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供應(路加福音9:10-17; 12:4-7, 22-31)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耶穌在路加福音裏從始至終都在教導,在神國裏生活意味着將神視爲生活所需之物的最終來源,而不是依靠個人的努力。我們的勞動不是可有可無的,但它也不是絕對的。是神供應我們,而我們的勞動永遠是參與到這恩典裏。

耶穌餵飽五千人(路加福音9:10-17)

在耶穌用言語教導之前,他首先用行動表明了這一點。在餵飽五千人的故事裏(路9:10-17),神通過耶穌負責任地滿足了人羣對食物的需求。人們既然餓了,他就這樣做了。聖經並沒有詳細說明,耶穌是如何實現這個神蹟的。他利用普通的食物—五個餅和兩條魚—並依靠神的大能,用一小點食物餵飽如此多的人。一些耶穌的門徒(漁夫)曾經從事食品行業,而其他人(例如稅吏利未)曾經是公務員。當他們組織人羣並分發餅和魚時,是耶穌利用了他們習以爲常的工作技能。耶穌沒有取代而是利用了人們預備食物的慣常方法,結果奇蹟般地成功了。人的工作能夠做好事也能夠做壞事。當我們按照耶穌的指示去做,我們的工作就是好的。正如我們在路加福音中經常看到的那樣,神從平凡的工作中帶出神蹟般的效果,在本例裏,談的就是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工作。

耶穌關於神的供應的教導(路12:4-7;12:22-31)

後來,耶穌教導眾人神的供應。“我告訴你們,不要爲生命憂慮吃什麼,爲身體憂慮穿什麼...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這最小的事你們尚且不能做,爲什麼還憂慮其餘的事呢?”(路12:22-31)。耶穌通過樸素的常識教導了這個道理。既然憂慮連一刻的生命都不能添加,爲什麼還要憂慮呢?耶穌並沒有說不要工作,而是不要擔心你的工作能否滿足你的需要。

在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裏,這是很好的建議。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被憂慮驅使,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中操勞着,從而失去了享受生命的時間,並且忽略了周圍人的需要。我們的目標似乎不是要“更多”的錢,而是要“足夠”的錢,足夠到讓人感到安全。然而,無論我們賺多少錢,我們很少會有安全感。事實上,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賺錢這件事上做得越成功,我們就越覺得不安全,因爲我們現在可能失去的更多。幾乎可以說,如果我們真地像窮人一樣有值得憂慮的事情,那對我們反而更好一些(“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爲你們將要飽足,” 路6:21)。爲了擺脫這種困境,耶穌說,“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12:31)。爲什麼?因爲如果你的最終目標是神的國度,那麼你就可以確信你的最終目標必會實現。既然有了這份確信,你就會認識到,你賺到的錢實際上是足夠的,並且神正在供應你所需的。賺了一百萬美元又害怕失去,這就像欠了一百萬美元的債務。賺了一千美元並且知道你最終一切都會好好的,這就像得了一千美元的禮物。

但是如果你沒有一千美元呢?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依靠每年不到一千美元維持生活。[5]無論他們是否是信徒,這些人今天也許能填飽肚子,但隨時都會面對飢餓或者更嚴重的威脅。一邊是貧窮與飢餓的客觀事實,一邊是神供應的應許,要調和兩者是困難的。耶穌並非不瞭解這種情況。他說:“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路12:33),因爲他知道有些人是極度貧窮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賙濟他們。如果耶穌所有的追隨者都使用他們的工作和財富來緩解並阻止貧困的蔓延,也許我們自身就可以成爲神供應極度貧窮者的手段。但由於基督徒並沒有這樣做,所以我們就不能在這裏假惺惺地替窮人說話,懷疑神是否真地會供應他們。相反,讓我們看看自己是否正在懷疑神對我們供應。我們的擔心與失去生活必需品的危險成比例嗎?我們所擔心的那些東西,真的是生活必需品麼?就那些我們沒有爲其提供任何幫助的極度貧困者來講,我們爲自己所擔心的事情和他們所需要的有多大可比性呢?如果沒有什麼可比性的話,那麼除了耶穌關於不要憂慮的建議之外,任何其他的想法都不過是蠻幹。

Peter Greer & Phil Smith, The Poor Will be Gla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9), 29.

