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的詩作:哀歌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我們沒有內證來證明耶利米是哀歌的作者。然而,拉比的傳統、耶利米書和哀歌的主題相似、哀歌的目擊者基調都讓人認爲這五首哀歌極有可能是耶利米所寫。[21] 猶大及其都城耶路撒冷,已然全部被毀。巴比倫人在圍困耶路撒冷兩年後佔領了全城、拆毀了城牆、毀掉了上帝的聖殿,擄掠了其中的寶物,隨後把身強力壯的市民擄到巴比倫。巴比倫人撤軍後,倖存者所剩無幾。而耶利米就是倖存者之一。耶路撒冷滿目瘡痍,他周圍是一些在饑荒中苟延殘喘的人,目睹孩子被餓死,而假先知則繼續誤導百姓,使他們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哀歌一書描繪了城市的荒蕪和百姓的絕望,同時用濃重的筆墨強調了城市荒蕪的原因。

我們在此看到這位詩人還在寫詩。在五首結構嚴謹的詩章中,他用了發生在城中的震懾人心的殘殺場面,來描繪上帝是如何允許自己的子民因大罪而受懲罰的。他的悲傷是深刻的,儘管如此,這位藝術家用受控的詩體來描繪他那極度的悲傷。這是讓藝術服務於情感。對“工作”的討論通常不涉及藝術家的工作,但這些詩章讓我們不得不承認,藝術在表達人類經歷中的高山低谷時所具有的力度。

藝術家在絕望中也潛入了一個希望的音符,把未來鎖定在上帝的良善中:

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知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他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哀3:21-25)

因爲主必不永遠丟棄人。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他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哀3:31-33)。

活人因自己的罪受罰,爲何發怨言呢?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爲,再歸向耶和華。我們當誠心向天上的上帝舉手禱告(哀3:39-41)。

耶路撒冷被毀,無辜者與有罪者一同受苦。孩子忍飢挨餓,像耶利米這樣忠信的先知也要忍受悲苦,而這悲苦原本是量給那些因自己的罪給城市帶來末日的罪人的。在墮落的世界中,這也是生命的現實。公司若因決策失誤、重大疏忽、公然違法運營而倒閉,造成災難的那些人會失業,而無辜之人也和他們一起失業。同時,也要知道,對於工作場所的基督徒而言,此生的不公正不會存續到永遠。上帝作王,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詩136)。在罪惡的系統中和不講原則之人的手下做事,並不容易仍持定這個神聖的現實。然而哀歌告訴我們說:“主必不永遠丟棄人。”我們信永活的上帝,他向我們的信實永不止息。我們就是憑着這個信心前行。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five poems of lament is intricate. Hebrew poetry structurally depends on meter and parallelism rather than on rhyme. Note that chapters 1, 2, 4 and 5 each have 22 verses and, except for chapter 5, they are acrostic: verses begin in order with the 22 letters of the Hebrew alphabet. Chapter 3 is a kind of triple-acrostic with 66 verses instead of 22 (so that vv 1-3 begins with aleph, vv 4-6 begin with beth,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