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後書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哥林多後書導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如果說哥林多前書提供給我們關於新約教會日常生活的無與倫比的洞見,那麼哥林多後書則帶我們瞥見那奠定和建造了教會之使徒的心靈。我們看到保羅在工作中教導並示範了透明度,快樂,良好的關係,真誠,名聲,服務,謙卑,領導力,績效表現和擔負責任,和解,與非信徒的合作,鼓勵,慷慨,及時履行義務,以及正確使用財富。

這些職場話題的提出是因爲保羅在他做使徒的工作中遇到了日常的掙扎和機遇。在哥林多後書的寫作期間,保羅也面臨着許多“外有爭戰,內有懼怕”( 林後7:5)的情況。這些顯然都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記,結果就產生了這封有別於新約其他書信的信——它非常個人化地展示出了從痛苦和激動,到活力勃發和充滿信心的全方位的情感。這種逆境使保羅成爲了一個更有效的領袖和工人。所有想要學習如何更有效地工作的人,以及願意相信神賜予的能力可以做到的人,都會在保羅身上和哥林多後書的教導中找到一個實用模型。

保羅與哥林多教會的互動(哥林多後書)

在哥林多前書的介紹中,我們注意到,保羅第一次在那裏逗留期間(49/50年的冬季到51年的夏季)建立了哥林多教會。後來他給哥林多教會寫了封信,但是已經不存在了(他在林前5:9中提到),之後又寫了一封,就是我們的哥林多前書。他還三次拜訪了這個教會( 林後12:14 ; 13:1 )。我們從 羅馬書16:1 中得知,保羅在哥林多的某次逗留期間給羅馬人寫了封書信。

然而,保羅與哥林多教會的關係曾經很緊張。有一次,他給他們寫了封“嚴厲的信”——顯然是相當苛刻的(參閱 林後2:4 )。他把它交給了提多,送到哥林多教會,希望它可以改變哥林多教會反對者們的心。在等待回信的時候,與哥林多教會未解決的衝突一直使保羅感到不安( 林後1:12-13 )。提多終於在55年的秋天回來,帶來了哥林多的好消息。事實上,保羅的嚴厲書信非常有幫助。哥林多的信徒們一直是保羅非常傷心的緣由,現在他們對於與保羅的關係破裂真正地感到悲傷,而這種悲傷引起了悔改( 林後7:8-16)。

爲了回覆這個消息,保羅寫了哥林多後書,或更準確地說是它的前七章,向神和哥林多教會的人表達了他對於他們關係恢復的喜悅和感激之情。在這些章節中,他示範了神呼召所有基督徒都應體現出的那種透明、快樂、注重關係、誠實、名聲、服侍、對神的依靠、道德行爲、品格和鼓勵。緊接着,在第8章和第9章中,他轉向了慷慨和及時履行義務的話題,呼籲哥林多教會的人奉獻救濟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就像他們之前承諾的那樣。在這部分中,保羅強調了神是如何慷慨地滿足我們的需要,不僅讓我們一無所缺,而且使我們有多餘的可以與人分享。在10到13章中,他描述了敬虔的帶領者的印記,顯然是爲了迴應他收到的、關於所謂“超級使徒”的令人不安的消息——他們正將哥林多教會引向歧途。雖然在這裏我們並不關心教會領導職分的話題,但保羅在這部分中的言語可以直接適用於所有工作場所。

See Charles H. Talbert, Reading Corinthians: A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Commentary on 1 and 2 Corinthians (New York: Crossroad, 1987), xviii–xxi.

爲與教會的關係而感謝神(哥林多後書1:1-1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哥林多後書的開始,保羅爲與哥林多教會的人的深厚關係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們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至於無論哪一方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好像發生在所有人身上一樣。他寫道:“我們受患難呢,是爲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 林後1:6)。“因爲知道你們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林後1:7)。保羅對這種關係的描述聽起來像婚姻關係一樣。鑑於這封信中所透露出的保羅和教會之間的緊張關係,這種親密可能令人驚訝。彼此有巨大的分歧、失望甚至憤怒的人怎麼會說:“我們爲你們所存的盼望是確定的”( 林後1:7 )?

答案在於,良好的關係不是來自於觀點一致,而是在追求共同目標上相互尊重。這點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很重要。我們一般不會選擇我們的同事,正如哥林多教會沒有選擇保羅成爲他們的使徒,保羅也沒有選擇哪些人是神讓他帶領歸主的一樣。我們在工作中的關係不是基於相互吸引力,而是基於一種通過共同努力來完成我們共同任務的需求。無論我們的工作是植堂、製造汽車零件、處理保險和政府表單,或在大學任教還是任何其他的職業,都是如此。事情越困難,良好的關係就變得越重要。

我們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哥林多後書餘下的部分就是在探索建立良好工作關係的各種方法——透明,誠實,負責,慷慨等。接下來,這些內容我們都會討論到。但保羅明確表示,我們無法單靠技巧和方法來建立良好的關係。我們首先需要上帝的幫助。因此,互相代禱是良好關係的基石。“你們以祈禱幫助我們,”保羅呼籲他們,然後他說:“好叫許多人爲我們謝恩,就是爲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 林後1:11)。

對於我們的同事,我們建立關係投入了多少?答案是,這可以通過我們爲他們禱告的程度來衡量。我們真的關心他們到爲他們禱告的程度嗎?我們爲他們的具體需要和顧慮禱告嗎?我們是否不怕麻煩地瞭解他們的生活,以便我們 能夠 以具體的方式爲他們禱告?我們是否足夠敞開自己的生活,好讓別人爲我們禱告?我們是否曾問過我們工作場所的人可以爲他們禱告嗎?或者讓他們爲我們禱告?他們可能不會有我們的信仰,但人們幾乎總是感激那些爲他們禱告的提議,或讚賞爲我們禱告(或祈願)的真誠請求。

透明(哥林多後書1:12-2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隨着保羅進入哥林多後書的主體,他提到了教會抱怨他沒有公開和誠實地對待他們。儘管保羅曾承諾會再次訪問哥林多教會,但是他兩次取消了探訪。保羅真的一口兩舌,對人不誠實嗎?還是他在幕後操縱,要達成自己的目的?保羅在 哥林多後書1:12-14 中提到了這些問題。他在哥林多教會的行爲在任何時候都是透明的,他爲此感到自豪。他的行爲並不是陰謀詭計,所謂的“人的聰明”( 林後1:12 )。他取消了他的訪問,不是爲了獲得利益或着挽回顏面,而是因爲他不想再次羞辱或責備哥林多教會的人。因此,他推遲迴訪哥林多教會,是希望當他來的時候,他可以帶來歡樂,而不是控告和責備( 林後1:23-24 )。

