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休息、敬拜的節奏(馬可福音1-4, 6, 13)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早期的旅行(馬可福音1:21-4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馬可福音有一大段材料(可1:21-34)發生在安息日,也即休息的那天。在這段敘事中,有一些事情發生在猶太會堂中(可1:21-28)。每週的工作,休息和崇拜都融入耶穌自己的生活中,既不被忽視也不被丟棄,這一點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們的時代,這樣的作法已經大大減少,我們需要提醒自己,耶穌支持這種每週有節奏的生活方式。當然,耶穌在這一天也做他的工作,傳揚真理和醫治,這一點同樣重要。後來,這將會使他與法利賽人發生衝突。這段經文也強調,安息日不僅是離開工作的休息日,而且也是一個積極付出愛和仁慈的日子。。[1]

耶穌除了維持每星期的節奏,還有每日的節奏。安息日之後,天仍然「非常黑」的時候,耶穌就起來祈禱了(可1:35)。他每天的首要任務是與神聯繫。強調耶穌獨自一人禱告是十分重要的,因爲這突出了禱告不是公開表演,而是個人的交流。

人禱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突出了禱告不是公開表演,而是個人的交流。對於許多工作的基督徒來說,每天禱告似乎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做法。在一早起來照顧家庭,漫長的通勤時間,希望早早開始工作可以完成一天的責任,到晚上需要結束當天的工作(或者娛樂)之間,似乎不可能建立起固定的晨禱習慣。晚上的時間就更爲困難了。  對那些因爲工作繁忙而沒有每天禱告或者不能每天禱告的人,馬可沒有加以責備和判斷。但是他卻刻畫了比身邊任何一個人都要忙碌的耶穌,每天爲了工作和神安排他遇到的人禱告。在工作生活的壓力下,每天的禱告似乎是我們無法負擔的個人奢侈品。然而,耶穌無法想像沒有禱告就開始工作,就像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想像不穿鞋子就去工作一樣。

固定時間禱告是一件好事,但這不是祈禱的唯一方式。我們也可以在工作中禱告。許多人認爲,一天中多次簡短的禱告是一種有幫助的方法。公禱書(可在此處在線訪問)的“個人和家庭的日常靈修”(136-143頁)一章,充分考慮了一天中生活和工作的節奏,提供了早晨、中午、下午和晚上的基本禱告結構。更加簡單的例子包括從一個工作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時,做一兩句話的禱告,不用閉上眼睛的禱告,在飯前默默地或大聲地感謝,隨身帶一個小物件或者經句卡片,作爲禱告或別的許多事項的提醒。在許多幫助建立日常禱告節奏的書籍中,Joyce Huggett 的 Finding God in the Fast Lane[2],以及 Dallas Willard 的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等。[3]

David Shepherd, Seeking Sabbath: A Personal Journey (Oxford: Bible Reading Fellowship, 2007) is a helpful and thought-provoking reflect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abbath for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d highly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reading.

Joyce Huggett, Finding God in the Fast Lane (Eagle, 1993).

Dallas Willard,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Understanding How God Changes Lives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88).

安息日之主(馬可福音2:23-3: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討論馬可福音1:21-34時,我們已經注意到,安息日是融入在耶穌每週的工作節奏中的。耶穌與法利賽人之間發生的衝突並不在於是否守安息日,而是如何守安息日的分歧。對於法利賽人來說,安息日主要是以禁止的方式來定義的。他們會問,什麼是誡命所禁止的工作(出20:8-11 ; 申5:12-15)?[1] 對他們來說,即使是門徒偶然撿起糧食的行動也構成了工作,從而打破了禁令。有趣的是,他們將這個行爲描述爲“不可做的”(可2:24),儘管摩西五經中並沒有給出第四誡命的具體應用。他們認爲自己對法律的解釋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並不認爲自己可能犯錯。他們更反感的是耶穌的治療行爲(可3:1-6),馬可認爲這件事是導致法利賽人陰謀對付耶穌的關鍵事件。

讓休息時間可以預計,變成需要(點擊這裏閱讀

針對休息和工作的節奏,哈佛商學院兩位教授在波士頓諮詢公司完成了一項新的研究,點擊這裏閱讀更多內容。這個研究表明,當每個人必須隨叫隨到的想法受到普遍挑戰時,不僅個人可以得到休息,實際上對他們的工作也有益處。(哈佛商業評論可能會顯示一個廣告,並且需要註冊才能查看全文。)馬克•羅伯茨(Mark Roberts)還在他的“生命領袖”這本靈修書籍中討論了這個主題:“守安息日不會降低我的工作效率麼?

