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導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這幾卷書與工作很有關係。這幾卷的主要興趣在於國王的工作,涉及政治、軍事、經濟、宗教各層面。以“統治”的形式體現的治理權柄,是神在起初就賦予人類的工作(創1:28)。領導、治理相關議題,在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中,佔有核心地位。應當如何治理以色列人?誰來治理?爲何治理?政府統治得宜時,國富民強。政府暴虐無道時,全民遭殃。

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這幾卷書中發生的事件,彼此密不可分。因此,在此將綜述這六卷書,而不分開討論。讀者可藉由目錄與標題,找到特定經段的討論。

國王確實是核心人物,但是在這些書卷與工作相關課題中,我們不會只探討國王的工作。首先,國王的工作影響許多其他人的工作,像是軍人、建築工人、工匠、祭司。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這幾卷書關注國王所爲對其他工人之影響。再者,國王的工作不僅僅是管理,養育後代也是這些書卷的焦點所在。最後,既爲以色列之歷史,這些書卷視人民成爲一體,在許多時候,也描寫了與國王無關的普通百姓的工作。

依循這些書卷所述,我們會十分重視以色列諸王之領導、治理相關工作,也會得知許多其他類型工人的工作。這些工人類型包羅萬象,例如:士兵和軍官、審判官和人民領袖(或稱爲長老)、父母、牧羊人、農人、廚師和烘培師、調製香水的人、看守葡萄園的人、音樂家和藝術家、發明家、創業家、外交人員(正式和非正式)、抗議人士或激進份子、政策顧問、藝匠和工匠、建築師、工地監工、石匠、磚匠、鐵匠、木匠、製造兵器的人、看守水井的人、油商、江湖術士、女奴、傳令或信使、伐木工人、會計人員...等等。先知、祭司也算在內。但是《工作神學》計劃主要關注非宗教工作,所以,我們只會探討他們在宗教圈子以外工作的角色。我們會發現,他們在政治、軍事、經濟事務中,也頗具影響力。

可以說,在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這些書卷中,基本上可以找到當代世界的各種工人,不然,也可以從中找到得以實際應用的參考。基本上,我們會發現可以應用到我們工作中的優異的治理和領導原則,而不是要找出針對某些特定工作的專門指引,除非,治理、領導恰巧是我們負責的工作。

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之歷史背景

回到目錄

這幾卷書的最主要重點是以色列建國之後,國王的工作。這些國王興起的時間,是在以色列十二支派長時間悖逆神通過創世記到申命記所設立的、關於領導力的規約、倫理、美德之後。將近兩百年,一個接着一個「士師(暫時的領導人)」越來越糟糕的治理之後,以色列國步履蹣跚。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敘述上帝介入以色列國的治理,帶領祂的子民從越來越糟的支派聯邦走向令人期待的君主政體的過程。但是,這個政體在一任又一任國王離棄神、離棄上帝的道之後,又再度陷入破敗。令人遺憾,以色列最後滅國了,在聖經的記錄中,此後從未復國。這樣看來,這些書卷似乎不是研究如何治理的合適材料,但是,無論人民是否遵行,這些故事都清楚記載了上帝引導的法則。數千年之後,再研讀這些故事,無論他們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有我們可以學習之處。

這幾卷書的基本神學立場是:如果國王信靠上帝,那麼國家就經濟繁榮、社會昌盛、軍事強大。如果國王不信靠上帝,則以色列國就一定會大禍臨頭。因此,套用現在的用語,上帝子民的歷史主要是透過高層政府領導人的作爲來呈現的。不過,不管是國政、市政、商業、非營利、學術、...等等,每一種社羣、機構,都需要治理。這些書卷所談的,可以應用到現代社會各種領域的治理上。這些書卷提供關於領導的豐富內容,顯明許多人的生計,與領導人之言行舉止有何關係。

聖經學者都同意,這些成對的書卷(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是從單一書卷一分爲二的。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合在一起,是整個以色列王朝的政治史。歷代志所論是與列王紀一樣的歷史,不過,特別從祭司、敬拜的視角來關注希伯來人的歷史。以下將依循三個階段敘述之:(1) 從支派聯邦到君主王朝,(2) 君主王朝之黃金時代,(3) 從王朝衰敗到滅國被擄。

從支派聯邦到君主王朝:撒母耳記上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撒母耳記上,記載的是以色列從不成熟的支派聯邦,轉變爲中央政府統治的君主王朝。這個故事起自先知撒母耳的出生、領受呼召,接着是興起國王,然後是掃羅與大衛的統治。這個故事談到國家的形成、權力與敬拜的中央集權、還有全新政治、軍事、社會秩序的奠立。

撒母耳領受呼召 (撒母耳記上1-3)

回到目錄

在士師記結束和撒母耳記開頭,我們知道以色列無人帶領、遠離上帝。國內最類似全國領導人的,就是祭司以利——他和他的兒子掌管着示羅的祭壇。以色列人的政治、軍事、經濟昌盛與否,有賴於祭司是否信靠上帝。百姓將貢禮、祭品帶來獻給祭壇的上帝,但是,祭司卻取笑這些人在上帝面前的作爲。「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因爲他們藐視耶和華的祭物」(撒上2:12, 17)。他們不配擔當人民的領導者,並不是打從心裏尊崇神。前來敬拜的人發現,本應帶領人進入敬拜體驗的人,反而偷他們東西。

父權子繼的風險

一個選擇君主制的國家,總會有些不祥的預兆。我們發現最早的徵候,就是父權子繼的潛在危機,理由有二。首先,既使是表現極爲優異之領導人,其子嗣並不必然稱職、敬虔。再者,生爲權貴,極易腐化,若非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就是專斷擅權、蠻橫霸道——就像以利的兩個兒子。以利視其工作爲從神而來的神聖職分(撒上2:25),但是他的兒子卻當成個人財產(撒上2:14)。在這樣有點類似家族企業的情境下成長,他們從小就等着繼承父親的特權。因着這份「家族企業」洽是上帝的祭壇,這個家庭擁有超越一般人的神聖權柄,就使得這兩個兒子變本加厲、懈怠瀆職。

今日世上的家族企業、政權朝代,與以利的處境極爲相似。一個企業、政體的創建者,可能爲世界帶來福祉,但是,如果其繼承人視之爲個人利益的工具,那麼,原本他們應當服務的對象,就會反受其害了。創始人和繼承人都能堅持美好初衷時,所有人就得以同蒙其利。世界會漸入佳境,企業與羣體會越形繁盛,這個家庭也當領受豐富供應。但是,若是原始初衷遭受漠視、甚至進一步墮落、敗壞,則企業、羣體受害,組織和家族必定岌岌可危。

各種政府、教會、企業、組織的慘痛歷史提醒我們,那些把接收權力當做權利的,常常不認爲他們有必要發展優秀領導人所應具備的技能、自律和態度。這種情況讓傳道書中的傳道者深感困惑。「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爲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傳2:18-19)。 他所見的真實,如今仍然成立。財富與權勢,真的經常不過三代,而且,還會經常陷家族於不和、害個人於不幸。[2]這當然不是說繼承權利與財富只會導致悲慘結果,而是強調父死子繼政策,對治理而言,風險極高。能夠通過父權子繼考驗的家族、組織、政府,多能發展許多方法,降低繼承涉及的風險。有許多顧問公司、組織,專門幫助家族、企業處理繼承問題。

上帝呼召撒母耳繼承以利

如果那兩個無賴兒子不適任,那誰來繼以利之後擔任祭司?撒母耳記上 3:1-4:1 和 7:3,17顯明上帝計劃要興起年少撒母耳繼承以利。在聖經中記載,撒母耳是少數聽到神的呼召之人,但是,讀者需要特別注意,這個呼召並不是一種工作或事奉。(撒母耳從兩、三歲起就在主耶和華的殿中服事,選擇這項職務是他母親的決定。參看撒母耳記上1:20-28 和 2:18-21。)無論如何,神仍舊呼召撒母耳完成一項任務,就是告訴以利上帝決定要處罰他和他的兒子,很快就要卸除他們上帝祭司的職分。完成這件吩咐之後,撒母耳繼續在以利之下服事,直到確認他是貨真價實的先知(撒母耳記上4:1),並且在以利死後繼任祭司(撒母耳記上4:18)。撒母耳擔任上帝子民的領導人,並非出於個人侍奉的野心、權力慾望,而是出於上帝賜給他的異象(撒上3:10-14),還有領導百姓履行此異象所需的恩賜和技能(撒上3:19-4:1)。請參閱工作神學主題文章《呼召概觀》(譯者註:只有英文),有更多與工作呼召相關課題。

Missy Sullivan, “Lost Inheritance” in Wall Street Journal Money, March 8, 2012, accessed at 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10001424127887324662404578334663271139552, May 21, 2014.