不義的管家和浪子(路加福音16:1-13; 15:11-3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不義管家的比喻(路加福音16:1-13)

我們對需用之物的安全感,並不在於憂心忡忡地賺錢和攢錢,而是在於忠心地管理與使用錢財。如果神信賴我們,讓我們使用錢財來滿足別人的需要,那麼我們自己需要的錢財他也一定會提供給我們。這是不義管家這個比喻的要點。在這裏比喻裏,因爲管家浪費主人的財物,所以他被解僱了。他利用工作的最後幾天時間,對他的主人進行了進一步的欺詐,但是他欺詐的方法卻有一個奇怪的轉折。他沒有試圖從他主人那裏偷走什麼東西。也許他知道當他離職的時候,他不可能帶走任何東西。相反,他弄虛作假,降低了一些債務人欠他主人的債,藉此希望他們在他被解僱之後能夠回報他,併爲他提供幫助。

像這個不義的管家一樣,當我們離世的時候,我們不能帶走任何東西。即使在今世,有也諸多可能令我們保不住自己的積蓄,例如惡性通貨膨脹、市場崩潰、盜竊、徵用、訴訟、戰爭和自然災害。因此,大量的積蓄並不會提供真正的安全感。相反,我們應該用我們的財富來幫助別人,並依靠他們在將來我們有需要的時候回報我們。“要藉着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裏去。”(路16:9)。這個不義的管家通過爲他主人的債務人提供幫助,交了很多朋友。雖然一起參與欺詐可能不是建立友誼的最佳方式,但這似乎總好於一個朋友都沒有。建立友誼遠比積累財富更能有效地獲得安全感。永存這個詞意味着,良好的關係在今生遇到麻煩的時候會幫助我們,並且這種關係會持續到永生。

每當戰爭、恐怖活動或者災難破壞了社會的經濟結構時,這一原則的極端例子就會出現。在難民營、監獄、或者惡性通脹的經濟體中,你以前可能擁有過的財富,如今甚至買不到一個麪包皮。但是,如果你爲別人提供過幫助,那麼在你最困難的時候,他們也可能爲你提供幫助。請注意,那不義的管家所幫助的人並不是富有的人。他們是欠別人債的人。這不義的管家並不是依靠他們的財富,而是依靠他們之間建立起來的彼此依賴的關係。

然而,耶穌不是說要你依靠人們飄忽不定的情感,就是那些你在這幾年幫助過的人。這個故事很快從債務人轉換到了故事中的主人(路16:8),緊接着耶穌贊同了主人的話:“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路16:10)。這表明神作爲擔保人,保證了我們爲了關係而付出錢財將會得到持久的安全感。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時,你也會與神保持良好的關係。對窮人的慷慨,以及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耶穌並沒有說其中哪件是神更看重的。也許兩者都是。“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路16:11)。真正的財富是我們因同爲神的兒女而與他人建立的良好關係,並且,對窮人的慷慨體現了我們與神的良好關係。良好的關係產生良好的果實,這使我們有更大的力量去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慷慨地幫助他人。如果神可以託付給你少許的錢財去建立良好的關係,他也將會託付給你更多的資源。

這表明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積蓄來讓你感到安全,那麼答案並不是要攢更多的錢。相反,要將你有的那點錢用於慷慨待人或者款待客旅。其他人對你的慷慨和款待的迴應,也許會比攢更多的錢更能帶給你安全感。無需多說的是,這些事應該有智慧地去做,目的是爲了讓他人真地得到益處,而不是僅僅爲了撫平自己的良心或者奉承那些潛在的恩人。無論如何,你最終的安全感是源於神的慷慨與款待。

浪子的迴音(路加福音15:11-32)

不要儲蓄,而是將你有的都用來與別人拉近關係。但是請注意,這是緊接在浪子的故事之後講的(路15:11-32)。在這個故事中,小兒子揮霍了他全部的財富;而大兒子節省到了一個地步,甚至不能招待他最親密的朋友(路16:29)。小兒子的肆意浪費導致了落魄。然而,浪費錢財也導致他轉向了他的父親,並且徹底地依賴他的父親。雖然這個兒子使他的父親損失了一半的財富,但他迴轉之後帶給父親的喜樂,消除了父親對他的一切負面情緒。相比之下,大兒子想要牢牢地把控住家裏其餘的財富,卻破壞了他與父親之間的密切關係。

在管家和浪子這兩個故事裏,耶穌並沒有說財富在本質上是壞的。相反,他說利用財富的恰當方式是用掉它,最好是用在神的心意上。即使不能這樣,也要用在可以讓我們更加信靠神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