 

與法利賽人不同,耶穌積極地看待安息日。有一天可以免於工作,乃是神賜給人類的上好禮物。“安息日是爲人設立的,人不是爲安息日設立的。”(可2:27)。此外,安息日也爲我們表達同情和愛心提供了機會。這樣看待安息日,在先知書中可以找到良好的先例。以賽亞書58 將安息日與我們在服侍神的時候所體現的憐憫和社會公義聯繫在一起,並最終描繪了上帝對“稱安息日爲可喜樂的”之人的祝福( 以賽亞書58:13-14 )。同情,正義和安息日的並列表明,這一天是以同情和公義來敬拜神的日子,這纔是它最完全的用意。畢竟,安息日本身就是爲了紀念上帝將以色列從埃及人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以及這一事件所體現的公義和憐憫(申5:15)。

第一次安息日的記錄(可2:23-28)是由門徒採摘麥穗的行爲所觸發的​[2] 儘管馬太補充說,當時門徒餓了,而路加描述說他們在吃麥穗之前先用手搓掉了麥皮,但馬可只是簡單描述他們摘了麥穗,表明了這種行爲的偶然性質。門徒們可能是心不在焉地隨手摘了麥穗,放在了嘴裏。在法利賽人提出質疑時,耶穌的辯護起初看來有點奇怪,因爲他講了一個關於聖殿的故事,似乎與安息日無關。

經上記着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缺乏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麼? 他當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的時候,怎麼進了神的殿,吃了陳設餅,又給跟從他的人吃。這餅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吃。(可2:25-26)。

對於耶穌的辯護的根據,甚至他是否採取了猶太人的釋經及論證原則來辯護,學者的意見分歧。[3] 這裏的關鍵在於認識“聖潔”的概念。安息日和聖殿(以及其中的物件)被聖經描述爲“聖潔”。[4] 安息日是神聖的節期,而聖殿是神聖的空間,因此其中一項的聖潔性質可以轉移到另一項上面。

耶穌的觀點是,聖殿的聖潔並不妨礙其參與同情和正義的行爲。地上的神聖空間不是聖潔 逃避 世界的避難所 ,而是神 在世上與我們同在、支撐和恢復這世界的地方。一個分別出來屬於神的地方,本質上是一個體現正義與同情的地方。“安息日是爲人設立的,人不是爲安息日設立的”(可2:27)。馬太記載此事的版本包括這樣一個細節,耶穌引用了何西阿書6:6:“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太12:7)。這更爲明確地表現出馬可隱約保留的觀點。

當安息日耶穌在猶太會堂醫治一個人時,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第二次安息日的爭議之中(可3:1-6)。耶穌所問的關鍵問題是,“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那樣是可以的呢?”法利賽人面對這個問題的沉默證明,安息日行善拯救生命,乃是爲這日帶來了光榮。

在我們今天的工作中,可以如何應用這一點呢?安息日的原則是,我們必須拿出一部分時間不要做工,讓這段時間具有獨特的崇拜性質。這並不是說安息日是唯一的禮拜時間,也不是說工作不能成爲一種崇拜形式。但安息日的原則讓我們以不同於日常工作的方式,專注於神一段時間,並以獨特的方式享受他的祝福。至關重要的是,它給我們的空間,讓我們崇拜上帝,並展現其蘊含的社會關切、同情心和愛。安息日的崇拜,使我們一週的工作變得饒有趣味。

www.theologyofwork.org上“休息與工作”一文,對安息日的話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考慮到基督徒並未就安息日的問題達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工作神學項目在  “路加福音與工作” 一文中 “安息日和工作” 一節裏,探討了一個略微不同的觀點 。

Rabbinic traditions on this point are widespread. Most obviously, see m. Sabb 7:2 and m. Besa 5:2.

Lutz Doering, “Sabbath Laws in the New Testament Gospels,” in F. García Martínez and P.J. Tomson, The New Testament and Rabbinic Literature (Leiden/New York: Brill, 2009), 208-220.

