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負和工作

1. 何為屬神的抱負?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參考經文:腓立比書 2:1-4,3:14
對一些基督徒而言,「抱負」一詞帶有負面含義。然而,我們蒙召要成為「竭力奔跑得獎賞」的人,並「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 3:14)——這聽起來相當有抱負。但關鍵是:目標是什麼?我們追求的獎賞是什麼?腓立比書指出,這目標就是「認識基督」。
屬神的抱負旨在無論在教會還是職場都能認識並跟隨基督。既然神是我們生命的主宰,我們就可以立定目標,在任何處境中都更深地認識祂,為祂的榮耀而活。
屬神的抱負也是以關懷他人福祉為特徵。隨著我們更深地認識耶穌,就會對神及其對世界的救贖計劃產生熱忱。正如耶穌的榜樣,我們蒙召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 2:1-4)
在接下來的五天裡,我們將透過安迪·克勞奇、J·B·伍德、斯蒂芬·馬丁等多位作者以及「工作神學項目」的視角,共同探討抱負的意義。
2. 耶穌呼召我們要有抱負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閱讀經文:馬太福音6:9-11
安迪·克勞奇是《今日基督教》雜誌的執行編輯,也是《文化創造》一書的作者。他在今天的靈修中討論抱負如何與我們的工作相契合,以及我們如何使抱負與基督對齊。
「關鍵在於你的抱負是什麼,以及你如何為之努力。
耶穌…撒種在各樣的土地上。當種子落在最好的土壤時,就結實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我的抱負是 —— 願我所作的事、所去的地方、所參與的文化創造 —— 落在最好的土裡,使我能見證那樣的豐盛。
非常重要強調的是豐盛不是來自我的奮鬥。人有時,會把抱負和奮鬥劃上等號,以至於我試圖拼命爭取影響力。我從未見過這樣做能在個人生活,甚至在更廣泛的文化中結出好果子。但我見過一些人立志追求神正在倍增的地方時,他們結出好果子。
在我們當今文化中,最大的威脅和挑戰之一是這種持續不斷瘋狂的忙碌,它使我們根本無暇思考我們正在創造什麼;為什麼創造;我們的抱負是什麼。—— 我總是回到基本的操練:靜默、獨處和禁食,以及沉浸在敬拜神、参与教會生活、研讀故事和指引我們的聖經。安息日變得極其重要。這些操練的目的,是潔淨我們那些無用的動機,那些使人為了獲得關注、權力或財富而做出愚蠢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基督的靈,他預備我們成為有抱負的人。
我們經常會做一個非常有抱負的禱告:「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但同時,我們也會做一個非常小的禱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當我們將這兩個禱告合而為一,就將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被神使用於他在世上所做的事…」
3. 工作賺錢可以嗎?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閲讀經文:帖撒羅尼迦後書 3:10,以弗所書 4:28
今天的閱讀內容來自部落格主 J.B. Wood,他是一位企業高管,撰寫關於將職業生涯與屬靈生活合為一體的挑戰。在此,他探討是否在商業中賺錢能夠成為事奉神的一種方式。
「作為一名年輕基督徒所遇到的問題是,當我追求『世俗』職業時,常常察覺教會抱有一種隱晦的不認可。我內心總忐忑不安,認為任何想賺取穩定收入的渴望,似乎都與屬靈生命背道而馳,反而與自私、物質主義和世俗掛鉤。
在成長過程中,教會教導我,唯有熱衷於造就門徒、宣教或帶領他人歸向基督才是神所喜悅的唯一抱負。因此,如果你真誠地渴望尋求神對你人生的計劃,那麼就預設你的首要使命是成為造就門徒的人——像耶穌(那位宣教的耶穌,而非在家庭企業作木匠的耶穌)。
但如果我並沒有『蒙召』去做這件事呢?如果我的恩賜、才幹和個性更適合從事商業活動呢?在從事管理咨詢職業生涯中,我為這個問題掙扎多年。
值得慶幸的是,聖經清楚表明,神不僅僅允許,而且讚許我們透過工作賺錢。
聖經關於使用金錢的教導:
- 滿足個人生活所需。
- 照顧家庭的需要。
- 有餘的,分給那缺少的人,並幫助滿足世界的需求。
貪婪固然危險,但正如天召(High Calling)部落格主拉里·皮博迪(Larry Peabody)所說:『錘子、馬匹和電爐也同樣危險。任何一個可以被正確地使用,或被濫用。聖經警告我們,貪財會使人陷入網羅,並稱貪財是『萬惡之根』。然而,只要有正確的教導和正直的心,信徒可以憑信心生活,同時以神所喜悅的方式賺取和使用金錢。』
4. 當抱負超過你的能力,該怎麼辦?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閲讀經文:雅各書 4:13-15, 箴言 16:9
今天的閱讀來自演講撰稿人兼記者史蒂芬·馬丁的一個反思。他是《混亂中的意義追尋》一書的作者。
「近期在整理一些舊文檔的時候,我有一個令人謙卑的發現 —— 這是我在2012年第一本書出版不久之前,寫下的一個目標清單。
儘管有經驗的作家們都好心建議我要控制自己的抱負,但我仍然堅持要有遠大夢想。按照我的清單,我期望在第一年內賣出一萬本書。
然而,實際銷售數量不到一萬本。
我需要賣出去很多的書來養家糊口嗎?不需要。我的妻子和我都幸運地有不錯的正式工作來付賬單。我需要我的博客爆紅來找到滿足感嗎?不需要。我蒙福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和許多很棒的朋友。
沒能實現對自己的期望是否會困擾我?絕對是。
諷刺的是,我的書是探討為什麼掙扎有益於我們的靈魂,而且有時候,套用滾石樂團說過的話,大意是,得到所需要的比得到想要的更好。我仍然相信這個原則是正確的,儘管希望它不適用於自己。
這是一堂關於靈裡貧窮的功課 —— 學習以恩典不但擁抱自己的能力,也接受自己的局限,將其視為提升自我意識和信仰的機會;不情願,但不得不承認我們時常不能決定努力的結果。
就像德國天主教神學家約翰納斯·巴普提斯特·梅茲觀察到的,『我們都是一個不滿足於自身物種的成員。我們都是被無止盡的疑慮、不安和不滿足的心所折磨的被造物。』
換句話說,我們是驕傲的人,在每一個時刻都試圖最小化我們對神的依賴,並抬高自我的重要感。當夢想超過我們的能力時,我們有一個選擇。我們可以灰心和絕望。或者可以感恩,等待神進一步的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