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約翰福音概述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翰福音處處都與工作有密切關係。本書從彌賽亞的工作談起——祂是神創造世界的管道。基督的工作在人類墮落之前,在祂以拿撒勒人耶穌的樣式成爲肉身之前、在祂施行拯救工作之前,就開始了。神差派耶穌來到世上成爲救主,正是因爲祂也是這個世界的共同創造者。祂救贖的工作,不是一個全新的工作,而是要將這個世界回覆到原本應行的方向。這正是創造應許的成全。

人類的勞動也是創造過程成就其目的的一部分(創2:5)。但是人類的工作已然敗壞,因此 工作 的救贖是彌賽亞拯救世界的一部分。祂在地上工作時,我們會看到耶穌爲天父所做的工作,是天父與聖子彼此相愛的一部分。「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着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裏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約翰福音14:10)。這一點爲得救之人的工作立下典範,讓我們在神所造美好世界中一起工作時,滋養我們彼此之間的愛。除了立下優良工作的典範,耶穌還教導了一些關於職場的課題,例如:呼召、關係、創意、產能、倫理、誠實與欺騙、領導、服事、奉獻、受苦,還有勞工的自尊。

使徒約翰有一個主要用意,就是要提醒讀者不要等閒看待耶穌的言行。一直跟從祂的人,會發現祂簡單的比喻開啟了我們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對工作來說,也是如此。希臘文的「工作」(ergon)一詞在福音書中出現了二十五次,但是更常用的詞「去做」(poieo)則出現了上百次。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詞彙用來指代耶穌爲天父工作;儘管如此,它也表明了神對普通人工作的應許。理解這些材料的關鍵在於,努力去認識約翰福音中“工作”的意義。工作的涵義常常極爲深刻,不是隨便看看就能知道。因此,我們要深入探究一小部分經文,看看這些經文怎麼論及工作、工人和職場。我們會跳過跟主題不太相關的段落。

太初有道(約翰福音1:1-1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他造的。」(約1:1-3)約翰福音宏偉的開端,向我們展現一幅聖道工作無邊無際的場面。這道是神自我的顯現,神透過這道在起初創造萬有。這道鋪展宇宙穹蒼、描繪上帝榮耀光輝。

這道仍在工作;而且,因爲這些工作從創世就開始了,因此,一切人類之後的工作,都是從由這起始之工而來。上面說由...而來並不是言過其實,因爲人類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祂所創造。在創世記1、2章中,上帝所做的工作,是藉着道而做的。這一點似乎太過細微、不值得深究,但許多基督徒一直誤以爲彌賽亞僅僅在世界無可挽回的墮落之後纔開始工作,而且僅限於拯救(看不見的)靈魂,將他們帶回到(非物質性的)天國。一旦明白,彌賽亞從創世以先,就一直與神一道從事物質的工作,我們就會拒斥任何一種否定創造(也就是貶低工作的)的神學。

因此,我們要糾正一個常見的誤解。約翰福音並不是建立在屬靈與物質對立、聖潔與宗教對立或者任何一種二元論的基礎之上。這卷福音書並沒有把救贖說成將人類靈魂從物質肉體中解救出來。很不幸的是,這一類二元論哲學在基督徒中相當普遍。這些說法的支持者,常常從約翰福音所用的語言來找到支持他們的論點。約翰確實常常提到耶穌使用對立的概念,像是光明/黑暗(約1:5; 3:19; 8:12; 11:9-10; 12:35-36), 信/不信(約3:12-18; 4:46-54; 5:46-47; 10:25-30; 12:37-43; 14:10-11; 20:24-39) ,或者屬靈的/肉體的(約3:6-7)。 這些對比強調了神的道與邪惡的道之間的衝突。但是,這並不是說宇宙是二元的,更不是要耶穌的跟隨者們離棄某種「世俗」的世界、以便進入某個「屬靈」的世界。相反,耶穌藉由這些對立的概念,呼召跟隨祂的人在這個世上領受、運用上帝屬靈的能力。耶穌在約翰福音3:17裏明確地說:「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耶穌來複興這個世界,是按着神所預定的樣式,而不是要脫離這個世界。