Robert A. Guelich, Mark 1-8:26 (Dallas: Word, 1989), 121-130.

The Sabbath is referred to as holy in Exodus 31:14-15, picking up on the command in the Decalogue to “keep it holy” (Exodus 20:8), recognizing that God himself has “consecrated” it (Exodus 20:11). This notion of holiness links the Sabbath to the templ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ally understood as “holy” (see, for example, Psalm 5:7 or Psalm 11:4) and, of course, has at its heart the “Holy of Holies.”

建造者耶穌(馬可福音6: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耶穌的家鄉發生的一件事件,非常難得地讓我們瞭解了一點他成爲旅行傳教士之前的工作。當時的情況是,耶穌老家的朋友和熟人不能相信,這個大家熟悉的本地男孩已經成爲了偉大的教師和先知。他們抱怨說,“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這不是那木匠麼?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麼?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麼?”(可:2-3)。這是聖經唯一一處直接提及耶穌職業的地方。(在馬太福音13:55中 ,耶穌被稱爲“木匠的兒子”,而路加和約翰沒有提到他的職業。)希臘語原文(tekton)指的是用任何一種材料從事建造的工匠,[1] 而巴勒斯坦一般採用石頭或磚頭。英文翻譯爲“木匠”,可能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聖經第一次翻譯爲英文時,木材是倫敦最常見的建築材料。

無論如何,耶穌有許多比喻取材於建築工地。這些比喻裏,參雜了多少耶穌的個人經驗呢?他是否曾經幫助建造過籬笆,挖過酒榨,或者在葡萄園裏建過守望塔,並瞭解地主和租戶之間緊張的關係(可12:1-12)?他是否曾有位顧客蓋樓蓋到一半就沒有錢了,因此欠着耶穌一大筆債務(路14:28-30)?他是否記得約瑟教他如何把地基建立在磐石之上,使建築能夠抵擋風和洪水(太7:24-27)?他是否僱傭過幫手,不得不面對他們對薪酬的抱怨(太20:1-16 )以及謀取地位的競爭(可9:33-37)呢?他是否曾經在監工手下幹活,而那人想要拉他一起詐騙業主(路16:1-16)?簡而言之,耶穌比喻中的智慧,有多少得益於他曾在一世紀經濟活動中當過商人呢?即使不考慮別的問題,知道耶穌擁有木匠的經驗,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具體地看待他的比喻。

Ken M. Campbell, “What was Jesus’ Occupation?”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8/3 (September 2005), 501-519.

工作的比喻(馬可福音4:26-29;13:32-3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馬可福音中,只有兩個比喻不見於其他福音書。這兩個比喻都有關工作,而且都很簡短。

第一個比喻是馬可福音4:26-29,比較了神的國與地裏撒種的工作。它與緊隨其後的、更廣爲人知的芥菜種之比喻,以及四種土壤的比喻相似(可4:1-8)。雖然這個比喻以農業爲背景,但卻故意減弱了農民所起的作用。“那人卻不曉得”種子爲何長成莊稼(可4:27)。相反,這個比喻的重點在於,神的國度成長的動力乃是神不可描述的大能。儘管如此,農民必須“黑夜睡覺,白日起來”耕種作物(可4:27 ),並用鐮刀(可4:29)收割成熟的莊稼。上帝的奇蹟是爲那些完成本分工作的人所預備的。

馬可福音13:32-37第二個特有的比喻,強調了耶穌的門徒需要守望祂的第二次來臨。有趣的是,耶穌說:“這事正如一個人離開本家,寄居外邦,把權柄交給僕人,分派各人當作的工又吩咐看門的儆醒”( 可13:34 )。他離開的時候,要求每個僕人都繼續各自的工作。神的國不像一個去遠方的主人,承諾以後會叫僕人一道前來會合。正好相反,主人還會回來,並安排僕人在他回來之前發展生意、照顧好產業。

無論他們的職業如何,這兩個比喻都預設耶穌的門徒應成爲勤奮的工人。我們不會在這裏討論其他比喻,但請讀者參考www.theologyofwork.org中的馬太福音與工作 以及 路加福音與工作 兩篇文章,做更廣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