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士師記3-16)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底波拉(士師記4-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底波拉是表現最好的士師。百姓知道她有智慧,到她那裏去徵詢意見、解決爭端(士4:5)。軍隊上上下下都知道她是傑出的指揮官,而且實際上只聽從她的指揮作戰(士 4:9)。她的治理極有果效,以致“國中太平四十年”(士 5:31),在以色列歷史上極其難得。

現代人可能會感到訝異,在非現代的古代社會,一位女士,而且並不是男性統治者的遺孀或女兒,也可能崛起成爲國家的主事者。但是士師記顯明瞭底波拉足堪重任,憑一己之力贏得眾人肯定,得以晉身以色列國頂尖領袖。在這麼多士師中,唯獨她得受尊稱爲先知、女先知(士 4:4),顯明她足可比擬摩西、約書亞(神也直接對他說話)。不論是女人,例如臥底的雅億,或者是男人,例如指揮將領巴拉,都完全不介意領導人是女性。以色列國的底波拉身爲女先知-女士師的職分, 顯明神並不認爲女性擔任政治、法廷、軍事領袖,會有什麼問題。而且,她的丈夫拉比多的直系親屬毫無疑義共同分擔了她的家務,讓她能夠撥出時間來,坐在“底波拉的棕樹下”,善盡職責,讓“以色列人都到她那裏去聽判斷”(士 4:5)。

在現代的一些社羣中有頗多工作領域,或者某些組織,女性可以毫無爭議地擔任領導人,就像底波拉這樣。但是,仍有許多現代文化、領域、組織,無法接受女性成爲領導,或者會設定一些不會針對男性設定的限制。反思古代以色列時底波拉的領導能力,是否可以幫助今日基督徒更明白這種情境下神的心意爲何?是否可以試着除去對女性領導不當的阻礙,來幫助我們的組織與社羣有更好的發展?我們是否可以親身體驗,薦舉女性在職場中擔任主管、導師、典範的諸多益處呢?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士師記6:1-1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底波拉之後,士師的素質越來越糟。士師記6:1-11表明當時以色列人生活的普遍景況--戰事頻仍、經濟窮乏。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裏七年。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爲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營寨。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 對着他們安營,毀壞土產,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因爲那些人帶牲畜帳棚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國內,毀壞全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就呼求耶和華。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呼求耶和華。」

戰爭對工作的影響,遍及今日世界許多方面,令人感觸良多。除了針對經濟主體直接造成的傷害之外,軍事衝突引發不安定,徹底攪毀人民生計。戰禍蹂躪區域的農民,都不太願意種植作物,因爲收割以前,他們可能就不知道得逃去哪裏了。投資人研判戰事頻仍國家有高度風險,不大可能投注資源、改進基礎建設。無法發展經濟,百姓只好被迫加入軍事集團,搶奪任何還可能利用的資源。於是,戰爭和睏乏的惡性循環,永無止境。和平才能帶來繁榮。

在米甸人威脅下,以色列的經濟處境岌岌可危,下一任士師基甸只好「在酒醡那裏打麥子,爲要防備米甸人」(士 6:11)。丹尼爾.布洛克(Daniel Block)認爲他這麼做也是有道理的:

當時沒有現代科技幫助,所以打麥子要先用連枷打掉麥稈的前頭,再丟掉麥稈,然後將穀殼和麥子拋在空中,讓風吹走穀殼,最後讓較重的麥子落在地上。在這種危險的處境,這麼打麥子當然極爲不智。在山頭上這麼打麥子,肯定會引起到處搶劫的米甸人注意。因此基甸纔在榨葡萄有掩護的大缸裏打麥子。通常酒醡會在兩個大石頭上挖出凹坑,一個在上、一個在下。葡萄先放在上面的石坑裏用腳踩過,然後有管子引導葡萄汁流入下面的石坑。[11]

今日的基督徒、非基督徒,毫無疑問,都反對利用連綿戰禍賺取營利。國際社會禁止買賣「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就是一個例子。[12]基督徒是否可以帶頭做這類有意義的事呢?我們是否能幫忙留意,我們所在的企業、政府、學校、各種機構,有沒有無意之間參與暴行?在上司可能有意忽視這些情況時,我們是否願意冒險揭露問題?或者我們選擇跟剛剛提到的基甸一樣,躲起來,自掃門前雪?

D. I. Block, Judges, Ruth, vol.6 in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258-259.

以前成功,未來不一定也會成功—基甸模棱兩可的領導風格(士師記6:12-8:3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基甸是以色列士師矛盾性格的「最佳典範」,讓我們學習到,不只是在職場、也包含各種場合,模棱兩可的領導風格會帶來什麼後果。基甸名字的字面意思是「砍劈的人」[13],似乎是肯定他在士師記6:25-27裏砍下他父親的木偶。 (害怕讓人發現,所以他選在夜裏去砍,這件事實在令人非常難過)[14]雖然神應許與他同在,然而,基甸還是一直要求要看到神蹟,最有名的就是在士師記6:36-40裏的羊毛事件。在這個例子中,神確實配合基甸的懇求,讓他安心,但是,這絕不是一個要讓人效法的範本,特別是現代基督徒在尋求有關特定呼召引導的時候。這其實就是立場搖擺的徵兆,故事最終仍會走向偶像崇拜的結局。[15]敬請參看Decision Making by the Book[16]以及Decision Making and the Will of God[17],更深入分析基甸決斷的方法。

