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士師記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約書亞記、士師記導言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書亞記和士師記述說以色列人進佔神所應許之地、立國組織形成的經過。主要內容,就是神的子民遵循神的誡命、順從神的引導時,他們所做的就亨通,享有平安、喜樂。但是,如果是順從他們自我心中所想所求,以自己爲一切行事最高權威,那麼窮困、紛爭、種種邪惡,就將使之陷入不幸、痛苦。

征戰、定居、治理一塊領地,是神指派領袖、先知、軍人、以及全以色列人的工作。儘管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這兩卷書可以幫助我們從聖經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工作,但我們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找到將約書亞記和士師記中的工作場景應用到現在職場的方式。但是若是仔細一點,會看到經文中對ˋ現代議題有所啓發的,都跟一些意外事件有關:領導能力的發展與管理;爲要完成目的時,投入工作與神引導的關係;資源分配的衝突;自我成就與服事他人之間的張力;神在我們工作之中的引導;一直存在的、將我們的工作當偶像崇拜的危機。約書亞記和士師記中的事件,爲我們解決職場衝突、激勵員工、面對選任職務的挑戰、規劃接任退休或離職員工的新任領導人員等問題,提供了好的範例與壞的警惕。透過這些書卷中的人物,我們看到傑出的女性領導人,戰爭對經濟的影響,有權勢的人合謀惡待工作場合中的弱勢人員的情景。

約書亞記和士師記中的故事主軸,都提到當神所撿選的子民一再悖逆神,轉去服事其他神,遺忘了神與他們的盟約時,神卻總是預備迴應他們面臨的各種危機,要解救祂的子民。只有當他們停止渴慕神的祝福時,纔會落入悲慘遭遇和社會動盪之中。對現代情境來說,這也是千真萬確的訊息。當我們決定自己掌控工作中的諸多機會與挑戰時,我們時常遠離神。我們關切其它事務,遠超過領受祂的慈愛、遠超過要透過我們的工作來親愛祂、服事祂。約書亞記和士師記的主要訊息,就是神總是預備好了,隨時隨地等待我們迴轉向祂,在生活裏、工作中領受祂的祝福。

以下我們會按照四個主題來檢視這兩卷書的內容,大致依循敘事的經過:征戰、協調、立約、混亂。[1]

For a helpful overview of the key themes of Joshua, see David M. Howard, Jr. Joshua,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and Holman, 1998), pp. 56-64.

征戰(約書亞記1-1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書亞記的開頭,是神對約書亞重述對聖地和神同在之應許:

「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 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 從曠野和這黎巴嫩,直到幼發拉底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 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書1:2-5)

約書亞、應許之地和神的同在都是重要的話題,我們要在下列段落中給予進一步說明。

約書亞(約書亞記1)

回到目錄

約書亞繼摩西之後領導以色列人。但是他並非君王,他所行的,可以說是爲將來好幾百年之內,要治理以色列國的許多君王,預做示範。他領導國家爭戰,必要時施行審判,並且盡力保守百姓持守在西奈山時,神與以色列人立下的盟約。

用現代的說法,可以說從摩西到約書亞的轉移,是立下繼任人安排的絕佳典範。摩西依循神的引導,指派約書亞成爲領袖;他和摩西同樣忠心服事神。他英勇、好學,剛強、壯膽(書1:6-7),晝夜思想、謹守遵行神的律法(書1:8-9)。最重要的,他是一個屬靈的人,有神的靈與他同在。約書亞領導能力的根源,不在於他自我的能力,也不在於摩西的教導,而是完全奠基於神的引導與權能。神對他應許:「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書 1:9)。在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工作神學聖經註釋》的“安排接班人(民27:12-23)”和“摩西工作的結束(申31:1-34:12)有更多約書亞繼任摩西相關準備工作的有關內容。

約書亞最爲顯著之處,應是他一生極力活出屬神的品格,此點堪爲現代領袖之楷模。不像參孫老是長不大、幼稚、任性,約書亞從一個性情急躁的年輕人(民14:6-10),成爲一名軍事將領(書6:1-21),成爲國家事務主要執行者(書 20),最終甚至懷抱先知的異象(書 24)。他不單單只是長時間努力向摩西學習,他也向許多比他更有經驗的人學習(民27:18-23;申3:28)。需要有所行動的時候,他勇於命令屬下,儘管如此,他也很乾脆地把領導權分給包括祭司以利亞撒、十二支派長老在內的羣體(例:書19:51)。他總是十分樂意把握品格成長、學習他人智慧的機會。

土地(約書亞記2-12)

回到目錄

在約書亞記和士師記二書中,土地問題(國土、國家)極其重要,就好像聖地也是一名人物似的:「於是國中太平……」(士3:11,3:30,...等)。約書亞記的主要行動,正是以色列人征服上帝應許其先祖的土地(書1:6,接到2:24)這塊土地,正是神安排以色列人上演好戲的戲臺,正是神應許這個民族最重要的部份。摩西律法與這塊土地緊緊相連、無法分割。律法許多論及供應、保護以色列人之處,都與土地有關,並且違背盟約所受刑罰,也主要是從這塊土地驅逐出去。

我要使地成爲荒場,住在其上的仇敵就因此詫異。 我要把你們散在列邦中;我也要拔刀追趕你們。你們的地要成爲荒場;你們的城邑要變爲荒涼。(利26:32-33)