如果需要上帝持續不斷創造的更多證據,我們可以看看約翰福音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道成肉身並不是指靈魂勝過肉體,而是成就了神起初創造肉體時所預定的計劃。肉體並不是行動暫時的基地,而是道固定的居所。耶穌復活之後,祂邀請多馬和其他門徒來碰祂的身體(約20:24-31),稍後還跟他們一起早餐、吃魚(約21:1-15)。在福音書的結尾,耶穌告訴祂的門徒等候「直到祂來」(約21:22-23, NIV),而不是「直到我把你們全部帶離這裏。」一個仇視或者對物質世界不感興趣的神,是難得永久居住在肉體中的。如果神極其關切這個世界,那麼,在這個世界中所作的工作對祂也深富意義,乃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呼召門徒/朋友(約翰福音1:35-51; 15:1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我們要花一點時間來談談常見的「門徒」這個用語,不過,「朋友」這個詞可能更好地表達了約翰心目中“門徒”的意思。耶穌說:「我乃稱你們爲朋友」(約15:15)。這裏的關鍵是關係:他們是耶穌的朋友,從始至終與耶穌一起(約1:35-39; 11:54; 15:4-11)。從第1章開始,約翰似乎就在竭盡所能地描寫各種各樣的人來到耶穌跟前,與祂站在同一個舞臺上。施洗約翰爲耶穌引介了安德烈和另一個門徒。安德烈又帶來他的兄弟西門。安德烈、西門的同鄉腓力,則找來了拿但業。這並不是說耶穌單 靠着 這樣的人際關係網絡,來進行祂的任務。建立人際關係網絡,是整個耶穌事工的 目的

但是,門徒並不只是圍繞在耶穌旁邊取暖的好弟兄。他們也是耶穌的工人。在第1章裏,他們的工作還不明確(儘管找來兄弟和鄰居也是傳福音工作的一種),但他們很快就會開始工作。後面會看到,朋友與工人的雙重關係,正是約翰福音之工作神學的關鍵。工作產出成果,但是也建立關係,這一點也是創世記2:18-22教導的重複。

在迦拿使水變成酒(約翰福音2:1-1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所行的「首次神蹟」(約2:11)——在迦拿婚宴使水變成酒,定下了我們瞭解後續其它神蹟的基礎。耶穌不是要變個魔術來吸引人注意。祂其實有點心不甘、情不願,甚至連宴會的主人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耶穌之所以行此神蹟,只是爲了顧全人的面子,響應母親的請求。(婚宴上沒有酒,新郎、新娘和他們的家族都會深感羞愧,而且按他們的習俗,這件糗事會在迦拿流傳很久。)耶穌完全不同於所謂“毫不動情的行動者(unmoved mover,就像希臘的神祇那樣),而是慈愛永恆的天父和可愛的人類母親的兒子,一個充滿愛和責任感的孩子。

祂將水變成酒這件事,顯明祂不但像天父一樣慈愛,而且也一ˋ樣擁有凌駕受造世界的權能。約翰福音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創造萬有的聖道,現在創造了自己的肉身,可以爲祂的百姓帶來祝福。否認耶穌能施行神蹟,就是否認基督在起初就與神同在。最令人驚奇的,也許是這件似乎不在神計劃之內的神蹟,最終卻無誤地指向了耶穌的終極目標。祂來是爲了要吸引人進入神完美的婚宴,與神一同歡欣、喜樂、同桌共宴。耶穌偉大的作爲,透過現存世界秩序中的物質而成就,成爲此時此地令人稀奇的祝福;而且這些作爲也指向將來的世界中更大的祝福。

耶穌教導尼哥底母(約翰福音3:1-2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與尼哥底母以及門徒的討論,蘊含無數珍寶。我們要從對人類勞動富含深刻涵意的一節經文開始。「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約3:35)。緊鄰的上下文特別強調子說父所要說的話,福音書之後的內容更清楚表達,「萬有」真的就是代表「萬有」。神授權祂的彌賽亞創造萬有,神透過祂扶持萬有,神還要透過祂引領萬有歸向預定目標。

這段經文重申我們在前言所說的:天父與聖子在創造與扶持世界上同工。這卷書新的啟示是, 爲何 天父選擇與子同工,而不是自己一個人完成整個創造工作。這都是出於愛。天父藉着將萬有交在祂的手上,開展創造的工作,顯明祂對聖子的愛。這個世界,可以說是最完整意義上的“愛之工作”所造成的。如果讓人 參加 工作是一種愛的行動,那麼,工作必定比我們通常所認識的還要令人驚奇。在我們看到福音書後面部份耶穌的作爲時,我們還要繼續更進一步發展這個極爲重要的概念。

但是第三章的意義,比簡單重述道如何成爲肉身要豐富許多。除了討論稻城肉身,它還討論了相反的過程——人的肉體如何可以被神的靈充滿。「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3:5)。 我們領受神的靈(「進入祂的國」),是一種 生產 的過程。出生、重生是發生在肉體內的一種過程。我們真正屬靈時,並沒有蛻去肉身、進入某種非物質狀態。 相反地,我們是更爲完美的重生——「從上頭來」的重生(約翰福音3:3)——進入一種靈魂與肉體合一的狀態、就像耶穌一樣。