把上帝當作幸運符的風險(撒母耳記上4)

回到目錄

我們並不清楚,究竟是糟糕的領導者以利導致了糟糕的百姓,還是這樣的百姓造成這樣的領導人,但是第4到6章刻畫了這羣治理不善的百姓所遭遇的災難。以色列人幾百年來忙於對抗鄰近的非利士人。非利士人又興兵來犯,大敗以色列人,造成四千人傷亡(撒上4:1-3)。以色列人看得出,這次潰敗是神不喜悅的徵兆。但是,他們不去檢討自己錯在哪裏,沒有悔改、來到主的面前尋求引導,卻想操控上帝按照他們的想法做。他們把上帝的約櫃擡出來跟非力士人對戰,以爲約櫃會讓他們所向無敵。以利的兒子以權威的方式領導了這個計劃。不料,非力士人竟屠殺了以色列人三萬名士兵,搶走了約櫃,宰掉以利的兩個兒子,導致以利身亡(撒上4:4-19)。

以利的兒子身爲軍隊統帥,錯以爲他們既有上帝子民的名份,又持有上帝臨在的象徵,當然可以行使上帝的權能。這些帶頭的,也許以爲帶着約櫃到處跑,就可以掌控上帝的權能。或者,他們也可能自欺欺人,以爲既然身爲上帝的子民,他們想要什麼,上帝就會爲他們做什麼。無論如何,最後他們才明白,上帝臨在並非施行上帝全能的萬全之策,而是要邀請他們領受上帝的引導。最可笑的是,約櫃裏頭裝着上帝引導最重要的兩塊石板,十條誡命(申10:5),但是以利的兒子在攻打非利士人之前,一點也沒有想到要從上帝那裏尋求什麼指引。

在我們的工作中,是不是常常也可能落入一樣的惡習?當我們工作碰到困難與挑戰時,我們是在禱告中極力尋求上帝的指引,還是隻想要求上帝快點照着我們想要的去做?我們是認真考慮聖經光照下所示的行動方針,還是隻是把它好好的放在我們的書桌上?我們是要認真檢查自己的動機,用開放的態度評估自己的行爲,願意按照神的帶領來改變,還是把十字架當作裝飾物掛在胸前?如果工作有點令人不滿,或者生涯並未依照我們所想的而行,有沒有可能我們只是把上帝當做一個幸運符、一隻吉祥物,而不是把祂奉爲我們工作的主?

信實工作帶出的機運 (撒母耳記上5-7)

回到目錄

拿到約櫃之後,非利士人的日子也沒有比以色列人好過,約櫃成了兩邊的燙手山芋,一直到戰事休止、才得以停息。之後,撒母耳呼召以色列百姓重新委身於上主(撒上 5:1-7:3)。百姓留意他的呼召,迴轉、敬拜主耶和華,於是撒母耳的職業生涯開始快速的成長。身爲祭司,他很快升格爲「士師」(意指軍隊統領),而且領軍成功擊退非利士人(撒上7:4-13)。他很快還身兼主理法庭事務(撒上10:16)。他所有的工作,都是根據上帝呼召,要成爲「主耶和華信實可靠的先知」(撒上3:20)。

專業、可靠、信奉上帝之道的工人,實際所做的,常常會超過工作的要求。面對不停擴展的責任範圍,撒母耳的反應並非「那不是我的工作!」相反,他審視最爲關鍵的需要,認定自己有能力擔當,並着手開始解決問題。當他如此行,上帝就加給他權柄、效率,因爲他是甘心樂意的。

我們從此可以學習的功課,乃是應當甘心樂意迴應神,如同撒母耳所作的一樣。你能看出,一件嚴格來說超出你職責範圍的工作,是你發展的機會嗎?你的上司、同仁,是不是期待你能承擔一些職務描述之外的工作?這些事情常常是成長、發展、進步的契機(除非,你的上司並不感激你承擔額外的責任)。什麼會讓你跨步向前、接受這些機會?類似的,只要你有信心和勇氣承擔責任,你就可能看到周遭需要你提供幫助的地方。但是,我們要怎樣才能發展對神的信靠,獲得追隨祂引導的勇氣呢?

撒母耳統治的最後一段故事(撒上7:15-17),提到他每年巡行各個以色列城市,憑公義施行治理與審判。這一章如此作結:「他...且爲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撒母耳關於以色列國的內政、軍事的服事,建立在他一生信靠、敬拜上主耶和華的基礎上。

孩子令人失望時 (撒母耳記上8:1-3)

回到目錄

撒母耳老了之後,重蹈以利覆轍,指派他兒子繼任。和以利的兒子一樣,他們變得貪婪、腐敗(撒母耳記上8:1-3)。偉大領袖令人失望的兒子之戲碼,在撒母耳記、列王紀不斷上演。(大衛兒子押沙龍的慘劇佔了撒母耳記下13-19章一大段落,後面將會細究。參閱"大衛未能妥善處理家庭衝突導致內戰(撒下13-19)"。)這些故事提醒我們,教養孩子的工作跟其它工作一樣艱難,而且,更爲非理性、情緒化。經文中雖無確切指出,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來,以利、撒母耳、大衛似乎給了他們糟糕的孩子不少特權,但是並沒有好好教養。但是,就算是極度認真的父母,也還是會碰上令人心痛的任性孩子。除了指責、嘮叨,也許我們更需要明白,教養孩子是一份工作,與其他工作一樣,少不了禱告、技巧、羣體支持、運氣和愛。總而言之,作爲父母,不管孩子是冰雪聰明、還是令人失望、或者介於兩者之間,都要倚靠上帝恩典和憐憫,期盼超乎我們短暫一生的永恆救贖。也許,我們最大的安慰,應是牢牢記住,上帝也曾因爲祂的愛子揹負了世人罪責,因而經歷如父、如母一般的心碎,而且,最終透過愛的力量勝過這一切痛苦。

以色列人求一個王 (撒母耳記上8:4-22)

回到目錄

發現撒母耳的兒子不能勝任,以色列人要求他:「現在求你爲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這個要求讓撒母耳很不高興(撒上8:4-6)。撒母耳警誡百姓,立一個王會給他們帶來極大重擔。撒母耳將耶和華的話都傳給求他立王的百姓,說:

「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爲他趕車、跟馬,奔走在車前;又派他們作千夫長、五十夫長,爲他耕種田地,收割莊稼,打造軍器和車上的器械;必取你們的女兒爲他製造香膏,做飯烤餅;也必取你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賜給他的臣僕。你們的糧食和葡萄園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給他的太監和臣僕;又必取你們的僕人婢女,健壯的少年人和你們的驢,供他的差役。你們的羊羣他必取十分之一,你們也必作他的僕人。(撒上8:10-17)

事實上,強取豪奪的國王,最終會逼得百姓向神哭求,救他們脫離國王的暴政(撒上8:18)。

上帝也表示設立國王並非是好主意,因爲這是拒絕讓神親自做王。但是,上主決定準許百姓自己決定政治型態,於是告訴撒母耳:「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爲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 8:7)。聖經學者高定耿(John Goldingay)表示:「上帝依祂百姓的現況行事;如果百姓跟不上神的極高標準,祂就另起一個標準低一點的爐竈。百姓無法迴應雅威的心思意念,所有人都想要一個君主王朝時,祂就給他們一個屬地的統治者,提供有組織的保護。」有時,就算並非在祂永恆計劃之內,上帝也允許設立某些組織——以色列君主王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上帝和撒母耳對此極其謙和、寬容、滿有恩典,允許以色列人選擇、犯錯、從各種下場中學習功課。許多機構、職場情境中,領導者必須適應和配合部屬、同事糟糕的選擇,而且還要試着藉此提供成長、體諒的機會。撒母耳對以色列人的勸誡,也是對現今世代國家、企業、教會、學校、各種組織極爲合宜的勸誡。在這個墮落的世界,權力遭到濫用,儘管如此,我們仍需適應,看看可以做什麼來改變、扭轉。我們的任務是愛神,按照神賜摩西律法的命令對待他人,儘管神的百姓在各個時代都很難完成這樣的命令。

揀選國王的任務 (撒母耳記上9-16)