雖然保羅的誠實受到質疑,但他知道,由於他以前與他們開誠佈公,他們會繼續相信他。“我們憑着神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爲人,”他提醒他們( 林後1:12 )。因爲他們已經看見他的行爲,他們知道他說到做到,沒有猶豫( 林後1:17-20 )。這使他確信,一旦他們知曉所有的因素,他們“到底還是要認識”( 林後1:1-13 )。他贏得信任的證據是,即使他們不知道所有的事情,但保羅還是告訴他們,“你們已經有幾分認識我們”( 林後1:13 )。

在我們今天的工作中,我們是否足夠透明,讓人有理由相信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公司和組織每天都面臨着要隱瞞真相的誘惑。我們是否隱藏了我們的動機,以騙取客戶或對手的信任?我們是否祕密地作出決定,以避免承擔責任或隱藏其他人會反對的因素?我們是否假裝當面支持同事,但是在背後卻嘲笑他們?保羅的例子告訴我們,這些行爲都是錯誤的。此外,無論我們從他們那裏獲得怎樣的短期利益,在長期而言都是損失多於獲得的,因爲我們的同事們已經不再相信我們。如果我們的同事不相信我們,那麼神呢?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我們總要透露我們所擁有的所有信息。我們不能破壞某些個人和組織對我們的信任。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對所有信息知情。有時,誠實的答案可以是,“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我對別人有保密的責任。”但是我們不應該以機密爲藉口來搪塞別人,來得到超過別人的優勢,或者樹立虛假的自我形象。如果有人質疑我們動機,那麼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坦率和可靠待人的記錄,將成爲錯誤質疑的最佳應對。

透明對於保羅在處理與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上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他在整封信中不斷地回到這個問題上來。“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 林後4:2 )。“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 林後6:11 )。

爲他人的快樂而工作(哥林多後書1:2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討論的另一個建立關係的方法是喜樂。“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爲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林後1:24)。儘管他是神所授權的使徒,但保羅卻通過帶領別人來帶給別人歡樂——不是對他們擺架子,而是和他們一起工作。這就解釋了爲什麼他是一個有效的領導者,以及爲什麼與他有聯繫的人都變成了堅強可靠的同工。保羅的話也迴應了耶穌對他門徒所說的話,當他們爭論他們中間誰最偉大時,耶穌說:

“外邦人有君王爲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爲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裏頭爲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爲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22:25–26)

保羅認爲,基督徒工作的本質,就是與其他人一起工作,幫助他們獲得更大的快樂。

如果我們試着通過我們款待他人的方式來爲其帶來歡樂,那麼我們的工作場所會變成什麼樣呢?[2] 這並不是說總是要讓所有的人都開心,而是把同事當作有價值和有尊嚴的人,就像保羅所做的。當我們注意到他人在工作中的需要,包括被尊重的需要和被委託有意義的工作的需要時,我們要效法保羅的榜樣。

Dennis W. Bakke, Joy at Work: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Fun on the Job (Seattle: PVG, 2005), and Raymond Bakke, William Hendricks, and Brad Smith, Joy at Work Bible Study Companion (Lake Mary, FL: Charisma House, 2005) explore this question in detail.

關係的優先(哥林多後書2:12-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工作中健康互動的另一個方法是簡單地花時間和精力來發展關係,投入其中。離開以弗所後,保羅去了小亞細亞西北角的一個港口城市,特洛亞,在那裏他等待着提多從探訪哥林多教會中回來(更多細節,見上面的導論)當保羅在那裏時,他以一貫的活力去參加傳教工作,神祝福着他的努力。但是,儘管在一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城市開展着充滿希望的事工,[1] 保羅還是中斷了他在特洛亞的工作,因爲就像他所說的那樣,“那時因爲沒有遇見兄弟提多,我心裏不安”( 林後2:13 )。由於他爲自己和哥林多教會信徒的緊張關係感到痛苦,他根本無法專心工作和投入激情。所以他離開往馬其頓去了,希望在那裏可以找到提多。

關於這段經文有兩件事情是引人注目的。首先,保羅十分看重他與其他信徒的關係。當這些關係需要修復時,他不能保持超然和釋懷的狀態。我們不能肯定地說,他熟悉耶穌的這段教導——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太5:23-24 ),但是他很清楚地理解這一原則。保羅很渴望將關係修復,而且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禱告來實現這個目的。第二,即使與人和解會造成很大的工作延遲,保羅也將其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上。他並不想這樣勸說自己:他有一個很好的事工機會,也許以後都不會再有,所以他不能被哥林多信徒和他們當下的需要所煩擾。修復他與他們的破裂關係是優先要處理的事。

這給我們的教導是顯而易見的。關係很重要。顯然,我們不能總是隨時放棄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來處理緊張的關係。但無論我們做怎樣的工作,關係 都是 我們的要事。任務很重要。關係很重要。所以,按照 馬太福音5:23-24 的精神 ,當我們認識到——甚至懷疑:在我們的工作中,關係已經變得緊張或着破裂的時候,我們要好好地問自己,當下更緊迫的是什麼,完成任務還是恢復關係。答案可能因情況而異。如果任務足夠大,或者關係的破碎很嚴重,那麼我們不僅要問哪一個更緊迫,而且最好從我們尊敬的弟兄姐妹那裏尋求意見。

See Jerome Murphy-O’Connor, Paul: A Critical Life (Oxford: Clarendon, 1996), 300.

真誠(哥林多後書2:1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正如在 哥林多後書1:12中一樣 ,保羅再次談到他遲遲不來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哥林多人似乎覺得被冒犯,因爲他最初沒有接受哥林多教會的財政支持。他的迴應是,資助自己是一個有關誠意的問題。人們相信保羅對自己所傳講的話語深信不疑,還是認爲他做這個只是爲了賺錢,就像那些在羅馬的任何城市都能找到的“爲利混亂神的道”( 林後2:17 )的人?看起來他並不想被人認爲是一位爲自己的演講收取高額費用的哲學家和修辭學家[4] 相反,他和他的同工都是“誠實的人。”他們顯然沒有到處佈道只爲了獲得富足,而是將自己看爲由神差派的並對神負責的人。

這提醒我們,動機不僅僅是一件私事,特別是在金錢方面更是如此。我們處理錢的方式就像激光指示器一樣,照耀着我們作爲基督徒的誠實。人們想看看我們會按照我們的崇高的原則來處理錢財,還是在有錢可賺時扔掉我們的原則。我們是否會在報銷賬單上把關不嚴?我們是否會祕密地隱藏我們的收入?我們是否會採取避稅手段?我們是否以犧牲別人爲代價來推動加薪,提高佣金和獎金?我們是否會在別人困難的時候利用別人來獲利?我們是否會歪曲合約來獲得不成比例的財務利益?問題不僅在於我們是否能證明自己的行爲正當,而且在於我們周圍的人是否能夠認識到我們的行爲與基督教信仰是一致的。如果不是,我們就羞辱了自己和基督的名。

See Murray J. Harris,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253–54.

