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度中的生活(馬太福音18-25)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在馬太福音第18章到第25章當中,耶穌給了我們在上帝國度中生活的具體情形。在許多的情況下,這些討論都特別適用於工作。

衝突的解決(馬太福音18:15-3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所有的工作場所都會發生衝突。在這段經文中,耶穌示範瞭如何處理錯待我們的人的模式。祂並沒有說“報復!”或“反擊!”相反,祂勾畫出一個和解的過程,以尋求一對一的和解作爲開始。溫柔的福意味着你需要放下自我辯白,以便能以尊敬和真實的態度向傷害過你的人表達自己的看法,並開放地瞭解他們的觀點(太18:15)。這並不意味着要讓自己屈從於進一步的虐待,而是開放自己,知道自己的看法可能並非世上唯一的看法。但是,假如這樣也不能解決衝突呢?退而求其次的第二步,是請一位認識你們兩人的人和你一起去,再次與製造傷痛的人討論這個問題。如果衝突仍無法解決,那麼將此事報告領導者(馬太福音18:16專門討論教會裏的衝突,因此需要報告教會),以得到公正的裁決。如果該裁決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就應當將不遵守裁決的冒犯者從社羣中趕出去(太18:17)。

雖然耶穌討論的是與“教會其他成員”(太18:15)之間的衝突,但祂的方法很了不起,乃是目前職場公認的最佳實踐的先驅。即使在最好的工作場所中,也會出現衝突。當衝突出現時,唯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衝突的雙方直接交換意見,而不是向別人抱怨。不要在一羣人面前談論個人的衝突,而是要與對方私下解決。在這電子通訊的時代,耶穌的方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現在只需在“抄送”欄填上一兩個名字,或是單擊“回覆所有人”的按鈕,便能使一個單純的意見不合,變成整個辦公室的結仇。即使這兩個人私下用電子郵件交流,但是因爲使用了電子郵件之類不具人性的媒介,誤解的可能性將成倍增加。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字面的意思來接受耶穌的忠告:“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太18:15)。

指出錯誤是一條雙行道。我們也需要敞開自己,聽取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因此,聆聽——在這三節經文中,耶穌三次提到聆聽——是關鍵的因素。現代衝突解決的模式,甚至在雙方保留不同的意見時,也提倡彼此傾聽。通常,專注的傾聽會得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如果還是沒有成果,那麼就邀請其他具有適當技能和權力的人介入一起討論。

有錢的少年官(馬太福音19:16-3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关于金钱的问题,在前面马太福音第6章讨论过,如今在这个被耶稣吸引的富有年轻人的故事中再次出现。这位年轻人问耶稣:“我该做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告诉他要遵守十诫,他回答说,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遵守十诫了。在马太的叙事中有一个独特的元素,这年轻人接着问耶稣说:“还缺少甚么呢?”这个问题显出他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可能做到了每一件看来正确的事,但还是知道我们里面缺少一些东西。耶稣回答说:“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太19:21)。

我们从四福音书知道,耶稣并没有叫所有的听众都放弃自己的财产。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因自己的财产而背负重担。耶稣激进地挑战此人,因为他强烈地依恋财富(太19:22)。上帝完全知道我们的心,也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来事奉祂。

我们的财宝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任务、我们的表现和技能,还是我们的退休基金吗?这些事物本身都是很好的(是上帝的礼物)。但它们都是次要的,首先要先求祂的国(太6:33),以及与上帝、与人的正确(义)的关系。我们要张开手掌来持有财富、把握工作,以免像这位富有的年轻人,最终伤心地转身离开上帝。(这个故事在www.theologyofwork.org网站上,“马可福音 10:17-31 ”和“ 路加福音 18:18-30 ”中有更深入的讨论。)

葡萄園中的工人(馬太福音20:1-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這個比喻只出現在馬太福音中。一個葡萄園的主人在一天不同的時間內僱用短工。那些在早上六點鐘就被僱用的人投入了一整天的工作。那些在下午五點鐘才被僱用的人僅投入一個小時的工作。但主人支付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天的工資(一錢銀子)。而且他讓每個人都知道,儘管他們工作的時數不同,但每個人的工資是一樣的。毫不奇怪,那些先被僱用的人抱怨說,他們的工作時間較長,卻沒有比那些較晚開工的人掙更多的錢。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爲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3,15-16) 。

與撒種的比喻不同(太13:3-9、18-23),耶穌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解釋。因此,學者們提出了許多解釋。因爲這個故事中的人物是勞動者和管理者,有的人就認爲這故事與工作有關。若是如此,那麼這個故事似乎是說:“不要和別人比較工資”,或是“如果在類似的職位中,別人多拿少做,不要感到不滿”。對工人來說,也許這是不錯的做法。如果你賺得了一份體面的工資,何必因爲別人有更好的薪水而讓自己痛苦呢?但是這種解釋也可以被用來爲不公平或虐待勞工的作法辯解。一些工人可能會因爲種族、性別或移民身份歧視的原因,而領到較低的工資。耶穌真的是說,當與其他工人相比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我們應該知足嗎?