回到目錄

掃羅獲選成爲首任以色列王

上帝首先選爲國王的是掃羅(約公元前1050-1010年),一個大家看來都覺得很體面的人——他確實「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上9:2)。而且,他打了勝仗,滿足了對王的第一要求(撒上1:11-11)。剛開始的時候,他服事忠心(撒上11:13-14),但沒多久就越來越不順服神(撒上13:8-15),對百姓越來越狂妄自大(撒上14:24-30)。撒母耳和上帝對他都越來越惱怒,想要找人換掉他(撒上16:1)。不過,在我們依照二十一世紀領導觀念標準評論掃羅的所作所爲之前,應該記得,掃羅只不過照着當時古代近東國王的慣例在行事。百姓得到了他們想要得到的(而且是撒母耳已經警告過他們的),一個軍國主義、富有領袖魅力、自高自傲的暴君。

我們應該怎麼評論以色列的第一個國王?神指引撒母耳膏抹年輕的掃羅爲王,錯了嗎?或者,選擇掃羅是神賜給色列人的一個實例教學,教導他們不要受外表誘惑,不要選外在俊美、但是內心空虛的人爲王?以色列人要求一個國王,就是對神沒有信心。他們所接受的國王,終必一樣表現出對神沒有信心。掃羅作王最主要任務,是要確保以色列人免於遭受鄰近的非利士人和其它國家攻擊。但是,在碰到歌利亞時,掃羅恐懼害怕、沒有信心,與他的身分極不相稱(撒上17:11)。掃羅在統治期間對上帝多所質疑,向錯誤的地方徵詢意見,最後被敵人追趕,自殺身亡(撒上31:4)。

揀選大衛繼任掃羅

撒母耳在找人取代掃羅時,差點又一次犯下以貌取人的錯誤(撒上16:1-4)。年少的大衛並非撒母耳心中的理想人選,靠着上帝的引導,他才認出上帝揀選大衛成爲以色列王。表面看來,大衛並不符合一般人對領導者所期待的莊重、威武(撒上16:6-11)。不久之後,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也一樣小看大衛(撒上17:42)。大衛不符傳統候選人的標準,不只是因爲年少。在看重長子位分的社會裏,他是最小的。而且,他還是混種的,並非純正以色列人——他有一位高祖母路得(得4:21-22),是從摩押國移民過來的(得1:1-4)。雖然大衛許多地方讓撒母耳不甚滿意,但是上帝肯定就是他了。

當我們現在考慮選擇領袖時,請謹記神對撒母耳所說的話:「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在上帝翻轉一切的國度裏,居後的、受人輕看的,最後也可能是最佳選擇。最佳的領導者可能一直沒人看好。人們第一感覺都會追捧令人印象深刻的候選人——有人格魅力、讓人願意追隨的人。但是,根據2012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文,自信滿滿的人,其實工作表現不一定很好。[3]魅力並不是上帝看人的標準。品格纔是。要怎樣才能學會像神一樣看出一個人的品格?

顯然,撒母耳剛遇到大衛時,他正在認真作一個牧羊人,善盡看顧父親羊羣的工作。如同大衛一樣,我們忠心做好手頭工作,是爲更大責任作預備((撒母耳記上17:34-37, 另參閱 路16:10; 19:17)。撒母耳很快就發現,大衛正是百姓切望的堅強、自信、能幹的領導者,他會「統領我們,爲我們爭戰」(上8:20)。大衛終生銘記牢記,自己的職責是事奉神、討神喜悅,看顧神的百姓(撒下6:21)。上帝稱他爲「合我心意的人」(徒13:22)。

Tomas Chamorro-Premuzic, “Less-Confident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 6, 2012, accessed at http://blogs.hbr.org/2012/07/less-confident-people-are-more-su/ on May 23, 2014.

大衛高升掌權 (撒母耳記上17-30)

回到目錄

不像掃羅受膏後馬上治理國家(撒上11:1),大衛在希伯侖正式登基爲王之前,經歷了一段又漫長、又艱辛的養成時期。他第一件公開成果,是斬殺巨人歌利亞,因他威脅到以色列軍隊安全。待軍隊班師回朝,一羣婦女高歌:「掃ˊ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撒上18:7)。這些事激怒了掃羅(撒上18:8)。掃羅不但看不出大衛的才幹可以爲他、爲以色ˋ列國帶來多大好處,反而把他當做眼中釘、肉中刺。他很早就在找機會,要除去大衛(撒上18:9-13)。幾番較勁之後,大衛最終必須遠避掃羅,帶着一幫匪徒,在猶大曠野,逃亡十年之久。

大衛有幾次機會可以刺殺掃羅,但他沒有這麼做,明白王座不是他可以隨己意取得的。一切都是神所賜的。正如詩篇所示:「惟有上帝斷定;他使這人降卑,使那人升高」(詩75:7)。即使掃羅所行如此不堪,大衛也尊敬神賜給掃羅的權柄。對於今日職場上服務難以相處的老闆、或者等待領導才能被人承認之人,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就算清楚領受神在某些任務、某些職位特別的呼召,我們也不應該以爲自己有權與現有權柄作對。如果每一個以爲上帝想要他們做老闆的人,都迫切想要執掌大權,那麼,這樣每一次權力轉移的過程,都會是一場大混亂。上帝很有耐心,我們也應該像大衛一樣有耐心。

我們相信上帝會賜給我們所需的權柄,按祂的時間,去做祂要我們完成的工作嗎?在職場上,持有足夠的權柄,對完成工作是至關緊要的。爲了獲取權力,在時機尚未成熟前,停止一位主管職權、或者排擠某位同事,如此並不能與同事建立信任,更無法見證我們對上帝的信靠。有時,漫長地等待需要的權柄掌握在你手中,真的會讓人覺得很沮喪,但是,真正的權柄不是爭來的,而是授與的。大衛願意等候,直到神親自將權柄放在他的手上。

亞比該平息大衛和拿八之間的危機 (撒母耳記上25)

回到目錄

勢力越來越大之後,大衛跟一個名叫拿八的有錢地主起了衝突。當時,大衛所率反對掃羅統治的一幫叛亂分子,駐紮在拿八領地一段時間了。大衛的人馬善待拿八的牧羊人,保護他們免於受害,或者最起碼不會偷他們任何東西(撒上25:15-16)。大衛認爲,這樣拿八算是欠他一些人情,於是差派代表團去向拿八索求奉獻一些羊,要舉宴犒賞大衛的軍隊。可能大衛也自知不完全佔理,所以指示代表團面見拿八時要特別有禮貌。

但是拿八完全不當一回事。他不但拒絕給大衛任何東西舉辦宴席,他還公開羞辱大衛,說他不認識大衛,懷疑悖逆掃羅叛逃的大衛誠信可議(撒上25:10)。拿八自己的僕人說他們的主人:「性情兇暴,無人敢與他說話。」大衛馬上帶領四百人,要去宰了拿八和他家裏所有的男丁。

拿八在乎自己的面子勝過工人和全家性命,而突然之間大衛就要犯下集體屠殺的暴行。這兩個狂妄自大的人,爲了羊的問題,要犧牲幾百條無辜人命。感謝神,拿八智慧的妻子亞比該介入了這場爭端。她爲大衛和他帶來的人馬,迅速備妥一場宴席,然後騎驢去見大衛,向他道歉,立下舊約聖經中謙恭有禮的典範(撒上25:26-31)。她將大衛需要聽進去的若干真理,包裝在彬彬有禮的、漂亮的話語裏頭。而大衛當時正在狂怒之中,毫無理由地想要殺人,讓自己犯下追悔莫及的大罪。

大衛爲她的話語大受感動,放棄宰殺拿八和他一家男丁、男童的計劃。他甚至還向亞比該致謝,讓他轉離原來魯莽的行動。「你和你的見識也當稱讚;因爲你今日攔阻我親手報仇、流人的血。 我指着阻止我加害於你的耶和華-以色列永生的上帝起誓,你若不速速地來迎接我,到明日早晨,凡屬拿八的男丁必定不留一個。」(撒上25:33–34)。

這個事情表明,儘管有時我們需要冒着極大的風險,也應當大膽向領導進言。並不是一定要握有權柄,才能產生影響力。但是,影響力需要我們的勇氣。所幸,勇氣是我們任何時候都可以從神領受的。亞比該介入的方式,說明就算是要指出缺點,表示敬意也是挑戰權柄很好的作法。拿八把一些末微糾紛,拿來人身攻擊、大罵特罵,讓無關緊要的瑣事,變成威脅性命的大事。亞比該以表示敬意的言語,修飾所要譴責之處,化解了一場人命關天的危機。

神會用什麼方式呼召你,讓你對在上位之人產生影響力?我們要如何培植堅定不移、勇敢說真話的敬業真誠態度?我們需要從神領受什麼樣的勇氣,活出這樣的生命?