這塊土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壤),正是我們氣息存留之處。(有些人常潛入海里、飛進空中,但是,生命大部分時間還是在這地面上過。)神給祂子民的應許,不是見不到形體、抽象無法言喻的,而是具體實在的處所,得以領受祂的旨意成全、見證祂的真實臨在。無論何時,我們所處的境界,就是我們與神相遇的地方,也正是我們要執行祂所交付工作的唯一場所。受造物也可能是一個地域,住着好人、也住着壞人。我們的任務,就是在我們工作的真實情境中、文化處境裏,活出美好、行出良善。約書亞所領受的任務,就是在那裏落實神的盟約,使迦南地成爲聖潔。我們的任務,也是在我們工作時的處境中,遵循神的盟約,使我們的職場也成爲聖潔。

耕耘這塊土地(約書亞記5)

回到目錄

依照古代近東水準來看,這塊土地當然算得上是富足豐饒。不過神的賜福遠遠超過宜人氣候、豐富水源,遠遠超過一切創造主親手所造的天然資源。以色列人還要繼承迦南地發展成熟的基礎建設。「我賜給你們地土,非你們所修治的;我賜給你們城邑,非你們所建造的。你們就住在其中,又得吃非你們所栽種的葡萄園、橄欖園的果子」(書 24:13, 另參看 申 6:10-11)。對這塊土地耳熟能詳的描述——「流奶與密」之地(書 5:6, 另參看 出3:8),也暗示當地已有發展良好的畜牧、養蜂業。

土地資源與勞動力關係十分密切。能夠產出多少東西,不單單是靠我們的能力高低、勤奮與否,還要看擁有什麼資源。也就是說,土地自己無法生產東西出來。我們必須汗流滿面,才能得到糧食 (創3:19)。在約書亞記 5:11-12中,這一點也相當清楚:「逾越節的次日,他們就吃了那地的出產;正當那日吃無酵餅和烘的谷。他們吃了那地的出產,第二日嗎哪就止住了,以色列人也不再有嗎哪了。那一年,他們卻吃迦南地的出產。」曠野漂流期間,以色列人靠着神所供應的嗎哪過日,但是神並無意以此永遠供應他們所需。他們要開始耕耘土地。充足的資源、豐富的勞力,乃是應許之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一點顯而易見,但是仍舊值得提出來。雖然有時候神會顯示神蹟,供應我們所需,但是一般來說,我們要靠着我們的勞力所得、維持生計。

征服這塊土地-上帝贊成戰爭嗎?(約書亞記6-12)

回到目錄

以色列人剝奪這塊土地上的迦南人,造就自己的經濟生產力,這實在是個令人十分不悅的問題。難道神贊成用戰爭來擴張領土?難道神可以容忍種族戰爭?以色列人比迦南人更有資格得到這一塊土地嗎?關於戰爭的完整神學分析,並非本文目的。[2]不過,雖然無法答覆與此相關的一大堆問題,我們起碼可以記住以下幾點:

  • 在史上古代近東混亂戰局之中,神定意與祂的子民同在,這些與以色列人對敵的強權,極其眾多、極其殘暴。
  • 軍事行動當然是約書亞記中極其重要的工作,但是,聖經並不將之視爲其它各種後續工作的範本。在約書亞記、士師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能夠應用到現代,與工作或領導相關的事務上;但是,剝奪原來土地上的居民,並不算在內。
  • 劫掠迦南地的命令(書1:1-5)極其特別,不應視爲神命令以色列人或任何族羣的一般原則。
  • 滅絕迦南人,肇因於他們惡名昭彰的邪惡行徑。迦南人流行獻嬰兒祭、算命占卜、魔法妖術、通靈招魂,在神所揀選要賜福萬國的百姓中,這些都是神無法容忍的(申18:10-12)。這塊土地要將偶像除盡,世人才得以清楚認識獨一真神、天地之主。[3]
  • 像喇合(書2:1-21;6:22-26)這樣真心悔改的迦南人,就得到了赦免——事實上,歷史學家一直都未能完全確認,迦南人是否真的完全大規模除滅(參閱後文)。
  • 以色列人後來也像迦南人一樣,不斷施行這些邪惡之事,因此以色列人也“並不”更有資格得到這塊土地。如同迦南人,以色列人後來也經歷其他國家征伐,因而顛沛流離、遠離國土,這一切,聖經同樣說是出於上帝之手。以色列也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參看阿摩司書3:1-2爲例)。
  • 基督徒與權柄的關係之倫理原則,不在約書亞記之中,而是在道成肉身耶穌的降生、受死、復活之中。聖經運用權柄的最終典範,並不是神爲其子民征服列國,而是藉着神的愛子,爲一切來到他面前的,舍了自己的性命(可10:42;約10:11-18)。聖經權柄之倫理原則,是奠基於降卑、捨己。

For more on the conquest, see C. S. Cowles, Eugene Merrill, Daniel L. Gard, and Tremper Longman III, Stanley N. Gundry, ed.,  Show Them No Mercy: 4 Views on God and Canaanite Genocid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3).

See J. Gordon McConville and Stephen N. Williams, Joshua in Two Horizons O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0), pp.113-4.