在耶穌與尼哥底母的談話中,耶穌說那些從上頭重生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約3:21)。後來耶穌用在光中 行走 的比喻,說明了同樣的概念(約 8:12; 11:9-10; 12:35-36)。這些經節與工作倫理有重要關聯。如果我們總是公開透明地工作,那麼我們就擁有了忠實持守天國道德的有力工具。但是,如果我們不敢公開工作的細節而是一副掖掖藏藏的樣子,通常這就是我們按照不道德方式行事的強烈指徵。這並不是一個完全不可動搖的鐵律,因爲耶穌自己有時也會祕密的行動(約7:10),跟從祂的人,例如亞利馬太人約瑟有時也暗中行動(約19:38)。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自問:「我這麼神祕是爲了保護什麼人嗎?」

比如,有人想去非洲做生意,造船在維多利亞湖上航行。他說地方官員常常跟他接觸,要他付賄款給他們。這些要求總是祕密進行的。這不是記錄在案的公開付款,比如小費或加速辦理費那樣。這些金錢交易沒有收據、也沒有任何記錄。他引用約翰福音3:20-21,提醒自己將這些要求公諸於眾。他會告訴這些索賄的官員,「我不太瞭解這些費用。我會問問大使館、或有關管理單位,讓他們做個記錄。」他發現這是對付索賄很好的方法。

要明白在光中行走的比喻,並不是要到處套用的規條。機密性與保密在工作中有其必要性,比如個人隱私、在線隱私或者交易祕密就需要保守。但是,就算我們在處理一些不應該 公開 的信息時,我們也不需要完全隱密的處理。如果我們在公寓裏或者避開執法人員偷偷做些事,或者我們因這些事爆光而感到羞恥,那麼我們應當注意這是我們行了不道德之事的指徵。

 

耶穌和在井邊的女人(約翰福音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井邊女人的故事(約4:1-40)對工作的直接討論,比約翰福音其他任何部分都多。許多基督徒都熟知,這個女人無法從日常打水的工作中抽身出來,投靠耶穌所宣告的、在祂話語中的生命活水。這個模式在福音書中到處出現:羣眾不斷表現出無力超越日常的關切、關心生命中屬靈層面的狀態。他們不明白,耶穌要如何將他的身體獻給他們,成爲生命的糧(約6:51-61)。他們認爲他們很清楚他是哪來的(拿撒勒,約1:45);然而,對於他將要去哪裏,他們卻表現出同等程度的無知(約翰福音14:1-6)。

這一切都和關於工作的思考息息相關。無論我們認爲一個穩定的水源有多麼好(而且每次飲水都確證這的確是一件上好的事情!),這個故事明確告訴我們,物質的水源不能完全滿足我們永生的需要。另外,現代西方人很容易忽略這女人日常家務的辛勞,認爲她是懶惰才遲遲不願去打水。但是關於工作的咒詛(創3:14-19)極其沉重,若她盼望有一種更加有效的供水系統,乃是完全可以原諒的。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說,耶穌來是要將我們從污穢世界工作中釋放,這樣我們才能沉浸在屬靈平安的暖池裏。我們首先要牢牢記住,在約翰福音第一章裏說明的、基督工作的本質:彌賽亞創造井中的水,而且那是美好的。如果祂後來用水比喻聖靈在祂的可能的崇拜者心中流出的景象,那麼這應是對打水工作的 拔高 ,而不是一種貶低。我們先討論創造者再論及創造,並不是要輕看創造,特別因爲創造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將我們引向創造者。

在後面故事裏有類似的情節,耶穌用收割爲比喻,幫助門徒瞭解他們在這世上的使命:

「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嗎?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約5:35-36)。

耕作除了提供我們日用的飲食這樣明顯的祝福(耶穌教導我們在禱告中所求的)之外,農耕工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神國的擴張。

不只如此,耶穌在這段經文中清楚表明祂對勞動的肯定和尊重。我們先看到這樣的說法:「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希臘文 ergon]」(約4:34)。值得指出的是,聖經中第一次使用這個希臘文詞彙er    gon,出現是在創世記2:2中[1]。「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希臘文「工」,erga ]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同樣的,希臘文「祂的工」,erga],安息了。」儘管我們不能肯定地說耶穌在這裏暗示了創世記的經文,但是根據福音書其餘部分對“神的工”的用法,我們可以認爲約翰福音4:34指的是完全恢復和成就神在創世之處所開啟的工作。

