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論財富
前兩個段落的主題從供應轉到了財富。雖然耶穌並不反對財富,但他對財富有所懷疑。市場經濟以私有財產的產生、交換和積累爲前提。這個現實深深地嵌入到了許多社會之中,以至於對許多人來講,追求與積累個人財富本身已經變成了目的。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耶穌並不認爲積累財富本身是個恰當的目的。正如一個人在工作中(以耶穌爲模範)必須表現出對別人的深切關懷,並且不會爲了私利而動用與工作有關的權力,人們在財富的使用上也要深深地關注鄰舍的需求。雖然路加的第二卷書——使徒行傳(見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的使徒行傳與工作)有更多與財富相關的資料,他的福音書也對主流的財富觀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爲富人擔心(路加福音6:25; 12:13-21; 18:18-3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耶穌首先提出的與財富有關的問題是,富人在生活中傾向於讓財富取代了神。“因爲你們的財寶在哪裏,你們的心也在哪裏”(路12:34)。耶穌希望人們認識到,他們生命的價值並不決定於他們所擁有的東西,而是決定於神對他們的愛以及他對他們生活的呼召。路加期待我們以及我們所做的工作,都因着與耶穌的相遇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但是,財富似乎使我們頑固地抵制着生活中的任何改變。財富使我們可以繼續維持現狀,並特立獨行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真正的或者永恆的生命是與神(及其他人)建立關係的生命,而如果財富取代了神,則最終會導致永恆的滅亡。正如耶穌所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路9:25)。富人可能被自己的財富吸引而在生活中遠離神,相比之下,窮人則逃脫了這一命運。耶穌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爲神的國是你們的”(路6:20) 。這不是對未來獎勵的許諾,而是對眼前現實的陳述。沒有財富擋在窮人愛神的道路上。但是,“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爲你們將要飢餓”(路6:25)。相對於“因爲對神沒有興趣而錯過了永生”,“飢餓”似乎是較爲保守的表達方式,但它顯然是這個含義。但是,或許即使是那些可憐的富人也仍有希望。
無知財主的比喻(路加福音12:13-21)
無知財主的比喻(路12:13-21)戲劇性地表達了這一主題。“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多得以至於裝不進他的倉房。“怎麼辦呢?”他憂心忡忡,然後決定拆掉他的倉房,建造一個更大的。有的人相信財富越多,財務上的不安就越少,這個財主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在他明白那令他不安的財富有多麼空虛之前,他就經歷了命運中更加殘酷的一面:死亡。當他爲餘生做預備時,神嘲弄他的問題是一句雙關語,“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12:20)。其中一個答案是,“不是你的”,因爲他多年所積累起來用於滿足自己的財富,將會被立即轉給別人。另一個答案則更加深邃——“你的”。你——無知的財主——確實會得到你爲自己所準備的一切,就是死後沒有神的生命,實實在在的真正的死亡。他的財富抑制了他與神建立關係的需求,他甚至沒想考慮用多出來的收成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就說明了這一點。“凡爲自己積財,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也是這樣”(路12:21)。
在這裏,耶穌用經濟術語描述了與神之間的友誼。神的富朋友會爲神的窮朋友提供幫助。這個無知財主的問題在於,他囤積財物 是爲了他自己,而不是爲別人提供工作和致富的機會 。這意味着他愛錢財而非愛神,也意味着他對待窮人並不慷慨。我們可以想象一個真正愛神並淡然對待財富的有錢人,他能夠大方施捨給有需要的人,更進一步,他能夠投資生產優質的物品與服務,僱傭越來越多的勞動力,並在工作中以公正和公平對待他們。事實上,我們可以在聖經(例如,亞利馬太的約瑟,路23:50)和我們周圍的世界裏找到許多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在今生和來世都是有福的。然而,我們並不想掩蓋此比喻裏的警告:恩典可以帶來增長(經濟和其他方面),同樣單靠貪婪也可以帶來增長;但終歸是要向神交賬。
富有的官(路加福音18:18-30)
