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決策不受支持的時候(民數記13-14)
在民數記13、14章發生另一件挑戰摩西權柄的事件。上主指示摩西差派探子進入迦南地,準備開戰。除了蒐集軍事及經濟相關信息,每一個支派都各派出一名探子(民13:18-20)。這表示探子所得信息,除了規劃戰事之外,還要用來討論如何分配以色列各支派土地。所有探子都提到,這塊土地十分富饒,是一塊「流奶與蜜之地」(民13:27)。但是,也提到「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民13:28)。摩西和他的將領,迦勒,運用這些信息籌謀進攻計劃。但是多數探子卻害怕起來、說他們攻不下這塊土地(民13:30-32)。聽了這些探子的意見,以色列百姓悖逆上帝的計劃,還想要另外找個新的領導者,帶他們回去埃及繼續爲奴。只有亞倫、迦勒、還有年輕的喬舒亞,站在摩西這一邊。
雖然他們的計劃不受歡迎,但是摩西迅速表示立場。羣眾就快要將他拉下位子,但是他依然堅持上帝向他指示的,纔是對的。他和亞倫懇求百姓停止反叛,但是沒有任何效果。最後,上帝斥責以色列民不信,並且宣告祂要降下瘟疫擊殺他們(民14:5-12)。因着離棄上主的計劃,百姓讓自己陷入更糟的處境–迫在眉睫、極其混亂的毀滅。只有意志堅定的摩西,知道怎麼避開這場災禍。他墾求耶和華赦免百姓,和他之前所做的一樣。(在12章我們就已看到,摩西總是率先考慮百姓的福祉,即使會讓自己虧損。)耶和華同意了,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參與這場反叛的人,不得進入迦南地(民14:20-23)。
摩西的作爲,示範了領導者就是要忠誠果斷、信守承諾,而非隨着羣眾的意見搖來擺去。領導羣眾會感到孤獨,處在這樣的位子上,時時會受到隨俗從眾的試探。是的,沒錯,好的領導者要傾聽其他的的意見。但是領導者一旦明白什麼是最佳方案,而且盡其所能確認這些方案的內容之後,一個好領導者的責任就是堅持最佳方案,而不是最受羣眾歡迎的想法。
摩西的處境中,最佳方案爲何,無庸置疑。就是耶和華上帝指示摩西攻佔應許之地。我們都看到,摩西始終保持謙恭風度,但是方向絕不搖擺。實際上,他並沒有完成上主的指示。如果百姓不願配合,領導者是不可能一個人完成任務的。在這個事件中,最終臨到百姓的,就是一整個世代,全部因此無法進入神爲他們預備的美地。至少,摩西自己並未促成這場災難,因爲面對百姓不同意見時,他並沒有改變原來計劃。
現代社會之中,到處充斥領導者面對羣眾意見讓步的案例。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屈從希特勒(Hitler)在1938年在慕尼黑(Munich)提出的要求,這我們都還記憶猶新。但是,林肯(Abraham Lincoln),美國曆史上偉大的總統,不願向眾議讓步,堅定拒絕以分裂國土來停止南北戰爭。雖然他也是極其謙卑,知道他也可能是錯的(「求神幫助,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是他也是極其堅定,堅持做他認爲對的事,在逼他讓步的重大壓力之下。在Ronald Heifetz 和Martin Linsky合着的 Leadship on the Line書中[3],更多探討在備受挑戰的處境,如何一面對眾議保持開放心胸,一面又要如何堅定領導方向。(關於此事件更多探討,參看《工作神學聖經註釋》申命記1:19-45 的“以色列百姓拒絕進入應許之地”。)
Martin Linsky and Ronald A. Heifetz, Leadership on the Line: Staying Alive Through the Dangers of Leading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