 

君主王朝的黃金時期: 撒母耳記下1-24;列王紀上1-11; 歷代志上 21-2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掃羅死後,大衛受膏成爲猶大南方支派的王,要等後來又傷亡眾多之後,他才真正登基成爲全以色列國王。大衛終於大功告成,於是開始大展長才。不像掃羅妒才忌賢,大衛身旁有許多爲他賣命的大能勇士(撒下23:8-39; 代上11:10-47)。大衛尊榮這些勇士(代上11:19),激勵他們建立名聲,拔擢他們升上高位(代上11:25)。上帝使用大衛樂於支持、激勵人民的方針來成就他的基業,也賜福他所屬領地的百姓。

最後,散漫的以色列支派聯邦,聯合成爲一個國家。長達八十年之久,在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的統治下,以色列歷經一段黃金時期,在古代近東列國之中,極其昌盛繁榮、聲名遠播。但是,縱使成就非凡,這兩個統治者仍有違犯上帝盟約之處。雖然沒有對他們自己的時代造成多大傷害,但是卻定下樣板,讓後續繼任之人,轉離上主、離棄聖約。

大衛王之是非功過 (撒母耳記下1-24)

回到目錄

聖經稱許大衛爲以色列諸王的典範,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記載了許多他的豐功偉業。但是,就算是大衛,「合神心意的人」(撒上13:14),有時仍會濫用權力、行事卑劣。在他不過分自以爲是的時候,他通常言行表現合宜,但是他若利慾薰心,也會遇到大麻煩。例如,大衛違逆神旨意數點百姓(撒下24:10-17),或是性侵拔示巴後,令人暗殺他的丈夫烏利亞(撒下11:2-17)。但是,縱使大衛犯有這些惡行,上帝仍然成就祂與大衛所立之約,仁慈待他。

大衛未能妥善處理家庭衝突導致內戰 (撒母耳記下13-19)

回到目錄

無論是在家中或在職場,大多數人遇到衝突時都會覺得不舒服,因此都會盡量避免面對衝突。但是,衝突很像疾病。即使我們放置不管,小小的衝突可能會消弭於無形,但是,如果不處理大的衝突,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對我們整個體系造成毀滅災害。大衛家就是這樣。大衛漠視他幾個孩子之間的衝突,最後演變成家族悲劇。長子暗嫩,強暴、然後羞辱了他的異母妹妹他瑪(撒下13:1-19)。他瑪的親哥哥押沙龍,對此極其痛恨,但是沒有對他說什麼。大衛知道發生什麼事,但是卻當做不知道(撒下13:21)。更多關於令父母失望的孩子內容,請參閱:「孩子令人失望時(撒上8:1-3)。」

過了兩年,好像沒什麼事發生,但是,像這樣重大的衝突,沒有解決,事情不會自己過去。後來押沙龍邀暗嫩同去鄉間,在向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敬酒時,吩咐僕人把他殺了(撒下13:28-29)。這樁衝突牽連到大衛一家、王宮貴族、軍隊,最後整個國家都陷入內戰。逃避衝突所造成的毀滅,比事情一開始就處理而可能帶來的難受,不知要大上幾千幾萬倍。

哈佛學者羅納德.海飛茲(Ronald Heifetz)和馬逖.林斯基(Marty Linsky)爲文論及領導人應當如何「管理衝突」,不然,衝突將會越演越烈,不但妨礙領導人的計劃,更會危及整個組織。[5]同樣的,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提到艾藍.艾佛森(Alan Iverson)的例子。艾佛森擔任鈕可鋼鐵(Nucor Steel)的執行總裁期間,公司對於是否多樣化投資回收廢棄鋼鐵,看法分裂極深。艾佛森讓歧見公開,讓每一個人說出看法,並且保護員工免於意見不同一方的報復、傷害。接踵而來的「激烈爭辯」,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不舒服。「每個人都在咆嘯。揮舞雙臂、敲打會議桌。面紅耳赤、血脈賁張。」但是,坦承衝突、公開處理,避免之後暗潮洶湧、爆炸開來。更重要的是,集合多樣的事實與意見,羣體得以形成更好的決策。「同仁浩浩蕩蕩走進艾佛森的辦公室,彼此咆嘯、尖叫,但是,結論就慢慢浮現出來...公司的策略是在『無數痛苦的爭執、論戰中,慢慢形成。』」[6]妥善管理的衝突,也可以帶來創意的源泉。

Ronald A. Heifetz and Marty Linsky, Leadership on the Line: Staying Alive Through the Dangers of Leading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2), 101-122.

Jim Collins, Good to Great (HarperBusiness, 2001), 76.

大衛悖逆上帝造成全國瘟疫 (歷代志上21:1-17)

回到目錄

大衛還遭遇了另一場挫敗——對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說,可能會覺得非常奇怪。他想要數點以色列百姓。雖然這好像理所當然,但是聖經告訴我們撒旦引誘大衛這麼做,而大衛拒絕了統帥約押的勸誡。結果,「上帝不喜悅這數點百姓的事,便降災給以色列人」(代上21:6)。

大衛認罪,坦承數點百姓得罪神。他有三個選擇,每一個都會造成國家重大傷害:(1) 三年饑荒,或是(2) 三個月敵軍追殺,或是(3)三天全地瘟疫。大衛選了第三項,死亡使者巡行全境,七萬百姓喪命。這時大衛向上帝哭求:「吩咐數點百姓的不是我嗎?我犯了罪,行了惡,但這羣羊做了甚麼呢?願耶和華-我上帝的手攻擊我和我的父家,不要攻擊你的民,降瘟疫與他們!」(代上21:17)

如同大衛,我們實在很難了解,爲何上帝要爲了大衛所犯錯誤懲罰七萬無辜百姓。這段經文並沒有回答爲什麼。但是,我們明白,領導人的過犯一定會傷害他們的百姓。如果企業領導人做錯產品開發決策,營收下跌時,組織內就會有成員丟掉工作。如果餐廳管理人員不強制執行衛生規定,用餐的人就會吃壞肚子。如果教師給差勁的功課打了高分,學生下個階段的課業就很可能會慘敗、落後。接受領導職務之人,無法規避他們所作所爲對他人所造成影響的責任。

大衛贊助音樂藝術 (歷代志上25)

回到目錄

歷代志上有一些撒母耳記下和列王紀上沒有的內容。大衛揀立一批音樂家「在耶和華的殿中從事音樂事工。」

都歸他們父親指教,在耶和華的殿唱歌、敲鈸、彈琴、鼓瑟,辦上帝殿的事務。亞薩、耶杜頓、希幔都是王所命定的。他們和他們的弟兄學習頌讚耶和華;善於歌唱的共有二百八十八人。(代上25:6-7)

對一個在公元前第十世紀興起的國家,維運一羣人數相當於兩團現代交響樂團的羣體,是一件重要大事。大衛不但不以爲這是奢侈,反而認爲這是必須的。實際上,他是以他軍事統帥的身分執行這項工作,而且還徵得其他將領的同意(代上25:1)。

今日許多軍方機構建置樂隊和合唱團,但是除了一些音樂相關組織,很少有其它類型工作場合這麼做。然而,對各種類型工作來說,音樂還有其它類型藝術,都有重要的價值。上帝的創造——人類經濟活動的起源——並非只是生產力,也有各樣的美好(例如:創世記3:6; 詩篇96:6; 以西結書31:7-9),並且神喜愛漂亮的手工(比如,賽書60:13)。在你的工作中,有什麼美好之處?如果你的工作創造更多美好事物,那麼你、你的組織、或者受你的工作影響之人,是否同蒙其利?對你的職務所行工作而言,所謂美好的意思爲何呢?