此處所謂的工作,還有一些需要仔細看看的地方。在約翰福音4:38中,耶穌提到一段有點不清楚的話:「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別人勞苦,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祂要告訴門徒,如果門徒看到眼前的機會,會明白撒瑪利亞田裏天國的莊稼已經熟了。但是,這位「勞苦」的「別人」是誰?令人ˋ出乎意料,部分答案也許正是這個井邊的女人——人們對她靈性遲鈍的嘲諷,遠多於提及她後來爲耶穌做見證所帶來的果效。「那城裏有好些撒馬里亞人信了耶穌,因爲那婦人作見證說:『他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約翰福音4:39)。門徒只要去這個女人見證過的地方收割就好。這裏還有另一個工人:基督本人。回到故事的開頭,我們讀到耶穌在旅途中覺得「累了」。有個比較字面的翻譯,是耶穌在旅途中甚覺「勞苦」。翻成「累了」的字是kekopiakōs,字面意義是「勞苦」。這個詞與約翰福音4:38裏(在約翰福音裏別處未見)出現的單詞字根相同,「...你們所沒有勞苦的[kekopiakate]...別人勞苦[kekopiakasin]...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kopon]...」事實上,耶穌在去撒馬里亞的旅途中,就是在勞苦。撒馬里亞田裏的莊稼已經熟了,正是因爲基督已經在那裏勞苦。身爲基督跟隨者,不管我們做了什麼工,都滿有上帝的榮耀,因爲基督已經在同樣的田地裏勞作,爲我們做了預備。

我們之前就看到,墮落之後基督的救贖工作,和祂在起初所做的創造、重生工作是一樣的。同樣,祂的跟隨者所做的救贖工作,也是在他們日常的創造、生產工作環境中做成的,就如同操持家務的人取水、農夫收割榖子一樣。

傳福音也是一種工作,並沒有比其它家務事、農耕工作更高尚、或更低下。不過,這是一項獨特的工作,沒有別的可以取代。同樣,我們也可以說沒有任何工作可以取代取水和收割榖子。傳福音不是要取代一切創造、生產的工作,變成唯一有價值的人類活動。因爲,基督徒認真做好的每一件工作,都是爲創造主的更新大能作見證。

That is, in the Septuagint, the ancient Greek translation of the Hebrew Bible.

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病人(約翰福音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畢士大池子旁醫治病人,這件事造成的爭議,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有提及:耶穌特別喜歡在安息日醫治病人。儘管是類似的爭議,但耶穌的自我辯護採用了略微不同的角度。在約翰福音5:17裏,耶穌長長的論證,簡單的來說就是:「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原則很清楚。既使是在安息日,神也繼續創造。因此,享有神性的耶穌獲准行使同樣的權柄。耶穌絕對不是唯一辯稱神在安息日也工作的人,但是唯有祂可以用這一點來爲自己的工作辯護。

所以,我們不能用這個故事來支持或反對我們在安息日工作。我們可能在爲上帝工作,但是我們並不具有耶穌的神性。生死攸關的人類工作,像是軍事自衛(馬加比一書2:41)、或者是把掉入坑裏的牲畜拉出來,已經是公認安息日可以做的工作。在這段經文中,醫治人並不是問題,就算耶穌等到星期日(譯註:安息日是星期六)才醫治這個病人,他也不會因此受到傷害。相反,耶穌是因爲在安息日允許病人拿起褥子走(根據猶太律法是一種工作)而受到批評。是不是可以說,耶穌允許我們在主日的時候開車出遊、度假?我們是否可以在星期日的時候,坐飛機去赴一場星期一早上要開的商務會議?或者開一家全年365天、7×24小時工作的鑄造廠?沒有證據表明,耶穌在此只是要擴大安息日允許事項的列表。相反的,我們要應用我們在約翰福音看到、前後連貫的主題——扶持、救贖受造的工作(物質的與屬靈的),有助於與神建立更親密關係、使人所言所ˊ行合於安息日精神。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工作滿足這些要求,應該受到相關人士的關切。更多的討論,參見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馬太福音與工作的"馬太福音 12:1-8",馬可福音與工作的"馬可福音 1:21-45"和"馬可福音 2:23-3:6",路加福音與工作的"路加福音 6:1-11; 13:10-17",以及專文休息與工作(Rest and Work) (譯者註:只有英文)。

這個故事帶給我們一個更清楚、更重要的教訓:神還在繼續維持祂的創造,耶穌在祂的醫治事工中擴展了這一工作。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耶穌的神蹟代表着新世界的降臨。這些神蹟顯示了「來世權能」(來6:5)。同時,它們也維護着現有的世界。將它視爲我們包羅萬象的工作之範式,似乎十分恰當。在我們憑信心回覆破損的事物時(例如醫生、護士、汽車維修人員...等等),我們是在喚起人們對創造主上帝美善之記憶。在我們憑信心行動,發展創造的能力時(像是程序設計師、教師、藝術家...等等),我們要提醒人們省思神所賜給人類統管世界的美善。在信心中成就的救贖之功與創造、生產之功一樣,都需要我們呼求、信靠這位今在、昔在、永在的上帝。上帝藉基督創造萬有,藉着基督讓萬有回到神創造的本意,也要藉着基督將萬有引向預定的目標。

耶穌是生命的糧(約翰福音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翰福音記錄的餵飽五千人的故事(約6:1-15),反應了迦拿婚宴和醫治癱子故事裏的許多主題。儘管這個故事指向唯有耶穌才能提供的終極生命,但祂在此再一次維持了現有世界的生命所需。但是,約翰福音6:27-29,對工作神學提出了一個特別的挑戰:

“不要爲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爲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爲人子是父上帝所印證的。” 眾人問他說 :“我們當行什麼纔算做上帝的工呢?” 耶穌回答說:“信上帝所差來的,這就是做上帝的工。”

簡單地瀏覽,我們就會看到至少兩個主要的問題:第一,耶穌似乎明確地命令我們不要作工;第二點,他似乎將爲神做工縮減爲了信神。

第一個問題其實只是側重點不同。聖經就像一切溝通方式一樣,需要參考上下文。約翰福音6的問題,是羣眾要留着耶穌,把祂當做會變魔法的麪包師-君王,希望祂爲他們提供源源不絕的食物。因此,當耶穌這麼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約6:26),他是在斥責羣眾屬靈眼光短淺。他們有吃的了,但是無法看出這個神蹟的意義。

一種理解耶穌接下來要說的話的方式,是將其視爲我們已經在第4章裏學到的同樣的功課。永生並非來自源源不絕的食物,而是來自上帝口中永活的真道。在這些工作沒有達成預期結果時(與神和好的關係),耶穌停下了之前的工作(提供糧食)。所有稱職的工作人員都會這麼做。如果再多加一點鹽並不能使湯更好喝,那麼一名稱職的廚師就不會再多加鹽。耶穌並不是說要“停止工作」,而是當你並不需要更多物質時,停止爲了獲得更多物質(食物)而工作。很明顯,我們不需要神的話語來告訴我們這樣簡單的事情,但是今天我們中間誰又不需要再聽一遍這樣的真理呢?表面上的制止人爲了暫時所需而工作,是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們要首先專注於恢復與神的關係。

除此之外,我們可能還會詢問,“可朽壞的食物和可以存到永久的食物,到底有何差別?”根據耶穌的教導,可朽壞的食物是僅僅填飽我們肚腹的食物。它滿足了我們當下的需要,但是僅此而已。當應用到工作場合時,我們可以理解爲僅僅爲了工資而工作,卻並不關心工作本身的價值。相反,爲了可以存到永久的食物而工作,可以類比爲成就上帝旨意的工作。

將成就上帝旨意的工作問題約化爲簡單的信仰問題,乃是與福音書餘下部分向衝突,與整個約翰書信的神學相背離的解釋。約翰很喜歡用極端的方式談事情。一方面,他對神的主權和創造大能的高度重視,讓他大力宣揚我們應當謙卑的倚靠神,正如我們在本章我看到的一樣。神爲我們所作的工作無窮無盡——我們只需單單信靠祂、領受祂在基督裏所成就的工作。但另一方面,耶穌也強調我們要主動、甘心、樂意的順服。“人若說他住在主裏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約一2:6),還有,“我們遵守 上帝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約一5:3)。我們可以將兩個極端的教導放在一處:保羅說我們要“信服真道”(羅1:5),或者雅各書2:18,“我便藉着我的行爲,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換句話說,根據聖經的教導,信心並不僅僅是智識上的同意,還包括信心的行爲。相信神所差來的,不僅僅是同意耶穌是神的兒子,而且還需要跟隨耶穌,像他那樣成就神願意我們做成的善工。

耶穌治癒生來瞎眼的(約翰福音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和祂的門徒看到一個生來瞎眼的(第9章全章)。門徒把他當做一個因犯罪而導致不幸的教訓或個案。耶穌則是憐憫他、爲他醫治。基督令人驚奇的醫治方法,還有這不再瞎眼之人的後續行動,再次顯示這個肉、骨、塵土所構成的世界,也是上帝國度的領域。耶穌的方法,把口水與泥土和在一起塗在這人眼睛上,並不是瘋狂、無理,而是反映了人類受造的本來樣子(創 2:7)。在聖經與希臘傳統中,泥土(pēlos)是創造人所用的材料。例如,大家可以注意到喬布記10:9說,「求你記念-製造我如摶泥一般,你還要使我歸於塵土嗎?」[1]

This verse is especially interesting because the mud is in synonymous parallelism with dust, using the same Hebrew word for dust as in the creation of Adam in Genesis 2:7. For other associations of humanity and mud in the Bible, see e.g. Isaiah 29:16, 45:9; Jeremiah 18:6; Sirach 33:18; Romans 9:21; cf. Job 10:9, 33:6; outside the Bible, see e.g. Aristophanes, Birds 686; Herodes Odes 2.29.