銘記神臨在這塊土地(約書亞記4:1-9)

回到目錄

這塊土地上百姓最大的祝福,就是神會與他們同在。百姓到上主的約櫃前,到祂臨在的居所,歡慶領受賜福,並且在約旦河牀堆迭石頭,以資紀念。以色列的繁榮、安定,都是從神大能之手而來。以色列人所能成就的,都是神預先爲他們預備好的。只要他們不與神同行,所行一切,無論如何賣力,都會歸於無有。聽聽這段在士師記2:10-11中,令人扼腕的悲歌:「那世代的人也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爲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一連串的問題,都是因爲忘了神爲他們所做的一切。

我們也應當自問,是否時時紀念神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關鍵不是我們爲神做了什麼、做得多好,關鍵是我們要能明白神一直在爲我們施行作爲。在工作中,我們常會陷入自我增長和服務他人的張力,或者說是處在「一己利益、自我中心」和「其他成員利益福祉」之間的拉扯,如同蘿拉納許(Laula Nash)探究這類狀態書中所說的[4]:這麼拼命、賣力要爬到最上面,是不是因爲害怕、擔心沒人注意到我們呢?

如果操練時時紀念神所爲我們做的,會有什麼收穫呢?很多人都會爲工作中的成就,留下各種紀念--獎牌、匾額、相片、表揚、證照...等等。如果每次我們看着這些、回味留念的時候,能想着:「神在這裏這裏與我時時同在」,而不是:「這些都是我應得的。」這樣會不會讓我們更放心慷慨對待他人,同時也仍會覺得自己得到足夠的關注?很簡單,我們只要把每天發生的出乎意料的好事記在心上、或者寫在紙上就行——不論是發生在你身上,或是透過你而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這一切都能變成紀念神作爲的石堆,就像以色列人迭在約旦河中紀念神引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的石堆一樣。像經文裏所說的,這樣真的幫助他們牢牢記住了一切:「直到今日,那石頭還在那裏」(書4:1-9)。

Laura Nash, Believers in Business (Nashville: T. Nelson, 1994), 96.

做決定時求問耶和華(約書亞記 9:12-15)

回到目錄

約書亞記第9章描述了基遍人欺騙以色列人的故事。他們想要讓以色列人相信自己生活在遠離迦南的地方,因此對以色列不構成任何威脅。事實上他們就住在不遠處。為了行騙成功,他們穿著破舊打著補丁的衣服,帶著彷彿行了遠路的干糧。

我們出來要往你們這裡來的日子,從家裡帶出來的這餅還是熱的;看哪,現在都乾了,長了霉了。這皮酒袋,我們盛酒的時候還是新的;看哪,現在已經破裂。我們這衣服和鞋,因為道路甚遠,也都穿舊了。以色列人受了他們些食物,並沒有求問耶和華。於是約書亞與他們講和,與他們立約,容他們活著;會眾的首領也向他們起誓。 (約書亞 9:12-15)。

以色列人上當受騙,因為他們依靠自己的觀察,沒有“求問耶和華”。這樣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根據我們所採信的,我們自己得出結論,迅速地做出決策,但是卻忘記求問神的指引。當我們認定自己明白所處的形勢時,很容易依靠自己的洞察,而不是詢問神的洞見。

協調(約書亞記13-2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書亞記13-22很長一段經文在談土地分配,反映出土地如何形塑以色列身分;如果我們沒能從大局着眼看出這些分配的意義,一定會越看眼皮越重。這幾章經文,詳盡描寫種種工作:劃定界線、分派城鎮、制定衝突解決程序--這些工作,有助於組織、教化人類,使社會繁盛、榮耀上帝。約書亞不偏不坦,確保分配結果公平、公正(書14:1)。這些經文使我們得知,勞動力要能得到大量產出,有賴於大規模合作與合理的規則,也就是組織與公平。以色列人得先清楚明白各支派擁有什麼資源,然後才能和平、有效組織各自的社羣。處理這些地域疆界、社會組織相關事務,真的要花費不少心思。

約書亞記22裏記載了一件特別情況,讓我們更加清楚這些事務有多麻煩。那時住約旦河另一邊的兩個半支派,因爲在領地內搭築祭壇,受到分裂的指控。最後才知道,搭築“證壇”對這幾支派來說是明智的,可以證明和維繫這幾個支派與以色列人的關係:

“我們若有悖逆的意思,或是干犯耶和華(願你今日不保佑我們),爲自己築壇,要轉去不跟從耶和華,或是要將燔祭、素祭、平安祭獻在壇上,願耶和華親自討我們的罪。我們行這事並非無故,是特意做的,說:恐怕日後你們的子孫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有何關涉呢?因爲耶和華把約旦河定爲我們和你們這呂便人、迦得人的交界,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這樣,你們的子孫就使我們的子孫不再敬畏耶和華了。因此我們說:‘不如爲自己築一座壇,不是爲獻燔祭,也不是爲獻 別的祭,乃是爲你我中間和你我後人中間作證據,好叫我們也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平安祭,和別的祭事奉他,免得你們的子孫日後對我們的子孫說:你們與耶和華無分了。’”(書22:22-27)

從這些細節可以明瞭,公平分配領土、設立治理架構、解決爭端、維繫聯合任務,實在極其繁雜、艱難。約書亞總理全責,但是所有的百姓也都各負其職。要讓不完美個體組成的國家和諧運作,有時強烈的反對意見、機巧的獪智觀點,也在所難免。也許,這些麻煩,讓我們懂得鑑賞今日管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務建議。舉例而言,建構跨國供應鏈,需要協調動機、溝通規格、分享想法、解決競合利益關係、提高各單位獲益而不損及其它部門、吸引和激勵幹練的工作人員、還有克服和管控未知風險...這一切也都是以色列的領導人必須處理的。在大學院校、政府機關、金融機構、農產協會、媒體公司,幾乎所有類型的工作場合,都是一樣要面對這些事務。社會也極爲倚重研究和傳授管理方法、創立公司、制定政策的各種人才。

如果神曾引導約書亞、其他領袖、以色列百姓,我們是否也可以期許祂繼續引導現今世界的管理者?聖經、禱告、敬拜、小組研經、其他基督徒的諮詢,都是我們可以善加運用的資源。無論是在監督職務、管理工作、以及領導實務中,我們要如何將這一切,納入我們的工作模式、領受從神而來的引導呢?