評論大衛政績 (列王紀上)

回到目錄

要怎麼評估大衛和他的政績?要特別注意,雖然所羅門比他的父親大衛擁有更多財富、土地、名聲,但是與一般衡量其他國王的標準不太一樣,列王紀、歷代志都宣稱大衛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國王。

從神對大衛一生作爲——既有極好的,也有極壞的——之迴應,我們可以得着盼望。就算知道他在政治上的矯情、邪情私慾、兇狠殘暴,我們對他敬虔的基本態度,仍然印象深刻。當我們明白自己的心思言行中也有類似的矛盾存在時,就從赦免我們一切罪過的上帝那裏得到安慰與盼望。耶和華時時與大衛同在,帶給我們盼望:就算有時我們悖逆、不忠,神卻如同緊追不捨的「天堂獵犬(Hound of Heaven)」,永遠不放棄我們。

就像掃羅一樣,大衛也是偉大忠誠與罪孽過犯的混合體。我們也許會想,那麼爲何上帝保留大衛的王位,卻放棄掃羅?可能的原因是,雖然大衛的行爲有問題,但是他的心始終對神真誠、敞開(王上11:4, 15:3)。聖經從未如此描述掃羅。也許只是因爲神認爲,成就對祂的子民旨意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大衛一直做王。上帝呼召我們進入一個任務或職務時,祂考慮的不一定是我們。也許,祂之所以選我們,是因爲我們會帶給其他人的影響。例如,上帝讓波斯的古列戰勝巴比倫,並不是要酬賞古列,給他什麼好處,其實只是要釋放以色列人罷了(代下36:22-23)。

大衛預備所羅門繼任爲王 (列王紀上1;歷代志上22)

回到目錄

因着大衛作王雙手染上許多人的血,上帝決意不讓他來建造耶和華的殿,而是另外交付大衛的兒子所羅門這項任務(代上22:7-10)。因此,大衛明白他最後的任務就是訓練所羅門成爲國王(歷代志上22:1-16),選一批有能之士來輔佐他(代上22:17-29)。大衛儲備了許多建立耶路撒冷聖殿需用的物資後,這麼說:「我兒子所羅門還年幼嬌嫩,要爲耶和華建造的殿宇必須高大輝煌,使名譽榮耀傳遍萬國;所以我要爲殿預備材料」(代上22:5)。他公開表示將權柄轉移給所羅門,讓以色列各方面領導人都知道所羅門是新任國王,而且要預備協助他順利執政。

大衛明瞭,領導是一種超越領導者一己生涯的責任。多數情況,你原來職務的工作在你離開後(不管是升職、退休、或是離職),還要有人繼續做。你要負責讓繼任的人順利接任。從大衛預備所羅門中,看出繼任的三項要素。第一點,一定要給你的繼任者所需資源,以完成你尚未完成的任務。如果你在任內作得還可以,應該知道怎麼收集你的職務所需資源。這常常需要依靠你的繼任者無法很快繼承的關係網絡。舉例來說,工作順利可能要依靠其他部門工作同仁的協助,而這些人樂意幫助你完成工作。你得讓你的繼任者知道有哪些人,你得讓這些人承諾在你離開後繼續幫忙。大衛預備了「一切能做各樣工的巧匠」,這些都是他要在卸任之後,爲所羅門的工作而發展的人際關係(代上22:15)。

第二點,你應該告知你的繼任者工作相關的知識與人際的網絡。很多時候,卸任之前,你需要帶着繼任人跟着你工作一段夠長的時間。大衛在離世之前就開始讓所羅門進入領導階層,參與國政例行事務,不過,他如果能早一點開始應該會更好(王上1:28-40)。有時候,你可能無法指定繼任人,也可能碰不到合適的繼任人。這時候,你要寫下需要交接的事項,交給還留在組織內的同事。你你離任之前,可以作好何種預備,讓繼任的人工作順利、成果斐然、榮耀上帝呢?

第三點,應該要果斷、清楚轉移權力給接替你職位的人。不管是你自己選擇繼任人,或是別人沒有徵詢你的意見就作出這個決定,你都可以選擇是否公開發布職務交接,明確轉移你之前所有的職權。你怎麼說、怎麼做,可能成爲繼任者的祝福或者咒詛。最近有個例子,就是普金(Vladmir Putin)想要在憲法規定不能第三連任俄國總統的限制下,繼續把持大權。他預先將部分總統職權轉移給內閣總理,然後運用他的影響力,讓一個事先指定好的人當上總統,再讓這個總統立刻指派普金擔任內閣總理。[7]一任內閣總理過後,受現任總統「讓位」之邀,普金再次輕鬆登上總統寶座。[8]結果,普金避開任期限制所要防備的集權,大權在握十多年,恐怕對俄國及其鄰國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與此不同,大衛還在世的時候就安排所羅門公開受膏爲王,轉移君權象徵給他,公開表明所羅門將是新任國王(王上1:32-35, 39-40)。

C.J. Chivers, “Putin is Approved as Prime Minister,” New York Times, May 9, 2008, accessed online at http://www.nytimes.com/2008/05/09/world/europe/09russia.html?_r=0 on May 25, 2014.

“Russia's Putin set to return as president in 2012,” BBC News Europe, September 24, 2011, accessed online at http://www.bbc.com/news/world-europe-15045816 on May 25, 2014.

所羅門繼任大衛爲王 (列王紀上1-11)

回到目錄

繼大衛之後爲王,所羅門肩負重責大任(列王紀上3:5-15)。他很清楚自己扛不起這個擔子(王上22:5)。他受託交付的工作,極其繁重。除了聖殿的工作,他還要照管一個龐大、複雜的國家:「這民多得不可勝數」(王上3:8)。就算有一些工作經驗,他還是很清楚,這實在太複雜了,他絕不可能弄明白每一種情況下的正確作法。他需要神的幫助,所以求告神:「 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王上3:9)。神迴應他的禱告,賜給他「極大的智慧聰明和廣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測量」(王上4:29)。

所羅門興建主耶和華的聖殿 (列王紀上5-8)

回到目錄

所羅門頭一件任務是建造主的聖殿。爲了成就這項建築的偉業,所羅門從他的王國全境找來專業人員。有三章經文(王上5-7)全是在談建造聖殿的工作,篇幅限制,我們在此只能討論其中幾小段:

所羅門用七萬扛擡的,八萬在山上鑿石頭的。此外,所羅門用三千三百督工的,監管工人。王下令,人就鑿出又大又寶貴的石頭來,用以立殿的根基。所羅門的匠人和希蘭的匠人,並迦巴勒人,都將石頭鑿好,預備木料和石頭建殿。 (王上5:15-17)

他製造兩根銅柱,每根高十八肘,圍十二肘;又用銅鑄了兩個柱頂安在柱上,各高五肘。柱頂上有裝修的網子和擰成的煉索,每頂七個。(王上7:15-17)

所羅門又造耶和華殿裏的金壇和陳設餅的金桌子;內殿前的精金燈臺:右邊五個,左邊五個,並其上的金花、燈盞、蠟剪,與精金的杯、盤、鑷子、調羹、火鼎,以及至聖所、內殿的門樞,和外殿的門樞。所羅門王做完了耶和華殿的一切工,就把他父大衛分別爲聖的金銀和器皿都帶來放在耶和華殿的府庫裏。(王上5:48-51)

從才藝超卓的專業人士,到強制徵召的苦力勞役,全國百姓都貢獻了他們的知識、技能,協助興建聖殿。如此一來,所羅門網羅了無數百姓幫助他建設、維運他的王國。不管這是不是刻意的,所羅門徵聘這麼多各行各業的百姓,確實讓大多數人民將個人持有的資源投入到國家的政治、宗教、社會、經濟事務之中。

所羅門王國中央集權 (列王紀上9-11)

回到目錄

興建聖殿所需龐大全國動員,使所羅門成爲強大王國的統治者。在他統治期間,以色列軍事、經濟臻至顛峯,王國的領地之廣,在以色列歷史上,空前絕後。他完成了國家政府、經濟組織、宗教事務中央集權。

爲集結充足、龐大勞力,所羅門王在全以色列強徵勞工,人數多達三萬人(王上5:13-14)。依據利未記25:44-46,神禁止以色列人爲奴,所羅門應該是有付錢給徵召的以色列人(王上9:22)。但是寄居的外邦人就是奴隸了(王上9:20-21)。除此之外,他還從鄰國引進了許多工人。不管他們從哪裏來的,各種領域技藝純熟的專業人員羣聚薈萃,這裏頭有許多是當時最優秀的巧匠。除了與聖殿有關的部份,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主要關注國王的工作,很少談到這些工人。但是,這些工人對於社會建設,顯然功不可沒。