名副其實的名聲(哥林多後書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這一節一開始,就提出了兩個反問句,而這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句子。[1]“我們豈是又舉薦自己麼?豈像別人,用人的薦信給你們,或用你們的薦信給人嗎? (林後13:11)。保羅——他們的老朋友——諷刺地問他們,自己是否需要推薦或表彰的信,就像那些向教會展示自己的人所擁有的。這樣的信在古代世界是很常見的,而且一般來說,有必要對其持保留態度。例如,羅馬政治家西塞羅寫了許多這種信,大量使用一成不變的體裁,充斥着格式化的讚美言語。於是收件人懶得閱讀這種信件,而寫信之人會覺得有必要再寫一封信,讓接收者知道是否應該認真對待第一封信。[2] 換句話說,推薦信的價值通常比用來書寫它們的莎草紙都不如。

保羅完全不需要它們。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對他很熟悉。他所要求的唯一推薦信已經寫在他們心中( 林後3:3 )。他們作爲一個教會的存在,以及保羅講道所帶給他們的個人轉變,就是保羅的使徒職分所需要或想要的嘉獎。他們可以看到保羅勞動的果效,毫無疑問他是上帝所派的使徒。此外,保羅堅持認爲,他並不是憑着自己的能力來承擔什麼事。他寫道:“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林後3:5)問題不在於保羅是否擁有證書和推薦信,而在於他的工作是否對神的國度做出了貢獻。

今天我們如何建立我們的名聲呢?在美國,許多年輕人選擇課外活動,不是根據他們是否可以更好地爲社區做出貢獻或者是否真正獲得快樂爲標準,而是看它寫在大學或研究生院的申請上會是什麼樣。我們的工作生活也一樣——每一個工作任務,專業組織,晚宴和社交活動都被精心算計,好讓我們能與有聲望的人和機構聯繫起來。但保羅卻根據他是否能最好地服侍他所愛的人來選擇活動。仿效保羅,我們應該努力工作到這樣的地步: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工作很好地被完成,擁有持續的影響,人們的生活被影響,變得更好。

Murray J. Harris,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258.

See Cicero, Epistulae ad Familiares (The Letters to His Friends), 13.6a. For a thorough discussion see Peter Marshall, Enmity in Corinth: Social Conventions in Paul’s Relations with the Corinthians, Wissenschaftliche Untersuchungen zum Neuen Testament 2.23 (Tübingen: Mohr Siebeck, 1987), 91–129, esp. 93–95.

領導和服務(哥林多後書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哥林多後書第四章將一些與保羅工作密切相關的主題彙集在了一起——透明,謙卑,軟弱,領導和服務。因爲我們看到的是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的保羅,所以在保羅講述故事時,這些主題是纏繞在一起的。但是我們會盡量一次討論一個主題,以儘可能清楚的方式來探討每一個主題。

透明和謙卑(哥林多後書第4章)

在第4章中,保羅回到了有關透明的主題,正如我們在哥林多後書1:12-23 的討論中所注意到的那樣 。這次他強調用以保持透明的謙卑的重要性。如果我們要讓每個人看到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實際情況,最好做好謙卑的準備。

當然,如果我們沒有什麼可隱瞞的話,那麼在人前保持透明會容易很多。保羅本人說:“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 林後4:2 )。但透明要求我們即使在從事不值得讚揚的事時,也保持敞開。事實上,我們都很容易犯動機和行爲上的錯誤。“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保羅提醒我們( 林後4:7 ),他指的是在他那個時代由普通粘土製成的、典型的、容易破碎的家庭容器。任何訪問過古代近東地區文化遺蹟的人都知道這些分散在各處的陶瓷碎片。保羅在後來強調了這個觀點,他說上帝給了他一個“肉中的刺”,來限制他的驕傲( 林後12:7 )。

知道自己的弱點同時又保持透明,就需要謙卑,特別是願意提供真誠道歉的意願。公眾人士的許多道歉聽起來更像是露骨的辯護,而不是真正的道歉。這可能是因爲,如果我們依靠自己作爲信心的源頭,那麼道歉就可能冒我們的能力無法承擔的風險。然而,保羅的信心並不在於他自己的正直或能力,而在於他對神大能的依靠。“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 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 4:7)。如果我們也承認我們所成就的好事不是靠着我們自己,而在於我們的主,那麼也許我們就有勇氣承認我們的錯誤,並向神求告讓我們重新回到軌道上。至少,我們可以不再覺得,我們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欺騙別人來維護自己的形象。

作爲力量來源的軟弱(哥林多後書第4章)

然而,我們的軟弱不只是對我們透明的一種挑戰。它實際上是我們真正能力的源泉。持久的痛苦在某些情況下不是遭遇不幸的意外情況,而是獲得真正成就的實際方法。正如耶穌復活的力量是 他被釘十字架而來[7] 所以使徒在逆境中的堅韌,也同樣見證了在他們裏面工作的力量。

我們的文化與哥林多不相上下;我們也表現力量和無敵,因爲我們覺得爲了爬上成功的梯子,有必要如此表現。我們試圖說服人們以爲我們比真實的自己更強大、更聰明、更有能力。因此,保羅關於軟弱的信息對我們來說可能很有挑戰性。這難道還不夠明顯嗎?你手頭所做的工作所呈現的力量和活力不是出於你自己,而是神的力量在你軟弱上顯現。當你受到讚美的時候,你會將它添到你才華的光環上嗎?還是你把它算爲神的工作——也許是透過其他人工作——使你得以超越你的本來潛力?我們通常希望別人認爲我們有超能力。但是,我們最欽佩的人難道不是幫助别人 發揮他們的天賦的人嗎?