耶穌與富有的官相遇的故事(路18:18-30),指出了將人們從財富的掌控之下救贖出來的可能性。這個富有的官沒有讓他的財富完全取代他對神的渴望。他首先問耶穌,“良善的夫子,我該做什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在他的回答裏,將十誡的內容總結了一下。“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那人說(路18:21),耶穌也相信了他所說的。然而,即使如此,耶穌看到了財富對這個人的不良影響。所以,爲了消除財富對這個人的有害影響,耶穌告訴他一個解決的辦法。“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路18:22)。如果神是某個人內心最深的渴望,那麼當他接到邀請來每天與神兒子親近時,他必然會歡呼雀躍。但對於這個富有的官來說,現在爲時已晚,他對財富的愛已經超過了他對神的愛。“他聽見這話,就甚憂愁,因爲他很富足”(路18:23)。耶穌看出了這人的症狀,說:“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地難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路18:24-25)。
相比之下,窮人則常常表現出驚人的慷慨。貧窮的寡婦因爲愛神,可以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獻出去(路21:1-4)。這並不是神對富人的簡易判決(summary judgment),而是描述了那些被財富的誘惑緊緊抓住的人。站在耶穌和那個官旁邊的人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雖然他們爲了跟從耶穌而放棄了一切,然而他們並不認爲真的有人能抵擋住財富的誘惑。(路18:28)。儘管如此,耶穌並沒有絕望,因爲“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路18:27)。神本身即是力量的源泉,這力量讓人們渴望愛神超過愛財富。
也許財富最陰險的作用,是它會阻止我們期待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如果你是富有的,那麼你擁有的就已經很好了。變革就成了威脅而不是機會。正是這個原因,讓富有的官看不到有耶穌的人生有可能會變得無與倫比地奇妙。耶穌爲這富有的官提供了一種新的認同感和安全感。如果他能稍微想象一下在財富的損失之外會得到什麼,也許他就會接受耶穌的邀請了。這故事的結語是,當門徒說他們已經放棄了所有來跟隨耶穌,耶穌應許他們在神國裏有滿溢的豐盛。甚至在今世,耶穌說,他們將得到“百倍”的資源和人際關係,並在來世得到永生(路18:29-30)。那位富有的官慘痛地錯失了這一切。他只能看到他所失去的,卻沒有看到他將得到的。
更多關於富有的官這個故事的討論,可見www.theologyofwork.org 網站,馬可福音 一文的“馬可福音10:17-31”部分。
關心窮人(路加福音6:17-26; 16:19-3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論及財富的事,耶穌並不僅僅關心富人的福祉。他也關心窮人的福祉。“你們要變賣所有的,”他說,“賙濟人。爲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路12:33)。如果說囤積財富傷害了富人,那它對窮人的傷害則嚴重得多。
尊主頌(路1:46-56)和平原寶訓(路6:17-26)中固有的那種神對窮人和弱者的持續關切,貫穿了整部路加福音。然而耶穌用拉撒路和財主的比喻將這一主題帶入高潮(路16:19-31)。這位財主衣着華麗生活奢侈,拉撒路卻快要死於飢餓和病痛,然而財主卻沒有爲減輕撒拉路的痛苦做絲毫的事情。拉撒路死了,當然富人後來也死了,這提醒我們財富終究沒有什麼偉大的力量。天使將拉撒路帶到天堂,之所以這麼做,似乎除了貧窮之外並沒有其他理由(路16:22),然而或許是因爲他對神的愛並沒有被財富取代。財主去了陰間,似乎除了富有以外並沒有其他理由(路16:23),然而或許是因爲他對財富的愛使得他不再顧念神或着他人。這個故事非常明顯地暗示:財主在他力所能及的時候應該看顧拉撒路的需要(路16:25)。也許通過這樣做,他可以再次顧念到自己與神的關係,從而避免悲慘的結局。此外,像許多富人一樣,他關照他的家人,想要警告他們那將來的審判,但悲哀的是,律法和先知告訴他要去關照神的大家庭,他卻沒有做到,這甚至是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人也補救不了的。
慷慨:不被財富掌控的祕訣(路加福音10:38-42; 14:12-14; 24:13-1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這表明神的祕密武器就是慷慨。如果你憑藉神的大能能夠慷慨待人,財富就開始失去它對你的掌控。我們已經看到,在窮寡婦的心中,慷慨發揮瞭如此之深的功效。雖然相較於窮人,讓富人變得慷慨是更加困難的,但是耶穌告訴人們,慷慨對富人來講也是可能。想要變得慷慨大方,一個關鍵的途徑就是幫助那些窮得不可能償還給你的人。
耶穌對那位邀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爲他們沒有什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着報答。“(路14:12-14)
以賺取回報爲目標的慷慨並非真的慷慨,而是在花錢購買回報。真正的慷慨是幫助那些根本不可能報答的人,這樣的慷慨將得到永恆裏的賞賜。當然,天上的賞賜可以被視爲一種延遲的滿足,而不是真正的慷慨:你給予,因爲你期望在復活得到回報,而不是在今生得到回報。這似乎是一種更明智的購買回報的方式,但仍然不過是在購買回報。耶穌的話不排除將慷慨解釋爲購買永恆的回報,但有一個更深刻,更令人滿意的解釋。財富會取代神來掌控人的生活,而那種在今生和來世都不期待償還的真正的慷慨,則打破了財富對人的掌控。當你對錢放手時,錢也對你放手,但你必須把錢放在你永遠夠不到的地方。這在心理上是真實的,同樣在物質和屬靈層面也是真實的。慷慨可以讓神再次成爲你的神,並且引向復活時的真正獎賞,就是在永生裏與神同在。