雖然佔有領土、治理百姓是國家的首要之務,但是這個部分的後續章節告訴我們,單是征服土地、或者國家組織,還不夠完整。 一章接着一章,我們不斷聽到這段令人苦惱的話語:“他們不能趕走”這些居住在以色列領土內的各種迦南民族(書15:63; 16:10; 17:12-13)。耶和華命令以色列人要把迦南人趕出去,才能建立新的秩序,不受之前的惡劣習俗敗壞。迦南人一直居住在這塊土地,是以色列人之後悖逆神盟約的主要原因,雖然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在約書亞記所涵蓋的時代。

盟約:以色列人立下承諾(約書亞記23-2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書亞記要結束時,重申了神與以色列人的盟約。最重要的是最後一章,約書亞激勵、挑戰百姓單單事奉耶和華上帝。他的演說乃是溝通的典範。他先歷數神在埃及、曠野、應許之地爲以色列民所行奇妙的作爲。然後,約書亞質問,爲什麼他們還要帶着偶像、假神呢?就像現代的「反向心理學」(激將法),他挑戰以色列人:「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爲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書24:15)。以色列人認真迴應:「我們斷不敢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別神」(書 24:16)。但是約書亞繼續進一步挑戰他們,告訴他們說:「你們不能事奉耶和華;因爲祂是聖潔的上帝」(書24:19)。「你們若離棄耶和華去事奉外邦神,耶和華在降福之後,必轉而降禍與你們,把你們滅絕」(書24:20)。於是他們真的下定決心:「不然,我們定要事奉耶和華!」(書24:21)約書亞要他們寫下來,讓百姓簽名、見證他們所承諾的(書 24:15-27)。在約翰衛斯理的時候,公佈了現在廣爲運用的盟約重申禮儀(covenant renewal service),後來許多教會也都發展自己重申盟約的作法。[5]

會眾對於承諾意志動搖時,教會領袖可能落入試探,要不是簡化工作,不然就是誤導會眾,以爲事情比真的會發生的要容易得多。也許這個伎倆可以讓會眾跟從一陣子。但是,如同羅納德.海飛茲(Ronald Heifetz)在Leadership Without Easy Answers中所顯明的[6],誤導會眾會迅速削弱領袖的權柄。不僅是因爲會眾很快發現受到欺騙,更是因爲,這麼做阻礙他們獻上決心、合力解決羣體所要面臨的挑戰。除非領導者對所有挑戰的解決方案瞭若指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否則他/她一定需要羣體成員委身、貢獻創見,同心解決困難。但是,如果領導者誤導會眾、沒有認清困難,那麼會眾就不可能真的貢獻心力、確實找出方法。最後,這個領導者註定會一敗塗地。相反的,領導者若誠實告知會眾所要面臨挑戰的困難有多大,這樣還有機會讓大家一同尋得解決之道。約書亞在他和神的關係之中,爲領導者立下傑出典範,如何秉持誠正、公開原則,而非祕密、錯誤期待,來邀集會眾一同委身、許下承諾、面對挑戰。

John Wesley, Covenant Renewal Service (1781). The text, along with modern adaptations, may be found at http://wesley.nnu.edu/john-wesley/covenant-service-directions-for-renewing-our-covenant-with-god/.

Ronald Heifetz, Leadership Without Easy Answers, 1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混亂(士師記1-2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書亞死後,以色列沒有穩固的全國領導階層。相反,當她遭遇各種威脅(如:軍事攻擊)時,上帝在危機時刻興起男男女女擔任領導者。"Judge"這個英文字的意思,並未完全反映這個職務在這個國家扮演的角色。(希伯來文shopet,通常譯爲「judge」,意指衝突的仲裁者、軍事指揮官、領地治理人。[7] )士師(judge)確實調解爭端,同時也不畏當時環伺百姓的敵人,肩負國家軍事、政務的重擔。儘管我們會維持傳統的士師(judge)這一稱謂,但翻譯爲「解放者」會更加符合原文對這些領袖的描述。

整體上看來,士師記中的以色列人領導者,與約書亞記相比要令人失望多了。慢慢的,一任士師比一任還要差,最終使得以色列國落入極度混亂。全書結束時,強暴、謀殺、內亂,令人沮喪的尾聲:「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任意而行,並不是指有德之人依循道德規範行事,而是把不受任何約束的享樂作爲最主要目的,就像今日世界流行的看法一樣。任意而行,照約書亞來看,指的是不想遵循神的命令:「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書1:8)。神的命令就是去行神眼中看爲對的事,而不是照着我們自己偏狹、自私的觀點,看爲好的。士師沒有引導百姓明白上帝的律法,之後也就無法秉行公義、治理國家。[8]

Temba L. J. Mafico, “Judge, Judging,” ed. David Noel Freedma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1105.