如果我們在困難的情況下不掩飾,而是坦然面對,事情就會顯明出來:我們有自己以外的能力來源,就是使耶穌從死裏復活的能力。

通過帶領來服侍他人(哥林多後書4)

如果我們的生活目的是爲了讓自己變得偉大,那麼謙遜和軟弱將是無法忍受的。但基督徒的目的不是偉大,而是服侍。“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爲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林後 4:5)。這節經文還是人們所熟知的“僕人式領導”這一概念的經典聖經陳述之一。巴勒斯坦以外基督教運動最重要的領袖保羅,還稱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 林後4:5 )。

此外,保羅在這裏似乎暗示了耶穌自己的教訓(見上文林後1:24 )。作爲帶領者,耶穌和他的追隨者都在服侍他人。這個基督徒的基本觀念,應當是我們在任何領導職位上應有的態度。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要行使合法的權力或者我們要膽怯地領導。相反,這意味着我們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來促進他人的幸福,而不僅僅是爲自己牟利。事實上,保羅所說的“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比看起來更嚴格。神要求帶領者把尋求別人的幸福放到自己的之前,就像僕人被迫這麼做一樣。正如耶穌指出的那樣,一個僕人在田野裏工作了一整天,然後回到家服侍完自己主人用餐後,纔可以吃喝喝( 路加福音17:7-10 )。

服務型領導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痛苦。這個世界太破碎了,以至於我們不能想象所謂沒有痛苦的服侍機會。保羅遭受痛苦、困惑和迫害幾近於死( 林後4:8-12 )。作爲基督徒,我們不應該接受領導職位,除非我們打算在照顧別人之前犧牲照顧自己的特權。

Murray J. Harris,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349.

績效與責任(哥林多後書5:1-1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哥林多後書5章中,保羅接連面對可能導致他死亡的情況。他提醒哥林多人,在大審判時,每個人都將“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5:10 )。對於保羅來說,這些話不同尋常(雖然不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不尋常,見 羅2:6-10 )。我們常常將保留與恩典的教義放在一處——它指出我們的救恩是完全不配的,不是我們自己努力的結果( 弗2:8-9 )。然而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允許保羅實際說的話來塑造我們對保羅的印象,而不是被一些誇張的描述所誤導。當我們在整體上分析保羅的教導時,我們發現這與耶穌、雅各甚至舊約的教訓是一致的。對於他們所有人來說,沒有表現出良好行爲的信心根本就不是信心。事實上,信心和順服是如此地密切相關,以至於當保羅指向後者而不是前者時,他實際上在考慮倆者。我們肉身所做的事情,無法不反映出神的恩典在我們身上的作爲。主所喜悅的可以說是信心,也可以如這裏描述的那樣,是由神的恩典促成的義行。

無論如何,保羅的信息很清楚:我們如何過我們的生活對神很重要。在工作的語境下,我們的績效表現很重要。此外,我們必須向主耶穌說明我們所做的一切和我們未完成的一切。在工作的語境下,這是問責制。績效和問責對基督徒的生活至關重要,因此我們不能將它們視爲對上帝不重要的世俗關切。神關心我們是否懈怠、是否忽視我們的職責、曠工,或者是否只是走走形式,而沒有真正將注意力放在工作上。

這並不是說神總是認同工作崗位對我們的要求。神對良好表現的看法可能與我們的經理或主管不同。特別地,如果需要從事不道德的活動或傷害他人才能滿足我們僱主的業績期望,那麼神對我們的表現評估將會與僱主的不同。如果你的老闆期望你誤導客戶或詆譭同事,爲了神的緣故,你寧願得到老闆的差評,也要得到神的良好評價。

上帝對我們的行爲具有很高的要求。終有一天,我們要爲我們對待同事、老闆、員工和客戶的方式而交賬,更別提我們的家人和朋友了。這並不是否定恩典的教義,而是向我們表明神打算如何用他的恩典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使整個世界和好(哥林多後書5:16-2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如果這聽起來好像保羅正在呼籲我們咬緊牙關,努力變好,那麼我們還沒有抓住哥林多後書的要點。保羅打算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使我們被這種新的認識所推動,而不是依靠自己更多的行爲努力。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着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 (林後5:17–19)

保羅希望我們能徹底地改變,成爲“新創造”的成員。提到“創造”,立即使我們回想起創世記1-2,那是有關神創造世界的故事。在一開始神就計劃男人和女人在一起工作(創1:27; 2:18),與神合作 (創2:19),“耕種土地” (創2:15),爲地上活物“取名”和作爲神在地上的管家行使“統治權” (創1:26) 。換句話說,上帝創造的意圖,以工作作爲存在的核心顯示。當人類悖逆上帝並破壞創造時,工作就被詛咒了( 創3:17-18 ),人類也不再與神同工了。因此,當保羅說:“一切都變成新的了,” 工作是這一切 中的核心元素之一。

消除差异

韋恩·阿爾德森(Wayne Alderson)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匹茲堡附近的皮特龍鋼鐵公司的副總裁。該公司擁有非常敵對的勞資關係,而且正面臨着可能破壞公司的罷工。管理層對勞資談判的態度是對抗性的。但是,阿爾德森部分站在罷工人羣一方,開始採取和工會和解的方式。“他們不是我們的敵人,”他說。“他們是爲我們工作的人。”他很強硬,但也公平,表現出對工會成員的尊重。他發明了一種他稱之爲“人的價值”的方法,不僅解決了罷工,而且改變了公司的工作環境。他說:“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愛、尊嚴和尊重的待遇。”賓夕法尼亞州每年都會選擇一名男子爲勞模;在四十年後的今天,阿爾德森仍是在管理層唯一獲得這一榮譽的人物。

阿爾德森聲稱 哥林多後書5:18 是他的人生格言:他繼續爲全國各地的公司擔任勞工/管理顧問,以尊重人的價值爲指導方針。[1]

 

上帝通過差派他的兒子進入舊的創造,轉變或“與它從新和好”,從而帶來了新的創造。‘“這就是神在基督裏叫世界與自己和好。”這新的創造不只是世界的一方面,而是整個世界。那些跟隨基督的人,神已經透過基督使他們與神和好,被任命爲繼續擔任基督和解工作的人( 林後5:18 )。我們是把和解帶入世界各個領域的代理人。當我們每天出去工作時,我們也帶着和解的職分。這包括人與神之間的和解(傳福音和門徒訓練),人與人之間的和解(解決衝突)以及人與工作之間的和解(提供符合真實需求的商品和服務,提高生活質量和關心神的創造)。

和解工作有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我們必須要準確地瞭解人、上帝和創造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瞭解世界的疾病,那麼我們就不能帶來真正的和解,就像一個人在不知道兩國情況時就代表一個國家擔任大使一樣。第二,我們必須愛別人,努力使人受益,而不是論斷他們。“不憑着外貌〔原文作‘肉體’,本節同〕認人了,”保羅告訴我們(林後5:16)。也就是說,我們不會把人當做可以剝削、消滅或奉承的物體,而是視其爲基督“替他們死而復活”(林後 5:15)的人。如果我們譴責那些在工作場合的人們,或者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退出,我們就是憑着肉體來看待人和工作了。如果我們愛我們的同事,努力改善我們的工作環境,產品和服務,那麼我們就成爲了基督和解的代理人。最後,作爲上帝創造的種子,當然要求我們保持與基督的持續關係。如果我們這樣做,那麼我們將能用基督的能力來使世界上的人、組織、地方和事物和好,使它們也能成爲上帝新創造的成員。

“Wayne T. Alderson: Valuing People Helps Business,” Ethix 66 (Jul.-Aug.2009), accessed at http://ethix.org/2009/10/01/valuing-people-helps-business.

