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如何在我們的生命中發展成長?

文章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我們都認識一些生命中散發著鮮明個性的人。他們一生的營商方式似乎都能貫徹始終。但是,他們究竟如何成為這種個性的人呢?

在崇尚個人主義的文化中,我們很容易假定這主要是由於此人堅定地奉獻基督,虔誠嚴守紀律,並以養成耶穌的品格為己任。

這些要素固然重要,而且聖靈的改造確實深入我們每一個人,但是這種改造卻很少超出更廣闊的範圍。MacIntyre和Hauerwas(近代兩位倡導美德倫理學者)都強調社群在塑造和體現品德高尚生活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實際上,他們認為傳頌社群的故事(敘事)是塑造群體品格的一股主要力量。故事誘發大家的想像力,讓大家真情流露參與其中。故事亦有助品格和社群發展。

例如,主導著美國文化的故事,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個人憑著個人力量,拒絕屈從,擺脫社會的壓迫。從法蘭·仙納杜拉(Frank Sinatra)演唱《我行我素》(My Way)到電影《加勒比海盜》(僅舉一例,因為大部份荷李活電影都是這故事的變體),再到貝貝·露絲(Babe Ruth)的流行,主體故事就是個人內心的真我,戰勝不勝負荷的社會期望。不管怎樣,追讀報紙對這類故事的報導及事件發展可以十分有趣。

顯然,聖經為基督徒提供了主要敘述。這也是耶穌個人戰勝社會壓迫的故事,但是耶穌一再否認自編自導自演,反而說指示來自外在,即是來自神(例如,約翰福音12:49-50)。我們要變得像耶穌(約翰一書3:2)。聖經故事提醒我們,要成為神創造的子民,而且要以神的觀點和價值活在世上。這故事可以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以意味深長的寓意誘使我們回應。

對於Hauerwas,Stassen和Gushee而言,耶穌的故事對基督徒至關緊要,我們要模仿的正是耶穌的品格和美德。

但是福音的敘述並沒有向我們突出重點。不知不覺間,我們接收的福音會受到文化和信仰社群過濾。重述這故事的方式 - 強調什麼美德,突出什麼挫敗,如何互相勉勵對方養成故事訴說的習慣和做法 - 這一切對我們如何養成美德都有重大影響。

實際上,我們必須提高警覺,留意一個趨勢,就是所有信仰團體都就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來重塑耶穌。所有人都面對同一誘惑,就是把耶穌塑造成自己的形像。西方教會今天正處於一個富裕豐足的社會,人們對一切成就的自我陶醉是史無前例的。我們面臨的危險是不知不覺間忽略了耶穌的生命和教義對社會、經濟、政治和環境的重大啟示。很不幸,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信仰社群的敘述中,我們剩下的就是一個只限於解決少量個人道德問題的耶穌。

這不是福音的耶穌,因為耶穌要以身作則,教導一套貫徹始終的生活道德,而非只能應付性行為及個人誠信問題,削足適履的道德 - 無論這些問題多麼重要。耶穌的道德觀念所包含的更廣更多。

因此,虔誠的品格並不只是個人轉變的結果,而是社群背景下培育發展而成。而社群必須找到方法來揭露信奉耶穌無可避免的盲點。正如本傑明·法利(Benjamin Farley)寫道:

新約聖經與希伯來聖經,一致強調了信眾社群是不可或缺的背景,這裡指教會,會眾 (ekklesia)。正是在這種充滿信、望、愛薰陶的環境中,基督徒生活作為一個過程得以展開。基督教道德行動的核心,靠的從來不是個人與外來和敵對文化的角力。[1]

 

 

 

         

Benjamin Farley, In Praise of Virtu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