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求寡婦的比喻(路加福音18:1-8)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在切求寡婦的比喻中(路18:1-8),一個貧窮且無助的人(寡婦)堅持不懈地纏磨一個腐敗且有權勢的人(法官),要求他爲她伸冤。這個比喻  承襲 了施洗約翰的教導,即有權力和居高位的人,有責任行公義,特別是爲了窮人和弱者。但耶穌將比喻的重點放在了另一個方面,就是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18:1)。他將聽眾(我們)等同於這個女人,將聽祈求的人(神)等同於這個不義的法官,多麼奇怪的組合啊。假設耶穌並不是要說神是不義的,那麼比喻的要點就是:如果堅持不懈可以使一個掌握有限權力的不義之人回心轉意,那麼從一位掌握無限權能的公義之神那裏得到的該是多麼豐厚啊。

比喻的目的是鼓勵基督徒在面對任何困難時都要保持信德。但是對於那些從事領導職務的人來說,這個比喻也有兩方面的應用。首先,將不義的官與公義的神相提並論,暗示了即使在不義的世界中,神的心意仍然在工作。這位法官的職責是伸張正義,並且藉着神,他 將 在寡婦盡其所言之後爲她伸冤。聖經在別處也教導,民間的權威是依靠神的授權才得以服務民眾的,無論它們承認與否。(約19:11; 羅13:1;彼前2:13 )。所以,即使環境充滿了系統性的不公義,伸冤仍是有希望的。基督徒領袖的責任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朝着這個希望努力工作。在我們一生的時間裏,我們不可能對付這世界上的每一個錯誤。然而,在不完善的工作環境裏,我們也永遠不要放棄希望,永遠要尋求更大的善[7]。例如,立法者很少是從好壞鮮明的兩個法案裏二選一。通常他們所能做的,就是選擇一個比較好的或者不那麼壞的。但是,他們必須不斷尋找機會,使益處更大或者損害更小的法案進入票選環節。

其次,只有神才能在不義的世界中帶來公義。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祈禱同時不放棄我們的工作。如同神可以在充滿疾病的世界裏帶來神奇的醫治,神也可以在不義的世界中帶來神蹟性的公義。忽然之間,柏林牆倒塌了,種族隔離政權崩潰了,和平突然降臨了。在切求寡婦的比喻中,神並沒有介入其中。單靠寡婦的堅持不懈就使得這個官變得行事公允了。但耶穌表明,神是那看不見的演員。“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豈不終久給他們申冤嗎?”(路18:7)。

The use of the term “greater good” implies that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are important in Christian ethics. This mode of ethical thinking, called “consequentialism,” may be unfamiliar to those who are used to thinking of the Bible only in terms of ethical rules. However, the Bible makes use of all three modes of ethical reasoning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over the centuries: rules, consequences and virtues. By no means does this make the Bible “relativistic” or “utilitarian,” to name two ethical systems that truly are foreign to biblical thinking. This topic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article Ethics at Work at www.theologyofwor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