耶穌捨己犧牲(約翰福音10-1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最後一次走進耶路撒冷前,行了自己最偉大的神蹟——在伯大尼復活拉撒路(約11:1-44)。反對耶穌的人,已經準備要用石頭把祂打死(約8:59;  10:31),現在則決定耶穌和拉撒路都得死。隨着死亡的臨近,耶穌開始用弔詭的方式說起十字架。祂所用的口吻好像是獲得晉升一樣,談到祂將要「被舉起」,然後吸引眾人來歸向他。但是,約翰在後面的部分清楚地說明,“高舉”的意思是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又是一個文字遊戲嗎?絕對不是。如同理查德德德包克漢(Richard Bauckham)所指出的,正是藉由在十字架上舍己犧牲的崇高工作,耶穌完全顯明祂確實是神高舉的聖子。「神滿有恩典的賜下自我,顯明祂是神;我們可以說,神的本性不單只是被啟示出來,而且是在聖子的謙卑服事裏成就的、救贖世界的工作中施行出來。」[1]

耶穌的捨己犧牲,要付出多重代價。當然,祂必須付出死亡的代價,同時也要承受極度的痛苦、飢渴(約19:28)。看到門徒(除了約翰以外)離開祂、母親失望,這些都讓祂付出心碎的代價(約19:26-27)。遭到誤解、痛斥,使祂因蒙羞付上代價(約18:19-24)。如果這是神預定要祂去行的工作,那麼這些代價就無可避免。沒有基督在起初的工作,這世界無法成形。沒有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工作,這世界無法回到神的本意之中。

我們的工作也可能要我們付出對我們來說不公平的代價。但是,如果我們要完成工作,有時這是無法避免的。耶穌所做的爲他人帶來了真正的生命。我們利用工作爲平臺追求自我榮耀的程度有多大,我們離開主耶穌設立的模範就有多遠。耶穌是否認識到,爲他人所作的一切都要付出不可避免的代價嗎?也許是。醫生醫治病人得到豐碩的收入(至少在現代西方世界是這樣),但是他們必須目睹病人的痛苦,承受無法迴避的重擔。水管工的時薪令人稱羨,但是總是一身沾滿糞污。政府官員爲執法與維護人民財產而工作,但是他們像耶穌一樣知道民間疾苦:「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約12:8)。這一些行業之中,也可能有一些管道可以避免跟別的同行一樣受苦——減少接觸焦躁不安的病患;只清理新的、還未有太多污泥的房子;或者讓我們的心剛硬、忽視社會的弱勢族羣。但是這樣做,是跟隨耶穌的腳蹤行嗎?雖然我們談到工作時,常視其爲如何維生的管道,但是,富有同情心的工人,也常在工作中體驗心碎的經歷。如此,我們的工作就是追隨耶穌的腳蹤了。

R. Bauckham, God Crucifi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9), 68.

僕人式領導(約翰福音13:1-2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翰福音到目前爲止,讓我們看到耶穌做了以前的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使水變成酒、讓瞎眼的得看見、讓死人復活。現在,他要做一件幾乎所有的人都做得到,但是很少人願意去做的事。他要洗腳。這位君王要做奴僕的事。

通過這件事,耶穌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整卷約翰福音裏一直伴隨着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耶穌的工作可以作爲我們工作的榜樣?答案可以非常簡單:「通通不是。」我們沒有人是主。我們沒有人爲了這個世界的罪而死。但是,當耶穌爲門徒洗腳的時候,祂清楚的告訴他們——也包括我們在內——要我們學習祂的樣式。「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約13:14-15) 。在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上,耶穌是我們應當效法的榜樣。

這種謙卑服事的態度,應該體現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上。如果首席執行官(CEO)走入生產線樓層,就像是來爲公司工人洗腳一樣。同樣的,加油站的服務人員應該清理洗手間,就像是洗汽車駕駛客戶的腳一樣。這不是做什麼的問題,更多是一個態度問題。即使客戶想要洗腳,首席執行官和加油站服務人員也可以爲客戶提供比洗腳更有意義的服務。但是他們應該要謙卑的服事。耶穌,這位統管整個宇宙、聖靈充滿的導師,定意要用這麼具體、低微的行爲服事,表明對他的子民應有的日常態度。通過這個行爲,祂不僅賦予了謙卑服侍尊崇的地位,而且要求祂的追隨者同樣的謙卑。爲什麼?因爲如此行讓我們實實在在的面對現實,明白神的工作就是要帶給人益處,而不是隻有成就自我。

僕人式領導近年來在企業公司、政府機關受到廣泛關切;這一點不只在約翰福音中出現,在聖經多處也能看到。[1]

Other resources include Servant Leadership by Robert Greenleaf (Paulist Press, 1977) and Leadership is an Art by Max De Pre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7).

