以斯帖記記載了猶太節日普珥節的由來。這位未具名的作者寫了本書,爲的是解釋和鼓勵猶太人慶祝這個全國性的節日(9:20-28)。[3] 他更廣泛關注是審視猶太人如何能夠在被虜到外邦時,在那些時常敵對猶太人的國家裏生存,甚至興旺。[4]

與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相比,以斯帖記根本沒有明顯的神學系統。事實上,這卷書也從未提及神的名字。然而,沒有任何一個忠實的讀者不會看到,這卷書的事件背後那上帝之手。它激發讀者思考,上帝如何以一種眼不能見、不知不覺的方式在這個世界工作。

H.G.M. Williamson, Ezra, Nehemiah, in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16 (Waco, TX: Word Books, 1985), xxi.

“Ezra-Nehemiah, Books of” in 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Frederic W. Bush, Ruth-Esther, in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9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1996), 326-335.

Mark D. Roberts, Ezra, Nehemiah, Esther, in The Preachers Commentary, vol. 11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2), 3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