再論透明性(哥林多前書6:1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正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在林後1:12-23中 ),透明是這封信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它又在此處出現——保羅寫道:“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 林後6:11 )。我們可以說,他的生活在他們面前就像一本展開的書。雖然他對以前所說的話沒有增加什麼新的東西,但我們越來越明顯的看出,透明對他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題。當人們懷疑他的事工時,他可以呼籲哥林多人注意他從前與他們交往的情景,因爲他確信自己一直誠實待人。我們能說同樣的話嗎?

與非信徒同工(哥林多後書6:14-1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哥林多後書6:14-18中,保羅提出了與非基督徒不相配合(字面意思是“不能同負一軛”)的問題。這一段經文既可以應用在婚姻上(不屬於本文要討論的範圍),也可以應用在工作關係上。至此,保羅生動地描繪了和一起生活的親人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性。保羅在 哥林多前書5:9-10中說,我們應該與非基督徒合作,並在 哥林多前書10:25-33 中討論了具體的做法。(更多的討論,見林前 10章:上帝的榮耀是至終的目標)。

這裏,保羅借用申命記22:10關於“不可並用牛、驢耕地”的經文,提醒我們與非信徒同工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申命記的禁令,也許是因爲驢沒有足夠的氣力來承擔牛的重擔,而牛的速度卻難以跟上驢的步伐。在哥林多後書裏,保羅似乎涉及到更深刻的屬靈現實,提醒神的百姓在與不法之人、黑暗之人、拜偶像之人甚至撒旦自己同負一軛時,需要謹慎(林後 6:14-15)。

儘管神清楚地呼召我們要愛、服侍非信徒,與他們同工,但保羅說不可和他們“同負一軛”。那麼,不可同負一軛是什麼意思呢?答案就在於比較我們應當如何聽從耶穌的教導:“當負我的軛”。(馬太福音 11:29)。他的軛的一部分在我們身上,另一部分在耶穌的肩上。耶穌就像隊伍中的領頭牛一樣,決定了隊伍的方向、速度和路徑,而我們順服他的帶領。通過他的軛,我們感受到他的拉力、他的指導、他的方向。通過他的軛,他訓練我們在他的隊伍中有效地工作。他的軛引導我們,讓我們敏於神的帶領,並將我們與耶穌連在一起。正如我們在哥林多後書5:16-21 中所探討的那樣,與耶穌同負一軛使我們成爲他的夥伴,一起恢復上帝在生命各個領域的創造 。沒有其他的軛能讓我們脫離耶穌的軛,也沒有其他的軛能與耶穌的軛相比!耶穌告訴我們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9b),但是我們和他一起做的工作不亞於改變整個宇宙。

當保羅告訴我們不要在工作關係中與不信之人同負一軛時,他是在警告我們不要被工作環境所困住,從而阻止我們做耶穌要我們做的工作,或阻止我們以耶穌的方式工作。這個教訓含有很強的道德因素。“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保羅這樣問我們(哥林多後書6:14 )。如果工作環境導致我們傷害客戶、欺騙夥伴、誤導僱員、虐待同事、污染環境等,那我們就是被困在了別的軛中,沒有做好神國度的管家。另外,與耶穌同負一軛,讓我們爲着神所應許的“將來的國度”而工作,爲要更新整個世界,讓它與神重新和好。

那麼,與非基督徒不平等地同負一軛,就是處於這樣一種情境或關係中:你要受到與耶穌的價值和目的不符的人的決定和行爲的約束。我們可能會——也應當會——盡力避免與那些強迫我們違背信仰行事的人一起工作。即使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上司和同事行事的許多動機、價值觀和工作方法也可能與我們的基督徒信仰並不相符。你工作的環境和同事們的信仰也可能對你的信仰和基督徒生活經歷產生負面的影響。無論如何,我們大多數人都要在不信之人中間工作;我們前面也已經提到,保羅認爲這是基督徒生活的正常狀態。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應用他這“不要同負一軛”的禁令呢?

讓我們從尋找工作開始討論。“僱傭”是一種協議,你同意用自己的工作換取預定的報酬。當工作可能對你或者他人造成損害之時,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公平地結束合同,那麼你就應當算是可以自由地解除自己負軛的擔子。那麼,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必要結束與人同負一軛的擔子,或者結束某個僱傭協議呢?我們接下來將要考察兩個極爲不同的場景。

首先,想象你受僱於一家大體上符合道德的組織,但是周圍的同事與你的信仰不同,對你自己的信仰生活造成有害的影響。不同的基督徒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有所不同。有人可以在試探和不信之人環繞的情況下保持信仰,但有人卻做不到。在許多工作環境中充斥着金錢、權力、性交易以及成名等誘惑,保羅的禁令提示我們,最好從這樣受僱的“軛”中抽身出來,免得玷污了身體和靈性,或者破壞了我們與主的關係。另一方面,有的人可以在這樣的誘惑中工作,爲福音的真理、愛和盼望作見證。通常,他們需要一些不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受到誘惑的人來幫助他們維持信仰。

以斯帖就是這種處境下一個有趣的例子。神呼召她成爲亞哈隨魯王的妻妾,所以她將來可以成爲猶太人的保護者(以斯帖記 4:12-16)。她在“工作”中面臨的試探是保護自己作爲王后的地位和特權(以斯帖記 4:11-12)。如果不是她的叔叔末底改每天來關心引導她,並最終要求她爲了拯救自己的百姓而冒生命的危險(以斯帖記 4:8),她可能就此屈服於奢華生活的誘惑(以斯帖記 2:11)。(更多討論,見“在墮落的制度下工作(以斯帖)”。)

以斯帖對君王有着巨大的影響力,但是若不能討王的喜悅,也特別容易受到傷害。這可被視爲“不能同負一軛”的清楚例子。但是最後的事態證明,她與神同負之軛比她與王同負之軛要強大許多,因爲她願意冒着生命危險成就神的旨意。這個故事暗示我們,當面對違背信仰之事時,我們越願意承受說“不”的後果,就越發能夠在保持與耶穌同負一軛的同時,與不信之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由此得出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是,我們要避免過分依賴某個工作,以至於無法辭職。如果你的花銷或債務與自己的收入水平相當甚至高出,那麼任何工作都可能很快成爲某種你不能共負的軛。採用更爲節儉的生活標準,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儲蓄較多的資金,可以讓你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更加容易保持與基督同負一軛的狀態。

