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對以色列的救贖工作(出埃及記5:1-6:28)

在出埃及記這本書中,神是主要的工人。這神聖工作的性質和意圖確立了摩西的工作議程,又通過他確立了神的百姓的工作議程。神對摩西的呼召裏包括這對神工作的解釋。這讓摩西可以借神的名義對法老說,“容我的百姓去”(出5:1)。 法老的反駁不僅僅是口頭上的;他壓迫以色列人更勝從前。在這一幕的結尾,甚至以色列人也與摩西作對了(出5:20-21)。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摩西質問神整個事業的意義,神則澄清了自己工作的設計。我們在出埃及記6:2-8中讀到的不僅是關於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壓迫的背景信息。它也構成了一個包含神在聖經中所有工作的議程。[1] Elmer Martens, God’s Design: A Focus o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3rd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94). This section of the article follows Martens’ analysis of the four-part outline of God’s design.
爲了更好的理解這個關鍵內容,我們將會對它做一個簡要的觀察,然後提出它如何關聯到工作神學的一些建議。在首次明確迴應了摩西關於神的使命之責難之後(出5:22-6:1),神在故事的開始和結尾處用“我是耶和華”這句話給出了更詳細的迴應( (出6:2, 8)。這個關鍵的短語把整個段落分別出來,並且給了這段文字很高的地位。英文讀者必須小心,這個短語並不是以某個頭銜來表達神是什麼。它揭示了神自己的名字,因此表明了神是誰。[2] English Bibles employ the convention of using the word “Lord” (in small capital letters as distinct from “Lord”) to represent the Hebrew name of God, YHWH.
於是,神的工作以四個部分顯現。神的四個救贖的目的通過不同的方式在舊約聖經中重複出現,甚至給出了神在耶穌基督裏成就的救贖工作之頂峯形狀。救贖首先是釋放的工作。“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的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 ” (出6:6)。這個釋放的工作直率地表明瞭一個現實,這個世界是一個存在各種壓迫的地方。有些時候我們用拯救這個詞來描述神的這一舉動,但是我們必須小心去避免把它理解成從地到天的拯救(當然也不是從物質到精神),或者僅僅是對罪的寬恕。可以說,以色列的神進入他的百姓之世界,“在地上”引發變動,釋放了他們。出埃及記不僅僅表現了神把以色列人從埃及法老手中釋放出來,也設定了彌賽亞君王耶穌的舞臺。他要把他的百姓從他們的罪惡裏釋放出來,並且戰勝邪惡這個終極的邪惡暴君(太1:21;12:28)。
第二,神要創造一個聖潔的社區。“我要以你們爲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出6:7a)。神釋放他的百姓不是讓他們過他們自己想過的生活,也不是以孤立的個體形式來釋放他們。他意在創造一個性質不同的團體,在其中他的百姓與他同住,相互之間忠誠守約。每個古代民族都有他們自己的“神”,但是以色列作爲神的百姓,需要過一種謹守神的所有律例、誡命、典章的生存方式(申26:17-18)。當這些價值和行動充滿了他們與神的相交以及彼此的相處(並且還有那些契約之外的人)時,以色列會越來越多的表明“神的百姓”之真實意義是什麼。同樣,這構成了耶穌將要建造的“教會”之背景:不是一個磚石構成的物質結構,而是一個從萬族而來的門徒構成的新的社區(太16:18;28:19)。
第三,神將會在他和他的百姓之間創造一種持續的關係。“你們要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是救你們脫離埃及人之重擔的”(出6:7b)。除了這句話以外,其他所有對神的目的之陳述都是以我 開頭。這裏的焦點是你們。神意在讓他的百姓有一個特定的經歷,與那位出於恩典拯救他們的神建立關係。對我們來說,知識似乎大致等同於信息。聖經概念中的知識同樣具有這樣的含義,但也包括人際關係中的彼此認知。當我們說神沒有以“耶和華”的身份讓亞伯拉罕“認知”,並不意味着亞伯拉罕不知道“YHWH”這神聖的名字(創13:4;21:33)。這意味着亞伯拉罕和他的家庭還沒有親自經歷過這個名字的重大意義,因爲這個名字所描述的神是一位守約的神,爲了他的百姓爭戰,將他們舉國從奴役中解救出來。[3] The literature i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on this point is immense both in scope and depth of analysis. This is understandable, given the pivotal importance of God’s self-revelation. Providing even a summary of the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this matter exceeds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For an able discussion of what is at stake and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ition taken in this article, see Bruce K. Waltke and Charles Yu, 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 Exegetical, Canonical, and Thematic Approa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7), 359–69.
