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財經是什麼
金融財經是人類因應時間分配或交換資源的活動。本文大多涉及外部交易,即借貸和投資,而非實體內部的資源配置。「金融財經」(Finance)一詞,本文用作各方之間財務交易的簡稱。家庭和機構內的財務管理功能也涉及因應時間的資源分配,如此類推,許多相同的原則都適用。儘管如此,內部財務管理──例如,預算或項目規劃──確實有其自身的特殊情況,本文恕不涵蓋。
因此,當有人想在某個時段借用某些資源,而通過與坐擁閒置資源的人作出安排時,金融財經就出現了。借方願意付出一個代價(例如利息),以取用目前的資源,而貸方願意暫時棄用目前的資源,以換取未來的利潤或回報。假設一切順利,貸方讓借方在有需要時(現在)得用資源而受惠,而借方則因未來資源增長而使貸方得益。如果一切順利,借用資源能歸還貸方,雙方就可因借方善用資源而獲益。
說得更正式一點,金融財經是人類因應時間作出資源分配和交換的活動。為簡單起見,我們用「放貸」一詞來指以一切提供資源的形式,包括債務、股票、衍生工具等。因此,貸方可以是有銀行存款的家庭,但也可以是股票投資者、私募基金投資者、或為退休基金供款員工。同樣,借方可以是向銀行借錢的家庭,但也可以是出售股票的企業、借錢買屋的家庭、或在公開市場發行債券的政府實體。一般所指,就是以市場為基礎進行的互利互惠,自願性質的交易。[3]
我們不會建立關於非市場類型資源分配的神學──例如:政府或非自願的資源分配──理應稱為「補貼」。也由於我們說的「財經」是指同一時間的資源交換,一種預期日後可以帶來逆向資源交換的交易,我們排除了勞工市場、商品市場及服務市場等,這些市場都應該稱為「貿易」。
最早的例子可能是將狩獵工具借給一個族人一段時間,知道族人稍後會將工具與部分獵物一併歸還。一個稍為後期的例子也許是向鄰居借用種子,知道在生長季節結束時,歸還的種子要比原本的數量多一些。到後來人類發展了貨幣,處理更複雜的借貸交易變得更容易。一個滿載而歸的漁民可以賣掉漁獲,之後剩下一些利錢。農民可以借錢,買種子,種穀物,賣些農作物,連本帶利歸還漁民。漁民令農民受惠,反之亦然。就這樣,大家可以超越個人技能範圍令彼此得益。金融財經的歷史就是人類創造和社會合作的歷史,地上的天賜資源因此更加豐碩。
幾個世紀以來,幾種機構的發展,為資源的借貸大開方便之門。銀行、投資銀行、共同基金、小額信貸組織、信用社和許多其他組織已經出現,撮合借款人和放款人,促成資源交換及重新交換,以滿足借貸雙方的需要。例如,共同基金容許大眾投放適量資金在一系列股票及債券,個人投資者實在難以應付其高昂成本及複雜操作。常用於金融的合約或工具包括債務和股票,以及許多旨在滿足特定借款人或儲蓄戶需求的混合產品及衍生工具。
We take the view that voluntary transactions are normative because God allows individual humans certain limited property ownership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ver resources. Nonetheless, compulsory transactions—such as those commanded by scripture or duly enacted legislation—are also legitimate. We agree with Wright who argues that although individual property rights are clear and legitimate they are subordinate to human need. Christopher J.H. Wright,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312-314. Similarly, Lott argues from a Catholic perspective that property is a divine gift and that a system of individual property rights is allowable for human freedom, but those rights must respect the equally important principle that God intended the earth’s resource for all humans and peoples. Micah Lott, "All Things Come From Thee: Persons, Property, and the Gifts of Creation," Cardus (October 3,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