所羅門知道在中央政府擴張時,需要供應逐漸成長的龐大勞力所需糧食。軍人需要配給(王上6:9-11),所羅門建殿計劃中的工人也需要工錢。越來越龐大的官僚系統也需要飯吃。因此國王將國家分成十二個區域,每一個區域指派一名官吏。這些官吏的責任是爲中央徵糧,每年一個人負責一個月份。結果,全國女性被徵召服役「做飯烤餅」( 撒上8:13)。以色列國越來越像其它國家,強徵勞役、沈重賦稅,中央集權菁英攬權統管全民。

撒母耳早就說過,國王會帶來急速擴張的軍隊(撒上8:11-12)。軍事化在所羅門統治下達到顛峯,因爲軍力是國勢穩定的重要關鍵。從基層士兵到高層將領,每一階級的軍人都需要武器,像是槍、矛、長矛、弓、弓箭、劍、匕首、短刀、石弩之類。他們也需要防具,像是盾牌、頭盔、鎧甲之類。爲了管理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需要有國家統管的軍事機構。與他的父親不同,所羅門其名有「和平之人」之意,但是,這個和平是靠着組織健全、補給完善的軍事力量,才得以確保。

在所羅門相關記載中,可以得知社會如何仰賴大量人民的工作,還要配合許多機構、系統來組織大規模生產、分配。人類組織工作的能力,是我們按照上帝形象創造的明證——這位上帝下令讓宇宙由渾沌凌亂,變得井然有序。由人建造了與神相遇的聖殿,是多麼符合聖經對這種能力的刻畫啊!人必須要有神所賜的能力,纔有辦法組織建造神的居所這般浩大規模的工作。有些人應該不太能認同所羅門的組織方法(徵兵、勞役、軍備),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上帝讓我們現在享有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也許從這段故事中我們能夠學到,神對協調人類工作、創造性地完成神對世界的計劃有着極大的興趣。

評論所羅門的黃金年代 (列王紀上)

回到目錄

撒母耳有關立王風險的預言,在所羅門時代應驗。

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爲他趕車、跟馬,奔走在車前;又派他們作千夫長、五十夫長,爲他耕種田地,收割莊稼,打造軍器和車上的器械;必取你們的女兒爲他製造香膏,做飯烤餅;也必取你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賜給他的臣僕。你們的糧食和葡萄園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給他的太監和臣僕;又必取你們的僕人婢女,健壯的少年人和你們的驢,供他的差役。你們的羊羣他必取十分之一,你們也必作他的僕人。那時你們必因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撒上8:11-18)

表面看來,所羅門的監管、建設活動,應該是極其成功。百姓都樂意奉獻,爲要建造聖殿(王上8:65-66)——一個全民得以領受上帝公義(王上8:12-21)、赦免 (王上8:33-36)、醫治 (王上8:37-40)、憐憫 (王上8:46-53)之處。

但是,等到聖殿落成,所羅門就蓋了一座與聖殿同樣規模、同樣壯麗的宮殿(王上9:1, 10)。當他習於坐擁權力、財富日久,就越來越貪圖享樂、狂妄自大、遠離上帝。他公器私用,侵佔大量公帑以爲己用。他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用象牙打造、包裹精金的大寶座(代下9:17)。他享盡榮華、奢極宴樂(列王紀上10:5)。他違背與盟邦的約定(列王紀上9:12),鎮日和「七百公主、三百嬪妃」廝混(王上11:3)。最後這一件正是他破敗的主因,因爲「他寵愛許多外邦女子」(列王紀上11:1),結果「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上帝」(王上11:4)。他爲亞舍拉、米勒公、基抹、摩洛建築邱壇(王上11:7)。神所賜盟約,要求國王對上主忠心。當他忽略了國家繁盛的關鍵要素,以色列國就從其巔峯急速衰落。上帝似乎極其關切我們所做的是否合祂心意。當我們按着上帝計劃而行,旨意成就可期,但是,當我們不如此奉行時,我們人手所做一切,都會迅速歸於虛無。

王朝衰亡、被擄出走(列王紀上11-列王紀下25;歷代志下10-3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所羅門纔不過第三任國王,國勢就已經達到巔峯了。接下來的四百多年,一個個壞王搞得國家傾頹、分裂、戰敗。

所罗门强大国家一分为二 (列王纪上11:26-12:19)

所羅門死後,缺少公正、強力管理背後的不安,開始浮上臺面。偉大的國王死後,耶羅波安(之前苦役領頭)和「以色列會眾」晉見王子、王位繼承人羅波安(約西元前931-914年),求他「使我們做的苦工、負的重軛輕鬆些」(王上12:3-16; 代下10)。如果能得到勞役、賦稅減免,他們願意效忠新任國王。[9]但是,四十年來,羅波安只知道奢華的宮廷生活,靠着以色列百姓服侍、供養。既得權益如此龐大,他不可能讓步。所以他不但沒有減輕他的父親加於人民的重擔,反而還繼續加重他們的軛。

這又更進一步驗證撒母耳的預言(撒上8:18)。叛變接着發生,王朝永遠一分爲二。以色列百姓期望因爲支持國家而得到公平待遇,因此國王不切實際、毫無道理要求,很快導致了巨大的叛亂和分裂。北方十個支派脫離獨立,膏耶羅波安(約西元前931-910年)爲他們的王。雖然他曾率隊謁見羅波安減輕賦稅,但是他的王朝不見得對百姓就更好。

北國走向流亡(列王紀上12:25 - 列王紀下17:18)

長達兩個世紀(西元前910-722年),北方的以色列國,盡在上主眼中看爲邪惡的國王統管之下。這兩百多年中,戰禍、叛國、謀殺,連綿不斷,最後在亞述入侵的慘烈敗戰下滅亡。爲了徹底除去一切前朝記憶,亞述征服者擄去戰敗國人民,分散在亞述帝國全境,把外邦人移入征戰所得領地(王下17:5-24)。如同前面“大衛悖逆上帝造成全國瘟疫(代上21:1-17)” 一節所討論的,領導者的敗壞,常常導致人民的毀滅慘劇。

Warren W. Wiersbe, The Bible Exposition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 History (Colorado Springs, CO: Victor/Cook Communication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2004), 446.

俄巴底潛伏於敗壞體系內拯救百名先知 (列王紀上18:1-4)

回到目錄

這段時期至少有兩件事值得一談。第一件,俄巴底搶救百名先知。對於許多在不守道德的組織工作、面臨是否選擇辭職的人,這一故事或許會有所幫助。

俄巴底是亞哈王宮中的家宰。(亞哈惡名昭彰,就算從現代觀點回顧歷史來看,也是極其邪惡的以色列國王。)亞哈王的皇后耶洗別,下令屠殺耶和華的先知。擔任亞哈王宮廷高官的俄巴底,預先知悉這道命令,設巧計避禍。他將一百名先知藏在兩個洞穴中,給他們食物、飲水,等風頭過去。他們得以保命,都是因爲有「甚是敬畏耶和華」的人(王上18:3)身居要職保護他們。在以斯帖記中也出現相似處境,情節更爲詳盡,請參閱《工作神學聖經註釋》之“在墮落的制度下工作(以斯帖)” 

在腐敗、邪惡的組織中工作,實在令人氣餒。離職、另外找個好一點的地方工作,要容易得多。離職確實常常是避免與邪惡爲伍的唯一出路。但是,在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地方,不管在哪裏工作,都會遇到道德兩難問題。而且,越墮落的工作處境,越需要屬神之人。如果我們留在一個地方可以讓那裏的邪惡不再加增,那麼也許神就希望我們能留下來。二戰期間,一羣反對希特勒的官員,堅持待在Abwher(軍事智庫)中,因爲這樣讓他們有機會除去希特勒。後來計劃失敗,他們大多數遭到處決,包括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談到爲何留在希特勒軍中時,他說:「一個有承擔的人關心的最重要問題,不是他自己如何從這個麻煩中英勇的脫身,而是我們下一代要如何生存」。[10]對神來說,我們可以盡到什麼責任來援助他人,似乎要比我們自己活得多麼清高,更加重要。

Dietrich Bonhoeffer,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New York: Touchstone, 1997), 7.