第二個例子是與不信的商業夥伴“同負一軛”。這種關係在權力上可能是一種更爲均衡的夥伴關係,但在倫理上也爲雙方帶來同樣的風險。如果一個合作伙伴簽署合同、花錢、購買或出售財產——甚至違反法律——另一合夥人將受到該行爲或決定的約束。這種類型的夥伴關係更像牛與驢同負一軛——兩位夥伴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前行。更有甚者,我們從經驗知道,即使兩位信徒合夥也存在某些風險,因爲基督徒仍舊還是罪人。於是,所有的商業夥伴關係都需要智慧和辨別力,同時還需要具備在必要之時結束這種關係的能力和意願——即使這樣做可能付出重大的代價。保羅在哥林多後書6章裏給出的禁令,至少可以讓我們在與人合夥之前禱告並加以分辨,並在合作協議上增加某些限制性條款。

當然,世上還有許多不同的工作關係,包括買賣、投資、承包和分包以及聯合貿易等。保羅“不可同負一軛”的警告可以幫助我們辨別建立這樣的關係之方式和時機,或許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結束這類關係的方式和時機。在所有這樣的關係中,若我們越發依靠它們而非基督,危險也會相應的增加。

最後,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將保羅的話變成一個“我們VS他們”的態度,從而與非信徒對立。我們也不能審判或譴責非信徒,認爲他們在本質上是不道德的,因爲保羅自己都拒絕這樣做。“因爲審判教外的人與我何干?教內的人豈不是你們審判的麼?至於外人有神審判他們”(林前 5:12–13)。實際的情況是,我們自己每天都需要基督的恩典,讓我們不因自己的犯罪而讓他人跌倒。我們被呼召,不是要審判人,而是要察驗我們的工作關係是否滿足組基督的目的和方式。

 

An incident reported confidentially to a member of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Steering Committee. Recorded August 24, 2011 at the Theology of Work Project 2011 summer conference in Los Angeles.

讚美的鼓勵(哥林多後書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勸誡哥林多人後,保羅緊接着讚美了他們。“我因你們多多誇口,滿得安慰”(林後7:4)。有些人可能會驚奇地發現,保羅會如此無節操地讚美哥林多教會。我們中許多人的成長環境都教導我們說,驕傲是一種罪(這當然是真的),甚至對別人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是值得懷疑的。此外,我們可能想知道保羅對哥林多人的自豪是否放錯了地方。這是一個充滿難題的會眾,而且他在信中對他們也有一些厲害的譴責。他並沒有帶着玫瑰色眼鏡來看待哥林多人。但對他們的關心,保羅一點也不覺得害羞。應當讚美之時,他不願意讓害羞阻止他給予讚美,而且儘管他與他們還處在緊張的關係之中,他卻似乎對哥林多信徒的進步感到非常自豪。他認爲自己的自豪是理所應當的,而不是廉價的諂媚手段( 林後7:11-13 )。他在 哥林多後書7:14中重複說“因我對提多誇獎你們的話成了真的.正如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都是真的”時,他的讚美一定是真摯的。

這提醒我們,給我們的同事、員工和其他一起工作的人提供具體、準確和及時的讚美是很重要的。誇張的或一般化的讚美是空洞的,而且看起來不真誠或居心叵測。而無情的批評會摧毀而不是建立關係。但對做得好的工作表達真正的欣賞和感謝總是適當的。它們是相互尊重的證據,是真實關係的基礎,激勵每個人繼續做好工作。我們都期待聽到主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太25:21 ),我們也認爲在有必要時給予類似的讚美是有益的。

慷慨不是可選項(哥林多後書8:1-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正如我們在引言中所指出的那樣,哥林多後書第8章和第9章是保羅書信獨特的一部分,討論了爲猶大地區的教會募捐的主題。這件事是使徒的熱情所在,他在他的教會裏大力推廣(林前16:1-3)。保羅在這一節開始就指出了堪爲典範的馬其頓教會的慷慨奉獻,暗示他期望哥林多教會也如此行。正如哥林多信徒們展示了豐富的信心,具有宣揚真理、[1] 熱情和愛心的能力一樣,所以他們也應該在慈惠的“禮物”(希臘語翻譯成 恩賜)上顯出滿足。“禮物”一詞在這裏有雙重意思。它具有“屬靈恩賜”的意思,指的是神賜給他們慷慨的美德的禮物,而且它還有“捐款”的意義,指的是他們爲募捐奉獻的金錢。這使得這個觀點加倍的清楚:慷慨不是基督徒的選擇,而是聖靈在我們生活中工作的一部分。

在工作場所,慷慨的精神是讓事情在各個層面順利進行的潤滑劑。覺得僱主慷慨的員工,在有必要的時候,更願意爲自己的組織作出犧牲。對同事慷慨的工作人員將爲自己創造隨手可得的幫助來源,爲每個人創造一個更加快樂和滿足的體驗。

慷慨並不總是金錢的問題。舉幾個例子說明:僱主可以通過花時間指導員工、提供美麗的工作場所、提供培訓和發展的機會、真誠地傾聽有問題或抱怨的人、或者訪問醫院的僱員家屬來展現慷慨。同事們可以通過幫助別人更好地做好他們的工作、確保沒有人在社交上被忽略、爲那些遭受虐待的人挺身而出、提供真正的友誼、分享讚美、爲冒犯而道歉、或者簡單地記住自己所忽略的工人的名字來提供慷慨。史蒂夫·哈里森(Steve Harrison)講述了華盛頓大學的兩名外科手術醫生的軼事:他們彼此競爭,看看誰可以瞭解更多的護士、保管員、運輸工人和餐飲工作人員的姓名,隨時都能叫出來。[2]

Literally, “in speech.” See Murray J. Harris,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574.

Steve Harrison, The Manager’s Book of Decencies (New York: McGraw-Hill, 2007), 67.