D. I. Block, Judges, Ruth, vol.6 in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83-4.

無法勝過試煉:以色列人崇拜偶像(士師記1-2)

回到目錄

士師記1-2要談的,是約書亞記13-22中稍有提及,以色列人沒有趕盡這塊土地上的迦南人這件事。「及至以色列人強盛了,就使迦南人做苦工,沒有把他們全然趕出」(書17:13)。剛剛得到解放的以色列人,一有機會就做了奴隸主,ˊ實在有點諷刺。但是,神要以色列人驅逐迦南人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他們的偶像崇拜污染以色列。就像伊甸園裏的蛇一樣,迦南人的偶像崇拜,正是測試以色列人對神、對祂的盟約是否忠心的標準。以色列人的表現跟亞當、夏娃,半斤八兩。無法勝過從迦南人而來的試探,以色列人「服事」起迦南人的神明——巴力、亞斯他錄(士2:11-13,10:6,...等)。(NRSV將「服事」的希伯來文譯爲「worship(敬拜)」,但是其它英文譯本譯成「serving(服事)」應該比較正確。)這並不只是有時向一副圖像跪拜、或者對着一個異邦神明禱告的問題。相反,以色列人相信他們勞力所得全靠討好當地迦南神明,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心力,都耗費在無益的偶像崇拜中了。[9]

我們現在大部分工作,就是要致力服事某些以色列上帝之外的人、事:企業服事客戶和股東;政府服事國民;學校服事學生……與敬拜迦南神明不同,服事上述這些對象並非邪惡行徑。其實,服事他人也是我們服事神的管道。但是,如果服事客戶、股東、國民、學生等變得比服事神還要重要,甚至變成自我放大的手段時,我們就跟古時候以色列人崇拜假神一樣了。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認爲,偶像並不是遠古迷信的老舊遺物,而是我們每天都會遭遇的、極爲複雜的屬靈假象。

偶像是什麼?偶像就是對你來說比神更加重要的事物,就是吸住你的心思、意念轉離神的事物,就是四處尋覓、但卻只有神才能賜你的事物。假神就是對你的生命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致一旦失去了,就好像這一生不值得再過下去了物事。偶像挾制你的心思,讓你毫不猶豫把幾乎所有熱情、力量、情感、資源,通通投入。這有可能是家庭、孩子,也有可能是職業生涯、謀財之道,還有可能是功名成就、廣受好評,更有可能是保留「面子」、社會地位。偶像有可能是浪漫的關係、同儕認同、技術能力與競爭能力、安全感與舒適圈、美貌與智力、強大的政治社會意識形態、品行與美德、甚至還可能是有果效的教會服事。[10]

舉例而言,一位勝選官員想要服務大眾,是理所當然的。爲此目的,這位官員需要一直保有大眾得以服務,也就是說要一直留得任職、贏得選舉。如果服務大眾是最終目標,那麼只要能夠勝選,一切手段好像都理所當然了:投其所好、欺騙隱瞞、恐嚇要脅、不實指控、甚至操縱選舉。無限擴張想要服務大眾的慾望,加上自以爲是領導羣眾最有效率、唯一人選的堅定信念,似乎正是1972年大選中,美國總統尼克松的驅動力。這種無限擴張想要服務大眾的慾望,正是驅使他無論如何要贏得選戰的動力,就算是要偷聽在水門飯店(Watergate Hotel)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也在所不惜。這些後來導致他的彈劾、罷免、恥辱。事奉偶像,總是以災難收場。

各種職務,甚至是家中的配偶、父母、孩子,都會面臨試探,將某些有益的媒介,高擡過了服事神。將服事有益的對象視爲最終目標,甚至蓋過服事神,這時偶像崇拜就悄悄滲透進來了。關於更多偶像崇拜的危險,請參看在 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工作神學聖經註釋》中《出埃及記與工作》裏的第一、二條誡命(“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20:3)“不可爲自己雕刻偶像” (出埃及記20:4)) 以及“申命记与工作”(“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申命记5:7; 出埃及记20:3)“不可爲自己雕刻偶像” (申命記5:8;出埃及記20:4))。

John Gray, Joshua, Judges, and Ruth in the New Century Bible (London: Nelson, 1967), 256.

Timothy Keller, Counterfeit Gods: The Empty Promises of Money, Sex, and Power, and the Only Hope That Matters (New York: Dutton Adult, 2009), xvii–xviii.

 

底波拉(士師記4-5)

回到目錄

底波拉是表現最好的士師。百姓知道她有智慧,到她那裏去徵詢意見、解決爭端(士4:5)。軍隊上上下下都知道她是傑出的指揮官,而且實際上只聽從她的指揮作戰(士 4:9)。她的治理極有果效,以致“國中太平四十年”(士 5:31),在以色列歷史上極其難得。

現代人可能會感到訝異,在非現代的古代社會,一位女士,而且並不是男性統治者的遺孀或女兒,也可能崛起成爲國家的主事者。但是士師記顯明瞭底波拉足堪重任,憑一己之力贏得眾人肯定,得以晉身以色列國頂尖領袖。在這麼多士師中,唯獨她得受尊稱爲先知、女先知(士 4:4),顯明她足可比擬摩西、約書亞(神也直接對他說話)。不論是女人,例如臥底的雅億,或者是男人,例如指揮將領巴拉,都完全不介意領導人是女性。以色列國的底波拉身爲女先知-女士師的職分, 顯明神並不認爲女性擔任政治、法廷、軍事領袖,會有什麼問題。而且,她的丈夫拉比多的直系親屬毫無疑義共同分擔了她的家務,讓她能夠撥出時間來,坐在“底波拉的棕樹下”,善盡職責,讓“以色列人都到她那裏去聽判斷”(士 4:5)。