亞哈和耶洗別謀害拿伯財命 (列王紀上21)

回到目錄

亞哈王想要他的鄰居拿伯的葡萄園,就濫用他的權力。亞哈開出一個還算公道的價錢來買這座葡萄園,但是拿伯認爲土地是祖傳基業,回答說任何價錢都不能出賣。亞哈雖失望,也只能接受他的權力有限而已。但是,他的老婆耶洗別刺激他,要他霸道一點。她譏笑他說:「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王上21:7)國王並沒有要濫用權力的念頭,皇后倒有,她買通兩個無賴誣陷拿伯褻瀆、叛國,然後很快宣判死刑,任憑拿伯被城中長老用石頭打死。令人質疑的是,爲何這些長老動作如此迅速,沒有任何應有的審訊?他們與國王串通?受他控制,不敢起身反對他?不管如何,除掉了礙眼的拿伯,亞哈就將葡萄園佔爲己有了。

我們只要看一下每天的報紙就會發現,像亞哈這樣濫權公然侵佔他人土地的悲劇,今天也繼續在上演。跟亞哈時代一樣,凡濫權之人都有同夥,他們可以忍受不公不義、甚至殺人,但決不會爲了鄰舍讓自己冒險。只有神人以利亞,膽敢反抗亞哈(王上21:17-24)。雖然抗議也救不回拿伯,但是他確實讓亞哈的濫權有所收斂。此後直到在亞哈死前,列王紀都沒有再提到亞哈濫權的事。常常出乎我們預料之外,一小批人、甚至只有一個人堅守道德原則的抗議行動,也可以有效遏止權力的濫用。不然,在上位的爲何要大費周章遮掩罪行?你認爲,在你的職業生涯中,有多大的機會至少能發現一樁濫權之事?如果真的遇到,你預備怎麼迴應?

先知以利沙看重日常工作 (列王紀下2-6)

回到目錄

北國的國王越來越墮落、悖逆、殘暴時,上帝興起先知,激烈反抗這些壞王。先知,乃是不知從何而來,帶着上帝賜下的大能,闖入人類強權廳堂之內傳講上帝真理的人物。以利亞和以利沙是到列王紀、歷代志爲止最有名、最重要的先知。在這兩人之中,以利沙特別關注以色列平民百姓的工作。以利沙的職業生涯,就是蒙召對抗以色列悖逆國王的漫長一生(王下2:13-13:20)。他所做的,表明他認爲百姓的經濟民生,與王國朝廷爭鬥一樣重要。他極力想要保護百姓免於列王所致的種種禍害。

以利沙重建城市灌溉系統 (列王紀下2:19-22)

回到目錄

以利沙所做頭一件大事,是清理耶利哥城污染的水井。經文強調的主要重點,是爲了保護農作物的生產。水源惡劣,「土產不熟而落。」通過潔淨水源,以利沙讓百姓得以續行上帝賜給人類的使命:生養眾多、盛產糧食(創1:28-30)。

以利沙幫助窮寡婦清償債務 (列王紀下4:1-7)

回到目錄

以利沙先知學校的一個門徒死後,家人債務纏身。在以色列古時候,一貧如洗的結果,就是讓部分或全部家庭成員被賣爲奴,因爲起碼這樣還有飯吃(請參閱《工作神學聖經註釋》的奴役或合同制的苦役(出21:1-11)”。這名寡婦馬上就要賣掉兩個兒子爲奴,於是向以利沙求救(王下4:1)。以利沙爲這戶人家想了一個辦法,賺錢養家。他問寡婦還有什麼可以用的。她說:「什麼都沒有,除了一瓶油」(王下4:2)。顯然,這些已經夠以利沙開始他的計劃了。他要她去向鄰居儘量多借些空器皿來,然後用她家那一瓶油,把這些空器皿灌滿。她把每一個借來的罐子都裝滿了,瓶子裏還有多餘的油。她用賣這些油所得的,還清了這一家的債務(王下4:9)。這個故事的關鍵是,以利沙創建了一個創業社羣,讓這位女士可以開始一個小生意。這也是現代某些極有效率的扶貧方案,比如小額貸款、信用會社、農業合作社、還有大型公司和政府機關所推動的小企業補助方案等致力於完成的事業。

以利沙爲這家人所做的,顯明上帝關愛窮乏之人。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爲窮困的人增加更爲富足的機會?無論從個人或集體觀點來看,我們有沒有做什麼削減窮人和弱小經濟體生產力的事情?我們可以怎樣靠着神的幫助作出改變?

以利沙恢復軍事將領的健康 (列王紀下5:1-14)

回到目錄

以利沙治好以色列敵人敘利亞軍隊將領乃縵的大痲瘋,這個故事對工作有重大影響。賈奎斯.艾盧爾(Jacques Ellul)在一篇頗富洞見的論文中指出:「病人痊癒,特別是痲瘋,並非一件小事」[11],因爲醫治疾病回覆了工作能力。在這個故事中,恢復健康的乃縵回到了政府的高位,建議自己的國王與以色列王媾和。更有趣的是,醫治一位外邦人,也幫助重建了以利沙自己組織的道德文化。乃縵大病痊癒,要送以利沙一份大禮。但是以利沙堅決不受,因爲他所行乃是耶和華的旨意。但是,以利沙的隨從基哈西,看到從中討些好處的機會。基哈西追上乃縵,說以利沙改變主意,還是會接受一些有誠意的贈禮。受禮之後,基哈西把這些不義之禮藏了起來,還欺騙以利沙、繼續掩飾。以利沙對基哈西說,他將要沾染剛剛離開乃縵身上的大痲瘋。顯然,以利沙很清楚姑息組織內的貪腐,會迅速抵銷長期服事上帝所積累的美善。

乃縵個人的行動,是這段故事另一個重點。乃縵患有大痲瘋。他需要醫治。但是,他對醫治方案的陳見(似乎來自從前與先知打交道的經歷),讓他一開始拒絕接受去約旦河沐浴這個解決方法。從以利沙的使者(不是以利沙本人)聽到這個治療方法時,「乃縵發怒走了。」不管是解決方案或者消息來源,都讓乃縵覺得很不對勁。

在今天的世界裏,這兩種問題也經常出現。首先,資深的領導人員忽視低階員工提出的解決方案,因爲他們不想考慮那些他們認爲不夠格員工的想法。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從優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認爲,第五級領導者的首要標誌就是謙遜和樂意聽取各方意見。[12]第二點,解決方案不受採納,因爲不符領導者想象中的程序。感謝神,今日許多領導者雖像乃縵,但還是有屬下願意冒險對他們進言。組織內不止需要謙遜的上司,也需要勇敢的下屬。最有意思的是,整個事件的起頭,是由一位最低階層的人——乃縵搶來給他妻子當婢女的外邦小女孩——開始的(王下5:13)。這是極大的提醒:驕傲自大、錯誤期待會如何阻塞洞見,但是,上帝的智慧總是會開條出路來。

Jacques Ellul, The Politics of God & the Politics of Man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72), 35.

Jim Collins, Good to Great (HarperBusiness, 2001), 22-25.

以利沙尋回伐木工的斧頭 (列王紀下6:1-7)

回到目錄

在約旦河邊砍木頭時,先知以利沙一位門徒的斧頭掉入水裏。這是從伐木工那裏借來的。在青銅器時代,這一大塊鐵塊的價錢,對主人來說可是極大的經濟虧損。所以,這名借來斧頭的門徒極其憂慮。以利沙視此經濟損失爲緊急事件,於是讓鐵塊浮在水面上,可以拿回來還給它的主人。以利沙再一次伸出援手,讓某些人可以工作維持生計。

先知的恩賜,就是看出神在每天生活中的旨意,然後按着神的旨意行動。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之中,神呼召先知用顯明上帝大能與榮耀的方式,回覆神美好的創造。先知工作的神學層面——呼召百姓敬拜真神——不可避免需要他們相當務實,致力於回覆受造秩序的美好工作。新約聖經告訴我們,有些基督徒也蒙召成爲先知(林前12:28; 弗4:11)。以利沙不只是歷史上展現上帝關心百姓工作的典範,也是現代基督徒的榜樣。

南國走向流亡 (列王紀上11:41 - 列王紀下25:26; 歷代志下10 - 36)

回到目錄

步上北國後塵,南國的統治者也很快墮入偶像崇拜、邪惡淫行。羅波安統治時期,百姓「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築壇,立柱像和木偶。國中也有孌童。猶大人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趕出的外邦人,行一切可憎惡的事」(王上14:23-24)。羅波安之後的國王,在神眼中看爲忠心和邪惡的事上,搖來擺去。有一段時間,猶大接連幾位好王就要力挽狂瀾,但是,到最後國家仍然落入與北國一樣的處境。巴比倫征服了猶大國,俘虜、驅逐國王和菁英份子(王下24, 25)。數百年前,百姓不顧神的警告,定意要求立王,最終導致經濟崩潰、勞力瓦解、饑荒、生靈塗炭、人口被流放。先知預言,猶大會有七十年流放,一直到波斯古列王准許部分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與城牆爲止(代下36:22-23)。

