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訓過程(馬可福音4:35-41; 6:45-52; 8:14-21)
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書更強調了門徒的無知、軟弱和自私,儘管馬可也說了他們很多好話,包括他們響應了耶穌最初的呼召(馬可福音1:16-20),以及迴應耶穌對他們的差遣(可6:7-13)。[1]
這幅畫面是由某些事件和敘事手段構建出來的。其中一個是漁船場景的重複(可4:35-41,6:45-52,8:14-21)。這些事件彼此平行,強調了門徒無法真正領會耶穌的能力和權柄。在最後的船隻場景之後,緊接着是一個盲人得到不尋常的兩階段醫治(可8:22-26)。這可能是作爲一種敘述性隱喻,表示門徒只看見了耶穌的一部分。[2]接下來是彼得對基督的認信(可8:27-33),他體現出戲劇性的洞察力,但立刻就因撒旦的影響而迷失了使徒的身份。門徒沒有完全認識耶穌的身份,相應地也沒有完全理解他的信息。他們一直渴望權力和地位((可9:33-37; 10:13-16; 10:35-45)。耶穌多次挑戰他們,因爲他們沒有認識到跟隨祂需要一種根本的自我犧牲態度。最明顯的是,門徒在耶穌被捕和審判之時拋棄了他(馬可福音14:50-51)。彼得的三次否認(可14:66-72)與耶穌之死並置,讓這兩個人的懦弱和勇氣形成更加尖銳的對比。
然而,彼得和其他人將繼續有效地領導教會。在主耶穌復活後,對那些婦女說話的天使(可16:6-7)讓他們傳信給門徒(彼得被單獨提出來!),承諾他們要遇到復活的耶穌。在這次遭遇之後,門徒將會有很大的不同。馬可沒有繼續探討這一點,但使徒行傳有詳細記載,證明復活是實現這種變化的關鍵事件。
這一點跟工作有什麼關係?很明顯,作爲耶穌的門徒,我們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無人是完美的,都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事情需要悔改,很多錯誤的態度需要改變。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像門徒一樣認識到,在許多我們相信是正確的事情上,甚至在福音的問題上,我們的看法都可能有不少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每天以禱告的心反省我們是如何體現出上帝的統治,並準備悔改做得不夠的地方。我們可能受到誘惑,將自己描繪爲工作場所中公義、智慧、技藝高超的形象,爲要成爲耶穌之公義、智慧和卓越的見證人。但是,更誠實而有力的見證方式是真實地表現我們自己——一個會犯錯誤,有些自我中心,尚在成長中的形象。我們是要見證耶穌的憐憫,而不是要表現他的品格。這樣,我們的見證可以邀請同事們按照上帝的道與我們一起成長,而不是變得像我們一樣。當然,我們需要嚴格地操練自己,好在基督裏成長。上帝的憐憫不是我們可以在罪中自滿的藉口。
Suzanne Watts Henderson, Christology and Discipleship in Mark.
Robert. A. Guelich, Mark 1-8:26 (Dallas: Word, 1989),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