在現代的一些社羣中有頗多工作領域,或者某些組織,女性可以毫無爭議地擔任領導人,就像底波拉這樣。但是,仍有許多現代文化、領域、組織,無法接受女性成爲領導,或者會設定一些不會針對男性設定的限制。反思古代以色列時底波拉的領導能力,是否可以幫助今日基督徒更明白這種情境下神的心意爲何?是否可以試着除去對女性領導不當的阻礙,來幫助我們的組織與社羣有更好的發展?我們是否可以親身體驗,薦舉女性在職場中擔任主管、導師、典範的諸多益處呢?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士師記6:1-11)

回到目錄

底波拉之後,士師的素質越來越糟。士師記6:1-11表明當時以色列人生活的普遍景況--戰事頻仍、經濟窮乏。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裏七年。米甸人壓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爲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營寨。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 對着他們安營,毀壞土產,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因爲那些人帶牲畜帳棚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國內,毀壞全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就呼求耶和華。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呼求耶和華。」

戰爭對工作的影響,遍及今日世界許多方面,令人感觸良多。除了針對經濟主體直接造成的傷害之外,軍事衝突引發不安定,徹底攪毀人民生計。戰禍蹂躪區域的農民,都不太願意種植作物,因爲收割以前,他們可能就不知道得逃去哪裏了。投資人研判戰事頻仍國家有高度風險,不大可能投注資源、改進基礎建設。無法發展經濟,百姓只好被迫加入軍事集團,搶奪任何還可能利用的資源。於是,戰爭和睏乏的惡性循環,永無止境。和平才能帶來繁榮。

在米甸人威脅下,以色列的經濟處境岌岌可危,下一任士師基甸只好「在酒醡那裏打麥子,爲要防備米甸人」(士 6:11)。丹尼爾.布洛克(Daniel Block)認爲他這麼做也是有道理的:

當時沒有現代科技幫助,所以打麥子要先用連枷打掉麥稈的前頭,再丟掉麥稈,然後將穀殼和麥子拋在空中,讓風吹走穀殼,最後讓較重的麥子落在地上。在這種危險的處境,這麼打麥子當然極爲不智。在山頭上這麼打麥子,肯定會引起到處搶劫的米甸人注意。因此基甸纔在榨葡萄有掩護的大缸裏打麥子。通常酒醡會在兩個大石頭上挖出凹坑,一個在上、一個在下。葡萄先放在上面的石坑裏用腳踩過,然後有管子引導葡萄汁流入下面的石坑。[11]

今日的基督徒、非基督徒,毫無疑問,都反對利用連綿戰禍賺取營利。國際社會禁止買賣「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就是一個例子。[12]基督徒是否可以帶頭做這類有意義的事呢?我們是否能幫忙留意,我們所在的企業、政府、學校、各種機構,有沒有無意之間參與暴行?在上司可能有意忽視這些情況時,我們是否願意冒險揭露問題?或者我們選擇跟剛剛提到的基甸一樣,躲起來,自掃門前雪?

D. I. Block, Judges, Ruth, vol.6 in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258-259.

以前成功,未來不一定也會成功—基甸模棱兩可的領導風格(士師記6:12-8:35)

回到目錄

基甸是以色列士師矛盾性格的「最佳典範」,讓我們學習到,不只是在職場、也包含各種場合,模棱兩可的領導風格會帶來什麼後果。基甸名字的字面意思是「砍劈的人」[13],似乎是肯定他在士師記6:25-27裏砍下他父親的木偶。 (害怕讓人發現,所以他選在夜裏去砍,這件事實在令人非常難過)[14]雖然神應許與他同在,然而,基甸還是一直要求要看到神蹟,最有名的就是在士師記6:36-40裏的羊毛事件。在這個例子中,神確實配合基甸的懇求,讓他安心,但是,這絕不是一個要讓人效法的範本,特別是現代基督徒在尋求有關特定呼召引導的時候。這其實就是立場搖擺的徵兆,故事最終仍會走向偶像崇拜的結局。[15]敬請參看Decision Making by the Book[16]以及Decision Making and the Will of God[17],更深入分析基甸決斷的方法。

故事最精采的地方,當然可以說是基甸令人驚奇地擊潰米甸人(士7)。但是,大家就不常提到他之後錯誤的領導決策(士8)。疏割和毗努伊勒兩地居民拒絕戰後援助他的人馬,之後他野蠻慘暴的報復、破壞行徑,與他們拒絕援助比起來,實在有點太過分。基甸可真是人如其名了,只要是跟他作對的人,他就毫不猶豫地把他砍下來。[18]雖然他拒絕承受君王之名,但是,卻有專橫暴虐之實(士8:22-26)。還有更糟糕的,就是他後來陷入偶像崇拜。他做的以弗得成了百姓的「網羅」,「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士8:27)。權勢是如此容易使人墮落!