及時履行義務(哥林多後書8:10-1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提醒哥林多的信徒,他們去年就曾經表示,有意爲猶太地區教會募捐。然而,他們似乎全然忘記了這事。也許是因爲他們對保羅的事工懷疑,以及他之前到訪期間出現的緊張局勢造成了影響。無論如何,他們的努力在消退。當保羅寫信的時候,他們還沒有收集完全部的個人奉獻,而他以前就指示他們這樣做了(林前16:1-3)。

保羅的建議很直接。“如今就當辦成這事。既有願作的心,也當照你們所有的去辦成”(林後 8:11)。保羅的建議也適用於現在,特別是對我們的工作。我們所開始的,我們也應該完成。顯然,在許多情況下,情況發生變化或其他優先事項被提前,這樣我們就必須調整我們的承諾。這就是爲什麼保羅補充道,“當照你們所有的。”但是,通常情況下,就如哥林多教會那樣,這只是故意拖延的問題。保羅提醒我們貫徹承諾的必要性,因爲其他人正指望着我們。

這個建議可能看起來很簡單,簡單到沒必要用神的話來說明。然而,基督徒不僅低估了生產效率的重要性,也低估了見證的重要性。如果我們不履行工作中的簡單承諾,那麼我們的話語或行動如何能夠說服人們相信,我們的主將履行他有關永生的應許呢?及時地提供一份報告、一個項目或一次加薪,遠比在午餐時間爭論基督的神性時提供論據要好。

分享財富(哥林多後書8:13-1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保羅提醒哥林多人注意募捐背後的根本原則。“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8:14)。這不是說,猶太地區的教會應該以損害外邦教會爲代價來實現救濟,而是說在他們之間應該有個適當的平衡。那裏的信徒有急需,而哥林多教會正在經歷一個繁榮的時期。也會有情況顛倒的時候出現,到那時援助會反過來,“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林後8:14)。

保羅引用了兩個意象來解釋他的意思。第一個是平衡,它雖然抽象,但是在古代世界,和現在一樣,它指向的是我們這樣的觀念:在自然世界和社會中,平衡會導致穩定和健康。[1] 接受捐贈的人會受益,因爲捐贈減輕了不尋常的匱乏。給予者也會受益,因爲捐贈避免人們對那不可持續的豐富習以爲常。第二個意象是具體的和歷史的。保羅提醒哥林多人,在古代,神賜給以色列人嗎哪來供養他們(出 16:11-18 )。雖然有些人採集得多,有些人採集得少,但當日常配給時,沒有人得到太少或太多。

富人應該將他們的財富分給窮人,直到每個人的資源處在“平衡”之中——這樣的原則對現代自力更生的觀念來說是個挑戰。顯然,當保羅將基督徒稱做“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 林後4:5 )時,他是說我們工資和財富百分之百直接屬於神,而且神可能希望我們把它們分配給他人,直到我們個人所用與其他人保持平衡爲止。

但是,我們必須要小心,不要簡單地將它應用於現代世界的結構之中。要在基督徒中間對這一原則進行充分討論已經變得困難,因爲它被捲入了關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政治辯論之中。這些辯論中的問題是,國家是否有權利——或義務——通過從富人手中拿錢給窮人來強制實現財富的平衡。這不同於保羅所說的情況。在保羅的情況中,一些教會要求其成員自願地爲另一個教會奉獻,使窮困的會眾受益。事實上,保羅在這方面根本沒有說什麼國家的事。至於他自己,保羅說他沒有打算強迫任何人。“我說這話,不是吩咐你們” (林後8:8),他告訴我們,奉獻也“不要作難,不要勉強”(林後 9:7)。

保羅的目的不是要創造一個特定的社會制度,而是要問那些有錢的人,他們是否真的準備好爲了窮人而將錢爲主所用。“所以你們務要在眾教會面前,顯明你們愛心的憑據,並我所誇獎你們的憑據,”他如此懇求(林後8:24)。基督徒應該就如何更好地減輕貧困問題多加討論。是僅僅通過奉獻,還是投資或別的方式,還是某種混合的方法?教會、企業、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應該如何發揮作用?法律制度、基礎設施、教育、文化、個人責任、管理、勤奮等因素,哪些方面需要改革或發展?基督徒需要走在前列,探索慷慨且有效的方法來終結貧困。[2]

但是,貧困問題的緊迫性不容置疑,而且與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分享我們的金錢,也不應該是一件勉爲其難的事情。保羅強有力的言論表明,當世界上很多人遭受極端貧困時,那些享受極度豐富資源的人們不應該自滿。

Murray J. Harris,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590.

John Stott, The Grace of Giving: 10 Principles of Christian Giving, Lau­sanne Didasko Files (Peabody, MA: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12), discusses giving in depth, based on his reading of 2 Corinthians 8–9.

再怎麼給神都不過分(哥林多後書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敦促哥林多信徒慷慨解囊的時候,保羅意識到他必須在一個有限資源的世界中處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問題。他的一些聽眾肯定一直在想,“如果我像保羅所敦促的那樣大公無私地奉獻,可能沒有足夠的錢來滿足我自己的需要了。”利用擴展的農業比喻,保羅向他們保證,在神的經濟中,事情的運轉大有不同。他已經暗指了箴言中的一條準則,他指出“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比較 林後9:6 與 箴11:24-25 )緊接着他引用了希臘文版本的箴22:8 的格言 ,“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 林後9:7 )。從這裏他推論出一個應許:對於一個慷慨的給予者,上帝能夠而且將會賜予各種各樣的祝福[13] 。

因此,保羅向哥林多人保證,他們的慷慨不會帶來貧困的風險。相反,慷慨是防止 未來匱乏的途徑。“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 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林後9:8)。在接下來的兩節經文中,他向那些給窮人播種(或“散播”)慷慨的人保證,神將爲他們提供足夠的種子,用於播種和 滿足他們自己所需的麪包。當他說“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着我們使感謝歸於神”( 林後9:11 )時,他強調了這點。這是一個涵蓋和超越物質祝福的應許。

雖然保羅在明顯講述物質的慷慨和祝福,但我們必須小心,不要把上帝供養的保證變爲對富裕的期望。神不是在非法傳銷!保羅所說的“豐富”是指“凡事富足 ”,而不是變得富有。所謂的“成功神學”極度地誤解了這樣的篇章。跟隨基督不是一個賺錢的方法,正如保羅在整封信中一直在痛苦地講述一樣。

這一點對於捐獻我們的勞動成果,包括捐獻錢財和其他資源等有很明確的應用。但它也同樣適用於在 我們的勞動中奉獻自己。我們不必擔心幫助他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會使我們多少喪失自己的幸福。上帝已經應許給我們所需要的一切。我們可以幫助別人在工作上表現良好,而不用擔心我們的工作業績會黯然失色。我們可以在市場上公平競爭,而不必擔心是否必須採用骯髒的詭計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中存活。我們可以祈禱神給我們鼓勵、支持、甚至幫助我們的對手,因爲我們知道神儘管不是我們的競爭優勢,卻是我們的供應源頭。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像許多人所做的那樣,把這個應許歪曲成關於健康和財富的虛假福音。神並不應許真正的信徒定然擁有大房子和昂貴的汽車。但他確實向我們保證,如果我們考慮到他人的需要,他也會確保我們的需求得以滿足。

The term for “every” or “all” (pan) here has the connotation of “every kind of” rather than “every possible” blessing. Cf. Gerhard Kittel, Gerhard Friedrich, and Geoffrey William Bromiley, eds.,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5), 631c.