馬利亞和馬大(路加福音10:38-4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以對神的愛爲背景,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路10:38-42)也討論了慷慨這一話題。馬大在辛苦地準備飯食,而馬利亞則坐在耶穌腳前聽他講道。馬大要耶穌責備她的妹妹,因爲她不來幫忙,然而耶穌卻讚賞了馬利亞。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故事因爲一些靠不住的解釋而失色不少。馬大被當成了生活中充滿忙碌和紛擾的典型,或者像中世紀教會所說的那樣,馬大的積極工作式的生活,雖然得到允許,但仍不及默觀或修會的完美生活。但是,應該在整個路加福音的背景之下理解這個故事,接待客人(在古代近東地區,這是慷慨待人的一種重要方式)的行動是神國進入人間的主要標誌之一。[1]
馬利亞和馬大不是敵人,而是姐妹。將兩姐妹之間關於家務的口角,上升爲不相容的生活模式之間的鬥爭,是沒什麼道理的。耶穌並沒有貶低馬大慷慨的服侍,然而馬大的焦慮說明,她的服侍應該以馬利亞對神的那種愛爲基礎。兩姐妹共同體現了慷慨和對神的愛實際上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馬大所展現出來的慷慨,正是耶穌在路加福音14:12-14所稱讚的,因爲耶穌就是一個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她的人。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表明了我們所有的服侍都應當以我們與耶穌之間活潑的個人關係爲基礎。跟隨基督意味着我們要像馬大和馬利亞一樣。慷慨並且愛神。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正如兩姐妹彼此之間的關係。
See Brendan Byrne, The Hospitality of God: A Reading of Luke’s Gospel (Collegeville, MN: Liturgical Press, 2000).
通往以馬忤斯的路(路加福音24:13-3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在通往以馬忤斯路上所發生的這一幕,對所有耶穌的跟隨者來講,都是一個關於慷慨的典型例子。一開始,耶穌的死似乎並沒用得到足夠的重視,或者是不是我們錯誤地認爲這兩個門徒和耶穌講論新近發生的事是件很滑稽的事?“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裏所出的事嗎?”他們問(路24:18)。幾乎可以想象得到,革流巴接下來就會問:“你去哪了呢?“耶穌從容不迫地聽他們講論,但隨後形勢逆轉,耶穌開始講論,讓他們傾聽。光漸漸地照在了他們身上,他們意識到,婦女們講的關於復活彌賽亞的神蹟故事,並不想他們當初認爲的那樣不可理喻。
如果故事講到這裏就結束了,那麼我們從中學到的,也不過是我們常常是”無知的人”,對神在聖經上所寫的“信得太遲鈍了“(路24:25)。但是在這個故事中,門徒做對了一件事,這件事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以至於我們很容易忽視它。就是他們要招待耶穌。“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吧!”(路24:29)。耶穌通過將自己顯現給他們,祝福了這個小小的慷慨之舉。在耶穌掰餅的時候,他們終於認出了他(路24:32)。當我們款待他人時,神不但將其作爲服侍疲憊之人的手段,同時神也在邀請我們經歷耶穌的同在。
投資於耶穌的事工(路加福音8:3; 10: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不義管家的比喻(路16:1-13)教導了我們,學會明智地使用錢財是多麼地重要。抹大拉的馬利亞、約亞拿和蘇撒拿,因他們在經濟上支持耶穌的事工,得以名列十二使徒之側。抹大拉的馬利亞、約亞拿和蘇撒拿,因他們在經濟上支持耶穌的事工,得以名列十二使徒之側。婦女們在這個榜單中佔有顯著地位,這是令人吃驚的,因爲擁有財富的女人在古代是很少見的。然而,“[婦女們]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3)。後來,當耶穌差遣人出去傳道時,他告訴他們,要依靠他們所服侍之人的慷慨,“因爲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路10:7)。
也許令人驚訝的是,對於奉獻給我們今天視之爲教會的羣體,路加僅僅說了這兩點多少有些漫不經心的評論。耶穌不停地關注那些幫助窮人的事,相比之下,他並不十分重視對教會的資助。例如,他沒有把舊約十一奉獻解釋爲教會專屬的。這並不是說耶穌將對窮人的慷慨與對教會的慷慨對立起來。相反,這只是側重點不同。我們應該注意到,直接給錢並不是慷慨待人的唯一手段。人們也可以通過創造性地運用他們的技能、激情、人際關係和禱告來參與神的救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