第四,神希望他的百姓經歷好的生活。“我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那地,我要把你們領進去,將那地賜給你們爲業。”(出6:8)。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迦南地,但“土地”的概念並不是精確地簡單等價於“區域”。這是一片神應許並親自供應之地。人們通常將其正面描述爲“流奶與蜜之地”(出3:8),象徵性地突出了這是神的百姓與神同住的理想之地,就像我們理解的“豐盛的生活”一樣。[4] Elmer A. Martens, God’s Design: A Focus o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3rd ed. (Grand Rapids: Baker, 1994), 10. For more on the land in the New Testament, see Bruce K. Waltke and Charles Yu, A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n Exegetical, Canonical, and Thematic Approach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7), 558-87.
請大家考慮我們今天的工作可以如何表達這四個救贖性目的。首先,神的意願是將他的百姓從壓迫和有害的生活條件下釋放出來。有些工作將百姓從肉體的危險中拯救出來;另一些工作則專注於減輕精神和情緒上的創傷。醫治的工作接觸每個單獨的人;那些爲了我們的需要而提出政治解決方法的人則可以祝福整個社會和各階級的人民。在執法部門和法律系統工作的人應當管制和懲處那些行惡的人,保護百姓,照看受害者。考慮到這世界上無處不在的壓迫,我們總會有很多的機會和方式去做釋放的工作。
第二和第三個目的(社區和關係)是彼此緊密聯繫的。神在天上促進平安和真正和諧的工作,會增進地上的仁慈和公義。這就是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主旨:他藉着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林後5:16-20)。基督徒已經經歷了這個和好,所以有了動機和方式可以做同樣的事。傳福音的工作和屬靈的成長榮耀了神的工作的一個維度;平安和公義則榮耀了人際關係的維度。在本質上來說,這兩個方面是無法分割的;在這些領域工作的人最好記住神的做爲之整全性質。耶穌教導說,因爲我們是世上的光,所以我們應叫這光照在人前(太5:14-16)。
就像社區組織者、青少年社工、社交主管、活動策劃人、社交媒體工作者、父母和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很多人一樣,建造社區和關係可以是我們工作的目標。但是不管我們從事何種職業,它們都可以是我們工作的元素。當我們歡迎和協助新的工人,在別人談到重要問題時仔細聆聽並提出問題,不怕麻煩親自約人見面,給別人鼓勵的卡片,分享值得紀念的照片,分享好的食物,在談話時主動邀請別人加入,或其他表達同事情誼的舉動,我們就每天在同時完成這兩個工作目標。
最後,神聖的工作會促進人們得到好的生活。神引領他的百姓出埃及,是爲了讓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去安家、生活和發展。然而,以色列人在那裏所經歷的事情距離神的理想還差的很遠。同樣的,基督徒在這世上的經歷也遠遠不是理想狀態。進入神安息的應許仍然有效(來4:1)。我們還在等待一個新天和新地的來臨。但是神在聖約中通過摩西給百姓頒佈的律法,有很多都涉及到人們之間彼此相待的倫理。於是,神的祝福在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中體現出來,就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了。從反面來看,如果我們忽視神對我們應當怎樣生活和工作的指示,我們如何期望地上所有家庭通過我們經歷神的祝福(亞伯拉罕的子民通過在基督裏的信而蒙福)?就像Christopher Wright所說的,“神的百姓在兩個約中都被呼召做萬國的光。但是若神的聖民已經更新了的生命都不能發光,照亮萬國的光從何處而來!”[6] Christopher J. H.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Unlocking the Bible’s Grand Narrative (Downers Grove, IL: IVP Academic, 2006),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