臨別話語:樓上房間的演說(約翰福音14-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13到 17章,常常被人稱作“樓上房間的演說”,談到許多深刻的神學,我們在此只能碰觸少數重點。爲了此書的目的,我們對14到17章特別感興趣。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耶穌這一段話並不是一場沉着冷靜的講課。祂爲着心愛的門徒、心裏極其痛苦。祂很快就不得不離開他們,這段話特別是爲了在他們面臨逼迫時,帶來安慰。

工作中關係的重要性(約翰福音14-17)

回到目錄

這幾章的神學裏,特別強調人際關係。耶穌稱呼門徒:「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爲僕人...乃稱你們爲朋友」(約15:15,NASB)。他們爲祂工作,但是以一種朋友、同工的關係相處。這完全是一種家族企業的用語。工作與關係密不可分,因爲耶穌並不是爲祂自己而工作。「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着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裏面 的父做他自己的事。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約14:10-11)。門徒不會像是孤兒一樣、遭遺棄在這世上、費盡全力苦苦掙扎(約翰福音14:18)。透過聖靈,耶穌會與他們同在,並且他們會做祂所做過一樣的事(約14:12)。

這一點比表明看來的更加深刻。它並不只是說,在耶穌死後,祂的門徒、朋友可以在禱告中經歷祂的同在。而是說,在天父與神子愛的關係所驅動的創造/恢復世界的工作中,他們將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做聖子與天父的工作,並且融入聖子與天父親密的關係之中(還有聖靈,過一會就會談到)。在天父與聖子分享世界形成、再造的過程中,天父向聖子顯明祂的愛。[1]藉着單單實行天父的旨意,聖子向天父顯明祂的愛,透過聖靈的大能,按照天父所願,創造與再造這世界。門徒、朋友得以進入聖父、聖子與聖靈涌流不止的愛中,並不只是靠着神祕的冥思,也是靠着欣然接受聖子的使命、做祂所做過的。領受呼召分享愛,不可避免也要領受呼召分享工作。這個禱告:「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爲一」(約17:23),要和這一個搭配:「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8),而且也跟這一個有關: 「你愛我嗎?...你餵養我的羊」(約21:17)。

人類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提供透過共同的項目得到彼此同工的機會。對很多人來說,職場提供了家庭之外,人與人關係最有意義的處境。就算是獨立工作的人(在家裏、或出外),也都一定會落入人際關係網絡之中,與供貨商、客戶等接觸。[2]我們已經看到,耶穌不僅稱祂的門徒爲同工 ,而且視他們爲自己的朋友圈。工作的關係層面,並不是勞動的功利主義事業的一個偶然產生的副產品。非但不是,它是工作本身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其涵義可以追溯到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一起工作的時候。「耶和華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爲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2:18)。創造成爲人際交往的手段,因爲在創造中人們彼此肩並肩地工作,也進入到神的工作中,讓創造成其完滿。

這一點可以爲目標導向的人帶來很大的鼓舞;有時這些人會覺得不夠屬靈,因爲他們不想花太多時間談論他們的感受。與他人交談是發展關係的必要行動,但是,我們也不要忽視了共同工作對培養關係的重要性。一起工作可以建立更深的關係。無庸置疑,我們花費許多時間與他人一起工作、也爲他人工作。以神在三位一體關係中的工作爲榜樣,我們可以找到工作中的關係。一起爲着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工作,是神帶領我們成爲更加屬祂心意之人的主要方法之一。

Cf. John 3:35, 5:19-20. The statement in John 17:5, “So now, Father, glorify me in your presence with the glory that I had in your presence before the world existed,” may well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glory of sharing in world formation. This would form a fitting bookend to the inclusion of Christ in the primal creation in John 1:1-3.

Expressed beautifully, for example, in Robert Frost’s “The Tuft of Flowers” with the memorable lines, “‘Men work together,’ I told him from the heart, ‘Whether they work together or apart.’”  Robert Frost, A Boy’s Will (New York: Henry Holt, 1915), 49.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翰福音15)

回到目錄

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以我們與耶穌同在、透過祂與神建立關係所得到的祝福開始(約15:1)。「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裏」(約15:9)。 然而,這份愛的結果,並不是被動領受的喜樂,而是主動積極的付出,常常用結出果子爲比喻。「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15:5)。創造萬物的神,也要祂的子民富有創造力。「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約翰福音15:8)。我們能做一些對世界有長久影響力的工作,這是從神而來的恩賜。「是我...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甚麼,他就賜給你們」(約15:16)。「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約14:12)。

有的時候,我們把帶領多少人跟從耶穌,視爲基督徒所結的果子。「比這更大的事」有時就是說「比我帶領更多的人歸信。」對所謂的福音派而言,確實是如此。如果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只是對使徒說這些話——指派他們去傳好消息——那麼果子的意思也許就只是領人歸信。但是,如果祂是要對一般信徒說這些話,那麼果子的意思就應該是針對信徒所受呼召而去行的所有工作。既然整個世界都是藉祂所造,「我所做的事」就該包括可以想象得到的各種美好工作。對我們來說,比以前「更大的事」也可以說是設計更好的軟件、供給更多人食物、教出更聰明的學生、改善組織效能、提升客戶滿意度、讓資本更有生產力、更秉持公義管理政府。結果子的意義,不依賴於我們是在企業裏、政府機構、健康看護、教育、宗教、或任何其它領域工作。其價值在於我們的工作是否滿足人的需求。「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約15:17)。服事就是愛的主動表現形式。