對我們今天來說要學習的,應是懂得欣賞傑出人物的天賦,但不至於把他們當偶像崇拜。就像基甸,在今天看來,會是一位率領我們征戰得勝的將領,但是,在和平的時候卻變成了一位暴君。一名天才可能在音樂、影藝方面,向我們展現令人讚歎見解,但是,在教養兒女或者政治方面,卻可能使人誤入歧途。一名企業領袖,可能拯救公司於危亡,但是,在平靜無事期間,卻可能毀了公司。我們甚至會發現我們自己也有這種不相調和之處。也許我們的工作職位得到晉升,但是家庭卻陷入婚姻不和,或者是剛好反過來。可能我們勝任獨自表演,但是不適合做個管理人員。更可能的,當我們對自己不太有把握、倚靠神的時候,我們做得很好,但是,成功使得我們開始倚靠自己的時候,災難就開始發生了。[19]就像這些士師一樣,我們都是矛盾、脆弱的人類,充滿絕望,唯一的盼望,就是基督爲我們帶來的赦免與轉變。

Robert G. Boling, “Gideon (Person),” ed. David Noel Freedma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1013.

D.I. Block and J. Clinton McCann, Judges in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John Knox, 1989), 61.

See, e.g., McCann’s comment on the fleece incident (p.66): “In short, Gideon is beginning to look at least a little ridiculous. Instead of growing more faithful, he seems to be growing more faithless and more fearful.”

Haddon W Robinson, Decision-Making by the Book (Wheaton, Ill.: Victor Books, 1991).

Garry Friesen and J. Robin Maxson, Decision Making & the Will of God: A Biblical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Portland, OR: Multnomah Press, 1980).

Cf. D.I. Block, Vol. 6: Judges, Ruth.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1999), 287: “Gideon, the fearful young man, has become a brutal aggressor.”

Tomas Chamorro-Premuzic, “Less-Confident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 6, 2012, accessed at http://blogs.hbr.org/2012/07/less-confident-people-are-more-su/ on May 23, 2014.

士師領導無方(士師記9-16)

回到目錄

基甸的錯誤,到了後面的士師身上,越來越嚴重。基甸的兒子亞比米勒獲得了眾人擁戴,但是卻將擋他去路的七十個兄弟殺掉(士9)。耶弗他本來是個土匪,後來解救百姓不受亞捫人侵擾,但ˋ是卻因爲一句致他女兒於死地的發誓,毀了自己的家庭與未來(士 11)。最有名的士師,參孫,給非利士人造成極大困擾,但是卻聲敗名裂、無法抗拒異邦女子大利拉誘惑,最後導致自己的敗亡(士13-16)。

針對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工作場合,我們要如何看待這一切呢?首先,這些士師的故事,證實神確實使用有缺陷的人完成工作。這一點對許多士師(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還有喇合來說(來11:31-34),就像新約聖經中所稱頌的,都是千真萬確的。士師記清楚表明上帝的靈加在他們身上,大大施行拯救,不論所面對的是多麼不可能的任務(士3:10; 6:34; 11:29; 13:25; 14:6-9; 15:14)。他們不單單只是神手中的器皿。他們正面迴應神的呼召解救國家,並且神一再透過他們解救祂的百姓。

但是,士師記整體要義,卻不是要我們把這些人當作模範。這卷書的困境,是國家一團混亂,處處向現實妥協,而且領導人一個個悖逆神的盟約、令人失望。比較合宜的教訓可能是:成功(就算是神所賜下的)並不一定是神支持我們的必然結果。當我們面臨不利的處境,卻在職場蒙神祝福時,常會受忍不住這麼想:「嗯,神必定掌管一切,因此這祝福是他對我處處爲善的獎勵。」但是,士師記表明,神按照自己的意願,以他想要的方式,用他想要使用的人來行事。神的行動有祂自己的計畫,不是按照我們想要什麼、缺乏什麼。我們不應該把一切視爲理所當然,好像成功、蒙福是我們應得的。同樣,也不可以論斷那些我們自以爲沒有資格得神喜悅的人,就像保羅在羅馬書2:1裏提醒我們的。

早期形態的成功神學(士師記17)

回到目錄

如果士師記主要是在向我們描寫那些捲入壓迫與拯救的無奈循環、不完美的英雄人物,那麼,最後幾章所寫的,就是沒有救贖盼望的墮落人類之故事。士師記17開頭是一個可笑的偶像崇拜的故事。 一個叫米迦的人有很多錢,他的母親用他的錢做了一個偶像,米迦還僱了一個沒工作的利未人做他私人祭司。自然而然,米迦自創的異端崇拜,所傳的也是糟糕的異端邪說。米迦說:「現在我知道耶和華必賜福與我,因我有一個利未人作祭司。」(士17:13)。也就是說,米迦相信,找一個宗教權威來祝福他的偶像崇拜事業,他就可以拉攏上帝,爲他大量製造想要的一切。人類的創意都耗費在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頭,信奉一尊神明,把它當成自己貪婪、傲慢的靠山。

把神當成生產富貴榮華機器的強烈慾望,從未消失。現在有一個惡名昭彰的版本,叫做「榮耀福音(又稱榮耀神學)」或叫「成功福音(成功神學)」。這種福音宣稱,承認基督信仰的人,必定會獲得財富、健康、幸福。應用到工作上,這會讓某些人忽視工作,墮落、委靡,只等着神來對他們傾倒一大堆的財富。這還會讓另一些期待神透過他們努力工作、賜下財富的人,忽視家庭、人際關係,惡待同事、員工,以不正當手段經營事業,最後還堅信神會站在他這一邊,讓他不需要對這些道德要求負責。