評估表現(哥林多後書10-1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正如我們在導言中所指出的,哥林多後書第10章到第13章是信的第三部分。和工作最相關的部分出現在第10章和第11章,它們拓展了第5章開始的有關在職表現的討論。在這裏,保羅正面對抗幾個被他滑稽地稱爲“超級使徒”的攻擊,爲自己辯護( 林後11:5 )。在這樣做時,他提供了直接適用於表現評估的具體見解。

虛假的超級使徒們一直批評保羅在口才、個人魅力以及異象和神蹟的證據方面比不上他們。當然,他們選擇的“標準”只不過是對自己及其事工的自我描述。保羅指出他們在玩荒謬的把戲。他人與自己相比當作判斷依據的人,永遠是一個自滿的人。保羅拒絕和他們玩這種自私自利的把戲。就他而言,正如在哥林多前書4:1-5 中已經解釋過的一樣,唯一有價值的判斷——也是唯一的舉薦——就是主耶穌的審判。

保羅的觀點與我們的工作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在工作上的表現通常會有階段性或年度的考覈,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當我們衡量自己或其他人的標準充滿偏見和自私時,問題就會出現。在一些組織中——通常在那些對太對業主和客戶負責的組織裏—— 一小羣人可能會根據別人的表現是否符合圈子的利益,作爲判斷業績好壞的根據。圈外之人,按照“贊同我們”或“反對我們”,被分爲兩類。在這樣的組織裏工作是非常難受的,但是由於基督徒是通過神的評價來衡量成功,而不是透過升職、薪水或者續簽合同來評價一個人,所以我們可能正是能夠救贖這樣墮落組織的人。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是腐敗、假公濟私制度的受益者,除了爲那些受到傷害或被邊緣化的人爭取利益,甚至不惜犧牲我們自己的舒適和安全之外,還有什麼能更好地爲基督做見證呢?

哥林多後書的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促使保羅寫哥林多後書的特殊環境造就了一封充滿了許多重要的、有關工作、工人和工作場所的教導的書信。保羅反覆地強調透明和誠實的重要性。他敦促讀者在工作中建立良好和快樂的關係,並在關係破裂時追求和解。他通過我們的服侍、領導、謙卑、慷慨和通過行動賺取的名聲,來衡量工作的敬虔。他認爲,工作表現、負責和及時履行義務,是基督徒在工作中的基本職責。他爲公正的表現評估提供了標準。他探討了與非信徒合作的機遇和挑戰。他鼓勵我們利用從工作中獲得的財富,來爲社區的利益服務,甚至公平地利用它來使他人受益,正如使我們受益一樣。他向我們保證,在這樣做時,我們會增加我們自己的財產安全,而不是減少它,因爲我們依靠的是神的大能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軟弱。

保羅的話語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爲他說,爲別人服務甚至不惜忍受痛苦,是在神的經濟活動中富有成效的途徑,正如耶穌自己在十字架上受苦,爲來我們帶來拯救一樣。保羅雖然離耶穌的神聖完美很遠,但他願意像一本敞開的書一樣生活,這是神的大能如何克服人的軟弱的一個例子。由於他的敞開,當他聲稱按照神的道路、宗旨和價值而工作,纔是真正通往更豐盛生命的道路時,他的話是可信的。他傳給我們耶穌自己的話,“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爲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這一告誡,不僅對保羅寫這封優美書信的哥林多教會很重要,對我們今天的工作同樣重要。

哥林多後書的關鍵經文和主題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經文

主題

林後1:3-4         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我们的逆境和痛苦的经历可以成为别人的资源。

林後1:12          我們所誇的,是自己的良心,見證我們憑着神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爲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神的恩惠,向你們更是這樣。

透明會說服別人相信我們的動機是單純的。

林後1:24           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爲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  

服侍的領導會增加他人的快樂。

林後2:12-13    我從前爲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羅亞,主也給我開了門。那時因爲沒有遇見兄弟提多,我心裏不安,便辭別那裏的人往馬其頓去了。  

健康的關係應該在我們的優先列表中靠前。

林後 2:17          我們不像那許多人,爲利混亂神的道。乃是由於誠實,由於神,在神面前憑着基督講道。 

正直的品格要求絕對的真誠。

林後3:1-2, 5-6          我們豈是又舉薦自己嗎?豈像別人,用人的薦信給你們,或用你們的薦信給人嗎?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裏,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什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神。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着字句,乃是憑着精意。因爲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聖靈)

成功的外表,並不能保證能力和誠信。

林後4:1-2         我們既然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        

我們的行爲應該無可指摘,永遠不怕審查。

林後4:5          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爲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

領導意味着爲他人的益處來行使權力。

林後4:7-11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着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爲我們這活着的人,是常爲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如果我們把自己描繪成比真正的我們還強壯,我們就失去了指向我們實力真正來源的機會。

林後5:10         因爲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我們怎麼行事爲人對神很重要。

林後6:11, 7:2   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要心地寬大收納我們。我們未曾虧負誰,未曾敗壞誰,未曾佔誰的便宜。    

透明是誠信的證明。

林後 7:4, 14      我因你們多多誇口,滿得安慰……我若對提多誇獎了你們什麼,也覺得沒有慚愧。因我對提多誇獎你們的話,成了真的。正如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都是真的。   

我們不應該吝惜我們對別人工作的讚美。

林後 8:7          你們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識,熱心,和待我們的愛心上,都格外顯出滿足來,就當在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  

增長的慷慨是信心增長的跡象。

林後 8:10-11     我在這事上把我的意見告訴你們,是與你們有益。因爲你們下手辦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經有一年了。如今就當辦成這事。既有願作的心,也當照你們所有的去辦成。

我們應該及時履行承諾。

林後8:13-15    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富裕的信徒負有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的責任。​

林後 9:8-11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地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如經上所記,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那賜種給撒種的,賜糧給人吃的,必多多加給你們種地的種子,又增添你們仁義的果子。叫你們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捨,就藉着我們使感謝歸於神。

如果我們使用我們的資源來滿足他人的需要,神應許會照顧我們。

林後10:12, 18          因爲我們不敢將自己和那自薦的人同列相比。他們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較自己,乃是不通達的……因爲蒙悅納的,不是自己稱許的,乃是主所稱許的。他們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較自己,乃是不通達的……因爲蒙悅納的,不是自己稱許的,乃是主所稱許的。

我們應該按照主的標準衡量自己,只追求他的稱讚。

林後12:9-10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爲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爲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爲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當我們忍受逆境時,神的名得榮耀。

林後12:14       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們那裏去,也必不累着你們,因我所求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財物。兒女不該爲父母積財,父母該爲兒女積財。    

我們應該努力實現經濟獨立,以便能夠幫助別人。

林後 13:11        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  

一些簡單的指導會保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