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什麼情況?
背景對倫理是重要的。有時因為文化不同,行動會因人而異,有時也會因人的環境而異。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的第一封信(第8章)中找到了聖經中最為人所熟識的其中一例,保羅檢視了源於食用供奉偶像的祭品的道德決定,指出關鍵問題是行為怎樣影響「意志薄弱的信徒」。在這種情況下,保羅會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候將對他人的愛和關懷凌駕自己的自由之上。問題不僅僅是「這對嗎?」而是「這會導致什麼結果?」此一時可以盡情去做,彼一時也可因避免冒犯別人招惹麻煩而選擇不做。保羅就因時制宜,以後果判斷行動的對錯或智慧。
這有別於道德相對論。要知道,翻譯基督教價值觀須要考慮語景,因為在此處境好的可能在另一處境不好,這與成熟的相對論非常不同,也是我們的文化特徵,沒有絕對的真理或道德標準。例如,不可撒謊的誡命是絕對標準,應用時卻要因時制宜:「您已經付款了嗎?」與「這件襯衫我穿起來好看嗎?」的應用原則過程與有所不同。
我們活於一個文化越趨多元的社會,可以預料要面對許多情況,逼著我們因時制宜。假如您是雇主,有幾名員工的種族背景要求他們一年幾次,一次幾天出席親友的喪禮,文化所需,您將如何分配喪親假期?
或者假設您是帳篷製造商,決定要在世界上成本低廉的貧窮地區製造帳篷,您如何決定員工的合理工資?
背景問題超越跨文化問題,在判斷待人接物是否因人而異時,也是一個要顧及的因素。例如,醫生可以根據病人收入進行分級收費,汽車經銷商議價時可以考慮買家的經濟狀況,就像Flow Automotive的做法,他們明白窮人買車不擅議價,最終往往會買貴了。
背景考慮如何影響韋恩的決策?
當韋恩開始思考這些特殊情況如何影響行事方式時,發現自己正在試圖理解,並預期一些事情。
先前已經提及過客戶財務狀況的問題。如果韋恩拒絕支付維修費用,或僅支付部分費用,將對客戶及其家人有什麼財務影響?會造成壓力嗎?韋恩認為這值得考慮。實際上,對韋恩來說,這部分已是牽涉更廣的愛與公義的問題。
如果韋恩知道客戶為人慷慨,疏財仗義──以事奉他人為己任,致力改變世界,又該如何?果真如此,韋恩可能會覺更應該投桃報李。
同時,韋恩也會顧及自己的負擔能力,最終如果無利可圖,自己和家人所蒙受的影響。
還有另一個角度,韋恩是否應該顧慮到立下的先例?如果採取溫和路線,其他客戶會否陸續來求助?想到可能會發生的事韋恩苦笑。但是對韋恩個人而言,這不是大問題,其他經過篩選的因素對他更為重要。只要他對自己選擇的適當性感到滿意,他就不會介意是否獲得「柔和」的美譽。
這使韋恩開始思考自己的性格如何受到改造以作出道德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