人民道德敗壞、宗教人士共犯,開始上演(士師記18-21)

回到目錄

士師記最後一段故事,是以色列落入道德淪喪、偶像崇拜、無法無天過程中,最悲慘的一個事件。但支派一些人,搶走了米迦的宗教事業,包括那個利未人和那尊偶像(士18:1-31)。有一個利未人從很遠的村子(經文說是伯利恆)娶了一個妾,但是這個妾行淫,就離開丈夫,回到父家。利未人去伯利恆要把她帶回來。跟他的丈人吃吃喝喝五天之後,這個利未人糊里糊塗的要在日頭偏西時啟程回家。入夜了,到了便雅憫支派村落的街上,才發現到處都看不到人。沒有人讓他們住宿,最後,有一個好心的老人給他們一個地方過夜。

那天夜晚,這住處附近的居民,過來要求這老人把這外人交給他們,讓他們與他交合(士19:22)。這個老人想要保護這個外人,但是他保護這個外人的方法,說客氣點,是有點令人反感。爲了保護這利未人不受傷害,這老人把他的女兒和利未人的妾推出去,給這些居民強暴。這利未人還親自把他的妾推出門外,這可能是宗教人士共謀犯下性侵案的最早紀錄。然後「他們便與她交合,終夜凌辱她」(士 19:25)。她的屍身被切成塊、分送到以色列四境去,各支派派人幾乎滅了便雅憫人(士20-21)。以色列人已經完全變成迦南人了。[20]

這卷書最後一句話言,一針見血地下了結論:「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 21:25)。但是還是不夠清楚。這句話想表達的是說:沒有人帶領百姓服事主耶和華,百姓就會順從自己的邪惡方法、慾望;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百姓天生內心就有道德規範,不需要監督,就可以行出公義。

在我們今日工作環境中,對弱勢團體的威脅(包括惡待女性、外勞),令人意外極爲普遍。從個人觀點來看,我們要選擇是否與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站在一起(無庸置疑也會冒着我們自己受害的危險),或是置身事外、坐等傷害過去。

從組織、社羣的觀點來看,我們要選擇:是要加入制衡人類邪惡行爲的組織工作行列,還是要站在一旁,看着人們任意而行。在工作場合,如果我們不是管理階層,既使冷漠旁觀也會助長錯誤的氣焰。無論什麼情況之下,羣體中公認有權力的人(例如:比較年長的、年資比較久的、穿得比較體面的、大家常常見到跟老闆談話的、歸屬於特權階級特殊用語族羣的、教育程度較高的、甚至於是比較善於表達自我的),沒有勇敢爲那些受迫害的人講話時,也算是在助紂爲虐。例如,如果有人來向你求助,這表示或多或少你是有些權力的。如果那時,有人講了一個低級的笑話,或者新人受到欺凌,你在一旁默不作聲,那你也是加害受害者的共犯,正在助長下一步傷害發生。

看完士師記最後那幾章可怕的事件,實在慶幸我們不是生活在那種日子裏。但是如果真的醒悟過來,我們應該就會明白,現在投入工作職場所賦予的道德價值,和古時候以色列人擔任領袖職分的意義,同樣重大。

圖片刊載獲得 Inknow授權。

Note that Block makes the Canaanization of the people the central theme of his commentary on Judges. See Block, D. I. (1999). Vol. 6: Judges, Ruth.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約書亞記、士師記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走過約書亞記和士師記的旅程,心情沉重。一開始,約書亞令人振奮,是一位具備技能、智慧、屬神美德的典範。主耶和華親自引領以色列百姓進入應許之地,然後眾百姓答應一生跟隨祂。神賜給百姓一個國家,沒有暴虐的統治者,沒有腐敗、獨裁,沒有不公不義的制度,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有需要的地方,祂興起領袖,從一連串的威脅中,解救國家,以約書亞和底波拉爲榜樣:智勇雙全、眾望所歸。

以色列建國初期的領導人和百姓,確實在這片土地立定他們後續發展所需的和平、繁榮基礎。他們公平、有效分配資源。他們尋求共同努力目標,但是也保有多樣、多變文化差異。他們分權治理,但是同時也能一起扛起責任、學習如何有效、明智化解衝突。國家繁榮、和平。

但是不久之後,以色列腐敗了,從治理完善、組織良好、穩定、守約的國家,變成殘酷、易怒的暴民。因爲遠離上帝的誡命、失去神的同在,他們生活的每個層面、包含工作,越來越敗壞。神賜給他們一塊勞力充沛的豐饒沃土,但是他們忘了神爲他們所做的,卻反將資源、心力耗費在偶像上。他們陷入戰禍與經濟衰退之中,很快就全心接納鄰近居民所做的邪惡淫行。最後,他們變成自己最可怕的仇敵。

我們主要的功課,就跟好幾百年後,約翰在他流傳下來的第一封書信後面所說一樣:「小子們哪,你們要自守,遠避偶像」(約一5:21)。在我們工作的時候,對神忠心,遵循祂的盟約,尋求祂的引導,我們所做的,會爲我們自己和我們所屬的社會,帶來超乎我們所想所求的美善。但是,當我們毀去與神所立、爲我們成就的盟約時,當我們所行盡是我們四圍文化處境中極爲氾濫的不公不義時,我們終會發覺,我們勞逸所得,就像我們墮落後所事奉的偶像一樣,盡是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