故事最精采的地方,當然可以說是基甸令人驚奇地擊潰米甸人(士7)。但是,大家就不常提到他之後錯誤的領導決策(士8)。疏割和毗努伊勒兩地居民拒絕戰後援助他的人馬,之後他野蠻慘暴的報復、破壞行徑,與他們拒絕援助比起來,實在有點太過分。基甸可真是人如其名了,只要是跟他作對的人,他就毫不猶豫地把他砍下來。[18]雖然他拒絕承受君王之名,但是,卻有專橫暴虐之實(士8:22-26)。還有更糟糕的,就是他後來陷入偶像崇拜。他做的以弗得成了百姓的「網羅」,「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士8:27)。權勢是如此容易使人墮落!

對我們今天來說要學習的,應是懂得欣賞傑出人物的天賦,但不至於把他們當偶像崇拜。就像基甸,在今天看來,會是一位率領我們征戰得勝的將領,但是,在和平的時候卻變成了一位暴君。一名天才可能在音樂、影藝方面,向我們展現令人讚歎見解,但是,在教養兒女或者政治方面,卻可能使人誤入歧途。一名企業領袖,可能拯救公司於危亡,但是,在平靜無事期間,卻可能毀了公司。我們甚至會發現我們自己也有這種不相調和之處。也許我們的工作職位得到晉升,但是家庭卻陷入婚姻不和,或者是剛好反過來。可能我們勝任獨自表演,但是不適合做個管理人員。更可能的,當我們對自己不太有把握、倚靠神的時候,我們做得很好,但是,成功使得我們開始倚靠自己的時候,災難就開始發生了。[19]就像這些士師一樣,我們都是矛盾、脆弱的人類,充滿絕望,唯一的盼望,就是基督爲我們帶來的赦免與轉變。

Robert G. Boling, “Gideon (Person),” ed. David Noel Freedma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1013.

D.I. Block and J. Clinton McCann, Judges in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John Knox, 1989), 61.

See, e.g., McCann’s comment on the fleece incident (p.66): “In short, Gideon is beginning to look at least a little ridiculous. Instead of growing more faithful, he seems to be growing more faithless and more fearful.”

Haddon W Robinson, Decision-Making by the Book (Wheaton, Ill.: Victor Books, 1991).

Garry Friesen and J. Robin Maxson, Decision Making & the Will of God: A Biblical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Portland, OR: Multnomah Press, 1980).

Cf. D.I. Block, Vol. 6: Judges, Ruth.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287: “Gideon, the fearful young man, has become a brutal aggressor.”

Tomas Chamorro-Premuzic, “Less-Confident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 6, 2012, accessed at http://blogs.hbr.org/2012/07/less-confident-people-are-more-su/ on May 23, 2014.

士師領導無方(士師記9-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基甸的錯誤,到了後面的士師身上,越來越嚴重。基甸的兒子亞比米勒獲得了眾人擁戴,但是卻將擋他去路的七十個兄弟殺掉(士9)。耶弗他本來是個土匪,後來解救百姓不受亞捫人侵擾,但ˋ是卻因爲一句致他女兒於死地的發誓,毀了自己的家庭與未來(士 11)。最有名的士師,參孫,給非利士人造成極大困擾,但是卻聲敗名裂、無法抗拒異邦女子大利拉誘惑,最後導致自己的敗亡(士13-16)。

針對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工作場合,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一切呢?首先,這些士師的故事,證實神確實使用有缺陷的人完成工作。這一點對許多士師(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還有喇合來說(來11:31-34),就像新約聖經中所稱頌的,都是千真萬確的。士師記清楚表明上帝的靈加在他們身上,大大施行拯救,不論所面對的是多麼不可能的任務(士3:10; 6:34; 11:29; 13:25; 14:6-9; 15:14)。他們不單單只是神手中的器皿。他們正面迴應神的呼召解救國家,並且神一再透過他們解救祂的百姓。

但是,士師記整體要義,卻不是要我們把這些人當作模範。這卷書的困境,是國家一團混亂,處處向現實妥協,而且領導人一個個悖逆神的盟約、令人失望。比較合宜的教訓可能是:成功(就算是神所賜下的)並不一定是神支持我們的必然結果。當我們面臨不利的處境,卻在職場蒙神祝福時,常會受忍不住這麼想:「嗯,神必定掌管一切,因此這祝福是他對我處處爲善的獎勵。」但是,士師記表明,神按照自己的意願,以他想要的方式,用他想要使用的人來行事。神的行動有祂自己的計畫,不是按照我們想要什麼、缺乏什麼。我們不應該把一切視爲理所當然,好像成功、蒙福是我們應得的。同樣,也不可以論斷那些我們自以爲沒有資格得神喜悅的人,就像保羅在羅馬書2:1裏提醒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