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什麼是美德

文章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如果培養品格和美德如此重要,就必須努力處理幾個關鍵問題。問題是:

  • 何謂美德?
  • 究竟誰來判定什麼是美德?
  • 究竟怎樣培養美德?

其中以第一個問題最容易回答。《牛津詞典》將「美德」解釋為「在道德上被認為是良好或可取的質素」。每種文化都有某些特質備受重視,在其文化背景中被視為美德。[1]

但是,第二個問題究竟誰來判定什麼是良好的品德就有點複雜。多年來,許多哲學家、神學家和思想家試圖列舉美德,並下定義。例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強調古希臘美德是正義、剛毅、審慎和節制。早期的基督教領袖安布羅斯(Ambrose 339-397)表示,這些古希臘美德在聖經中已有隱喻,但又另外添加了三種明確的聖經(或「神學」)美德──信、望、愛(哥林多前書13:13)。早在六世紀,教皇格雷戈里大帝就將這七種美德與相應的惡習對比,這些惡習現稱為「七種原罪」。[2]

直到最近,新教神學家才開始認真探索美德。格倫·斯塔森(Glen Stassen)和戴維·古西(David Gushee)提出:「美德是令大家能夠為社群作出(積極)貢獻的性格特徵。」

這對於耶穌信徒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又應該讓什麼人或事物來判定何謂美德?顯然聖經就是答案。建議大家注意經文中耶穌的生命和教誨,以判斷何謂基督教美德。神的品格在耶穌身上表露無遺。因此,如果我們想知道要培養什麼美德,最好就從觀察耶穌的言行開始。我們認同斯塔森和古西(Stassen & Gushee)的意見,他們指出:

聖經並非千篇一律,基督是聖經的主軸。在處理任何道德問題時,反思問題之餘不可以忽略耶穌基督的意義。

登山寶訓包含了耶穌大部分的道德教義,如欲進一步瞭解耶穌信徒追求什麼美德,這不失為一個好開始。更加要注意的是,耶穌在八福中把重點放在主要美德上--一些他特別重視的特質和行為。虛心、憐恤、飢渴慕義、溫柔/謙卑、使人和睦、哀慟(馬太福音5:1-12)──似乎應該是我們的首要目標。

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反覆指出我們的行為緊繫於我們的品格,緊繫於我們的核心態度和動機。甚至在福音書中不斷強調這種聯繫。例如,「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馬可福音7:21-22)。

早期的教會很快意識到模仿耶穌十分重要。就以保羅的著作為例,我們發現保羅非常重視品格培養。例如,他勸誡加拉太人不要縱情「肉體的情慾」,而要讓聖靈結「果子」,例如: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溫柔和節制(加拉太書5:16 -25)。保羅對腓立比人說:「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2:3-5)。 

那麼基督就是我們的榜樣和楷模。衪的品格就是神要我們培養的品格。這些參考資料反映了培養出耶穌的品格是新約的重中之重。

 

 

 

 

The history of the word "virtue" demonstrates this cultural leaning. Our English word comes from the Latin virtus, which itself comes from the word vir meaning "man, male". The Romans during the early, formative years of their nation needed to survive in a world of invading conquerors. The result is that their word virtus can be translated either "virtue" or "courage". So virtue to those early Romans was manliness and the willingness to defend their families and homes.

Lust, gluttony, greed, sloth, wrath, envy and pr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