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恩依法承擔的是什麼義務?
韋恩知道(新西蘭的)《消費者保證法》給予買車的客戶六項保證。關鍵是車輛必須具備合適的質素。車輛必須:
· 切合車輛類型的通常用途
· 有愜意的面漆和外觀
· 沒有輕微損毀
· 安全
· 耐用──換言之,車輛在售後可正常使用一段合理時間
· 必須考慮車輛的年齡和價格,以判斷車輛質素是否可以接受
那麼怎樣才是購買後的「合理」時間呢?這明顯沒有清晰的答案,所以韋恩的法律義務也未能準確釐清。但是,對於車齡7年,中等里數,如韋恩所售出的Camry,三個月或5000公里(km)可視為「合理」時間,韋恩有必要承擔法律義務修理汽車。客戶可能會認為六或十二個月都算「合理」。然而,長達十二個月的時間不太可能獲得法院支持成為判例。
韋恩問客戶在過去十二個月駕駛了多少公里。答案是22,000公里,這暗示韋恩沒有法律義務修復故障。售後時間及行車里數,兩者都遠遠超出了這種車齡及里數的汽車的「合理」保修範圍。
法律及/或道德命令?
即使韋恩(Wayne)確信自己沒有任何法律義務付款修理,但他並不認為事件就此結束。他知道法律和道德不盡相同。為了保障大眾,法律通常界定了社會的道德底線。韋恩想起一位朋友最近告訴他的一件事,某公司的董事會正在商討一項業務計劃,初步討論提案是否合法,並且很快清楚該計劃為法律所容許。但一位董事隨後問:「計劃合法,但是對嗎?」
韋恩的朋友說:「董事的問題,隨即令大家沉默了很久,因為大家都知道答案是『不』,甚至未有時間討論因由。」
韋恩知道,法律條文顯然不夠。但是,要超越法律底線思考始終不容易。公司應依循哪些更高的標準呢?曾經有一段時間,基督教的道德原則提供了更高的標準,即使未為西方社會普遍認可,也被廣泛接受。在美國,大型連鎖百貨公司美國彭尼(JC Penney Company)以「黃金法則商店」聞名,公司當時認為應該以聖經誡命做客戶服務決策是合適的。毫無疑問,堅信單一宗教或哲學的社會,曾經沿用(或仍然沿用)類似的行事方式。
隨著西方社會的世俗化,以宗教為道德基礎漸漸不為企業所接受,卻沒有其他公認的道德指引取代聖經倫理從前的地位。這整體意味著,除了守法之外,就沒有任何道德指引。對於許多商學院來說,這就是討論倫理時遇到的難題。為了維護其世俗地位,免生偏袒或免受宗教干預,企業常常忽略了道德和價值觀,枉費心機於法律事物。上層公司董事之間的討論證明了這種態度的不足,他們都知道出了問題,卻無從討論。
法律以外的命令
儘管困難重重,基督教徒的道德理論,仍在於尋求神黑白分明的誡命。例如,有時不難找到關於工作和就業問題的聖經經文。有時卻又很難找到適當的聖經經文,理解並加以運用。我們如何知道哪些規矩和原則適用於哪些情況?應用聖經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
那麼,韋恩可以從哪裡開始為他的困境尋找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