聖殿之財務權責 (列王紀下12:1-12)

回到目錄

有個原本是國勢衰退的例子,卻意外成爲好的財政措施之典範。和大多數王國的領導者一樣,祭司也都腐敗了。本該用來維修聖殿的奉獻,被這些祭司私下侵吞、瓜分。約阿施——一位「做耶和華眼中看爲正的事」的國王(王下12:2)——下令,要求祭司設計了一套有效的會計流程。於是,他們將一個上蓋有個小洞的上鎖櫃子,放在聖殿裏投放奉獻。滿的時候,大祭司和王的書記就一起將櫃子打開,清點銀錢,交給木匠、工人、瓦匠、石匠修葺聖殿。這樣就確保這些錢用在正確的地方了。

現在這樣的方法仍在延用,例如銀行清點存入自動提款機現金的時候。完善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就算是值得信賴的相關人員,也需要接受查驗,還必須負有相關權責。當有權力的人(特別是掌理財政的人)想要回避查驗時,這個組織就會面臨危險。因爲列王紀記載這段故事,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上帝看重銀行出納、會計、審計、監管、武裝運鈔車駕駛、電腦安全工作人員、以及所有確保財務健全的相關人員之工作。這件事也敦促所有領導者以身作則,邀集他人一同驗證其工作、表明權責。

傲慢自大、王國末日 (歷代志下26)

回到目錄

國王們怎麼會如此輕易地一個接着一個的敗壞呢?烏西雅的故事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他十六歲登基,一開始「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正的事」(歷代志下26:4)。他的年輕是個好處,讓他知道自己需要神的引導。「通曉上帝默示,撒迦利亞在世的時候,烏西雅定意尋求上帝;他尋求耶和華,上帝就使他亨通」(代下26:5)。

有意思的是,耶和華賜烏西雅亨通的事,多半是平常工作。「又在曠野與高原和平原,建築望樓,挖了許多井,因他的牲畜甚多;又在山地和佳美之地,有農夫和修理葡萄園的人,因爲他喜悅農事」(代下26:10)。「又在耶路撒冷使巧匠做機器,安在城樓和角樓」 (代下26:15a)。

經文說:「他得了非常的幫助,甚是強盛」(代下26:15b)。他的強盛反成了後來敗亡的原因,因爲他轉而服事自己、不服事耶和華。「他既強盛,就心高氣傲,以致行事邪僻,干犯耶和華-他的上帝」(代下26:16)。他想要篡奪祭司的宗教權柄,導致一場宮廷政變,從此不理朝政,餘生在別的宮裏度過。

烏西雅的故事,讓現在位居領導的人嚴肅以待。導致成功的特質(特別是信靠上帝),很容易讓成功所帶來的能力、特權腐化。不知道有多少企業、軍隊、政府領導人,相信自己所向無敵,結果失去謙卑、紀律和維繫成功所需的工作態度。有多少人,在成功的不同階段,所握權力只是增加一點點時,就多多關注自己、較少想到上帝了?烏西雅當時還有屬下幫助,告訴他錯了,可惜他沒有聽進去(代下26:18)。爲了維繫成就,你應該做什麼、與何人交友,以助你免於落入驕傲、免於遠離上帝?

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治理與領導關乎生命一切層面。國家與組織管理完善時,人民可能豐衣足食。領導者無法管好他們的組織和羣體時,禍患無窮。以色列、猶大國王的成或敗,就看他們是遵行或悖逆神的盟約和律法。除了大衛、所羅門等少數例外,大部分的王轉去敬拜假神,導致他們遵循背德的原則,犧牲人民爲自己牟利。他們的不信,最終導致以色列、猶大兩個國家滅亡。

但是,這並非全是國王的錯。百姓要求先知撒母耳爲他們膏立一個王時,暴君災禍就臨頭了。他們不相信上帝會保護他們,寧願把自己交給一個獨裁君王管轄。約瑟夫.梅斯特(Joseph de Maistre)發現,「有什麼國民就有什麼政府」。[13]權力帶來腐化是永遠存在的風險,然而,國家與政府仍需要管理。以色列古時選擇強大的政府,付出腐敗、暴政的代價,直到現在這仍是到處可見的試探。有些人不願爲建立合格的政府付出任何犧牲(繳交稅金、遵行法律、參加民兵),只好面對無政府混亂、經濟停滯蕭條的代價。令人悲哀的是,現在很多國家還是繼續選擇如此。良好的治理需要精心設計的權力制衡,這種制衡超過了人類能力。如果說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有何值得學習的功課,那就是:只有把自己交託給上帝的恩慈與引導,遵守祂的盟約與誡命,人民才能找到良善、長存政府所需的美德。

這個教訓不僅可以運用在國家,也可以用在企業、學校、非政府組織、家庭、以及各式各樣的工作場合。良好的治理與領導,對人民的經濟、人際、個人、心靈的繁盛富足,至關緊要。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綜觀各種工作身分,探究領導與治理的多重面貌。其中特別強調的是:父權子繼的風險、把上帝當作幸運符的風險、信實工人帶出的機運、父母教養的喜樂與痛苦、選擇領導人的屬神標準、領導所需的謙卑與協調、創新與創造的重要性,以及繼任規劃與領導發展的必要。

這幾卷書也很關注怎麼衝突的解決——除了討論壓抑衝突對職場的傷害,也討論了開放態度和彼此尊重不同意見帶來創意的可能。這些故事顯示了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協調的必要性,還有敢於冒着風險、勇敢而尊重地對掌權者說出真話之部屬的重要性。這幾卷書中,充斥着許多有缺陷的掌權人物,也有少數像亞比該這樣沒有爭議的優秀領導人物,運用優異的衝突解決技巧,解救了她的家族成員性命和大衛的尊嚴。還有乃縵妻子的無名婢女,忠心服事那個將她俘虜來的人(乃縵),爲交戰兩國帶來了和平。

這幾卷書中公認最重要的優秀領導人,是上帝的先知以利沙。在所有先知中,他最注重日常生活、工作、經濟事務相關領導課題。他重建城市水利設施、爲創業經濟羣體提供資本、藉由醫療任務爲國家帶來和平(在前面提過的小婢女鼓動之下)、爲他的組織開創重視道德的文化、增強寡婦、工人、軍人、農夫的維生能力。將上帝的話語傳達給百姓,會帶來完善治理、經濟發展、農作豐收。

可惜的是,在眾多君王之中,領導無方的遠遠多過領導有方的。如前所述,除了不太會處理衝突,這些王強徵勞役、拆散家庭、犧牲平民成就文武官員、對人民課以重稅以維繫自己奢華生活、暗殺阻擋他們前路的、任意沒收人民財產、顛覆宗教禮儀系統、最後,害得整個國家被擄、流亡。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這一堆悲慘下場的主因,並非這些王有多失敗、多軟弱,而是因爲他們的成功和力量。他們扭曲上帝所賜成功和力量,變得狂妄和殘暴,最後離棄上帝、悖逆祂的盟約與誡命。惡劣領袖的核心過犯,就是用敬拜別神代替耶和華。我們現在檢視糟糕的領導能力時,不論是他人或自己,應該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正在拜什麼假神?」

黑暗中光芒特別耀眼;列王的失敗突顯優異領袖的故事。在大衛的治理之下,音樂、藝術蓬勃發展。所羅門王時代興建聖殿,是建築、工程、工藝、經濟發展的奇蹟。約阿施王時代的祭司創制的財務會計系統,現在仍在延用。俄巴底立下優良典範,信實的人可以在腐敗體系、邪惡處境下,成就工作。

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俄巴底比大衛、所羅門和所有的國王,更是我們效法的榜樣。掌權者最關心的就是:「我要怎麼奪得權力、保有權力?」俄巴底關心的則是:「在我所處環境中,我要怎麼合神心意服事人?」這兩個問題都跟領導有關。一個問題關乎權力所需的資源,另一個關乎行善所需的能力。讓我們禱告,請神呼召祂的百姓得着權柄,並賦予我們每個人能力,可以成就我們的呼召。但是在我們如此禱告之前後,讓我們誠心地對神說,“願你的旨意成就。”

Joseph-Marie, comte de Maistre, Lettres et Opuscules, letter 76 (27 August 1811), as quoted by Edward Latham in Famous Sayings and Their Authors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 Co., 1906), page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