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爲了避免將約翰的耶穌受難敘事約化成爲了工作背書的文字,我們要特別提出一節經文,考察它明確表達的內容和未曾表達的內容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意義。「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從反面來看,我們發現這是關於受難的一個令人驚異的總結。耶穌宣稱祂確實是君王,但是,祂不是彼拉多或大多數人所以爲的那種政治上的君王。如果耶穌需要爲這個世界而犧牲自我,祂願意這麼做。實際上祂必須犧牲自己,因爲祂的王權即是至高而絕對的,又是絕對自我奉獻的,因此不可避免要從現在掌權的人那裏得到死刑的判決。

但是,搞清楚耶穌這句話沒有宣告什麼,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祂並不是說祂的國是短暫的,僅僅是一種內心的宗教體驗,跟這世上經濟、政治、社會議題毫無關聯。如同NRSV、NIV以及其它譯本所示,祂的國是從 另一個領域而來的(約18:36)。祂的統治——就像祂自己一樣——是從 天上而來的。但是祂已經來到 世上,祂的國也是世上的真實王國,甚至比羅馬帝國還要真實。祂在地上的國度,有一套不同的規則。這些規則可以非常有效地應用這世上的工作,但是,卻不同於這世上現在的掌權者 所制定的秩序。這一刻,耶穌並沒有解釋,“他的國​來自 另一個世界,但是已經進入他親自創造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何含義。不過後來,在啟示錄21和22章所報告的、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的異象中,他對此有着極爲生動的描述。耶穌的國降臨,成爲這世界公義的都城,在這裏,祂的門徒找到永遠的家。無論何時,耶穌說到永生、或是神的國,祂的意思都是指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藉着神的道與權能不斷更新、趨於完美。

主所愛的門徒(約翰福音2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約翰在最後一章,沒有再多談有關工作的事,卻把重點放在工人的身份上。使徒遇到耶穌時,正在捕魚。有時我們會認爲這很不好,彷彿他們把本來應當用於傳福音的時間都用來打漁了。但是這裏的上下文並無一點責備之意。相反的,耶穌賜給他們豐富的漁獲。之後,他們重回他們受差派的工作去傳福音,但這只不過是他們特別的呼召,並沒有貶低打漁的意思。

然而,我們認爲這個故事,或者說這一章的主題是要讓彼得迴轉,並比較彼得與“主所愛的門徒”(約21:20)將來的命運。在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他三次肯定對耶穌的愛,恢復了他與耶穌的關係。展望未來,彼得會爲主殉道,同時經文也隱約暗示,那位主所愛的門徒會活得比較久。我們要特別關注後面這位人物,因爲他對自我的稱呼,直接牽涉到人類身份的問題。

第四福音一直沒有揭發這位主所愛的門徒之身份,這一點常常都讓人好奇。多數的學者認爲這指的是使徒約翰(雖然也有看法不同的人[1])。但是,問題是爲何他要這麼神祕的隱藏自己的名字。一種回答是,他要把自己跟其他使徒區別開來。他特別受耶穌關愛。但是,這種動機顯得十分奇怪,因爲在福音書中到處瀰漫基督謙卑、捨己的榜樣。

更好的解釋是,他自稱“主所愛的門徒”,希望可以代表一切 真正的門徒。我們每一個人確定自己的身份之前,最首要的關鍵是要知道耶穌愛我們。若你去問約翰,“你是誰?”他不會告訴你名字、家庭背景或自己的職業。他的回答就是:「我是耶穌所愛的人。」套用約翰的用語,這位主所愛的門徒「靠着耶穌的胸膛」(約13:23,KJV),同樣的,彌賽亞也「在父懷裏」(約1:18,KJV)確認祂自己的身份。[2]同樣,我們不是從我們做了什麼、認識誰或者我們擁有什麼來確定自己的身份,而是在耶穌對我們的愛中得到身份。

可以這麼說,如果耶穌對我們的愛、或者說就是天父透過耶穌對我們的愛,是我們的身份和行動的源頭,那麼我們就是在神所創造的世界的行動中,透過工作活出這份愛。我們主要的行動,就是每天的工作。藉着上帝的恩典,透過愛的服事,工作得以成爲我們活出與神、與人關係的舞臺。我們每天的工作,無論從別人的眼光中看來是多麼卑微、或多麼顯赫,都是神 榮耀彰顯的地方。依靠神的恩典,當我們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成爲神的愛與榮耀之活潑比喻。

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The Pilla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1), 68-81.

These are the only two occurrences of “bosom,” Gk., kolpos, in John’s Gospel. We have used the King James Version because most modern translations (NASB excepted) miss this paralle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