此外,無論工人的工作量有多少,仍支付給人一樣的薪資,這是一種有問題的商業行爲。那樣做豈不是給人強烈的誘因,使得所有的工人都會在隔天的下午五點鐘才露面?還有,關於公開每個人的工資這件事呢?這樣做確實能減少私議的範圍。不過,強迫那些工作時間較長的人,看着那些工作僅一小時的人也拿相同的工資,這真的是一個好主意嗎?這似乎是刻意策劃,要導致勞資糾紛的做法。若按照字面來看這個比喻,對於沒有績效者也支付一樣薪水,似乎不是企業成功的祕訣。難道耶穌真的是在提倡這種付工資的作法?

也許,這個比喻並不是真的在討論工作問題。這比喻的上下文是耶穌針對“誰屬於上帝的國度”,給出了一些令人吃驚的例子:例如,兒童(太19:14),他們在法律上甚至還不能爲自己負責。祂很明確地表示,神的國不屬於富人,或者說至少不會有很多富人進入其中(太19:23-26)。神的國乃是屬於那些跟隨祂的人,特別是那些因此而遭受損失的人。“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太19:30)。現在這個比喻之後,耶穌緊接着用了同樣的話結尾:“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這表明,這個故事是神國屬於哪些人之討論的延續。上帝的國並不是靠着我們的工作或行爲進入的,而是因爲上帝的慷慨。

當我們理解到這個比喻是關於上帝在天國中的慷慨之後,我們仍然會問,如何可以將其應用到工作上。如果你得到合理的薪酬,那麼完全可以接受建議,以自己所得爲滿足。如果另一名工人得到意外的好處,爲他高興而不是抱怨,豈非更爲優雅的表現嗎?

Toro公司的公平工資

Ken Melrose描述了Toro公司裏,公平工資的重要性:​

1981年,我被任命爲執行總裁時,Toro正在破產的邊緣。我覺得神呼召我,要在僕人式領袖的原則上構建公司的文化。對我來說,那些記錄在“職級和檔案”中的員工,乃是組織真正的力量所在,乃是一件顯然的事情。
我們小心地避免組織中的工資差異變得過大,引起眾人的不滿。我們特別注意期權所造成的那種“擁有和一無所有”的感受,也特別注意那些處於工資鏈底端的僱員。我們希望提倡的理念是,所有人都屬於一個大的團隊,每個人對公司的成功都極爲重要。爲了推動這種理念,我們象徵性地給了每位員工一股Toro股份,然後創建了一個401K年金賬戶,每年用公司的股票獎勵所有員工。儘管高管們比初級員工分得的股份多一些,但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成了“業主”……​[1]

繼續閱讀,請點擊這裡。之後你可以回到本文。​ (譯者註:只有英文)

但是,這個比喻還有更廣泛的應用。這比喻中的主人支付了所有的工人足以養家的工資 。[1] 耶穌時代的社會狀況是,因爲他們無法支付繳納羅馬帝國的稅款而背上債務,許多小農被迫離開他們的土地。這違背了上帝給以色列的命令——不能將土地從耕種它的人身邊奪走(利25:8-13),但是當然羅馬人並不關心這一點。因此,一大堆失業的男人每天早上聚在一處,希望當天能被僱用。他們是當時流離失所、失業或就業不足的工人。那些在下午五點鐘還在等待的人,已經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賺得足夠的收入,來爲他們的家庭購買一天所需的食物。然而,葡萄園的主人還支付了他們一天的工資。

如果葡萄園的主人代表上帝,這就是一個強有力的信息,表明在上帝的國度裏,流離失所者和失業的工人都能找到工作,好讓他們和那些倚靠他們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我們已經看到耶穌說:“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太10:10)。這並不一定意味着地上的僱主有責任滿足員工的一切需要。地上的僱主不是上帝。反過來說,這個比喻對於每個正在努力尋找合適就業機會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充滿盼望的信息。在上帝的國度裏,我們全都能找到供應我們需要的工作。這個比喻對於那些有機會塑造今日社會之工作結構的人來說,是一個挑戰。基督徒現在當如何行事,從這個層面推進上帝的國度呢?

A denarius was the standard one-day wage in first-century Palestine.

僕人式領袖(馬太福音20:20-2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儘管前述的比喻談到上帝的恩典和慷慨,儘管耶穌的門徒聽到耶穌兩次說,“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他們仍然錯過了重點。雅各和約翰的母親,要求耶穌賜給她兩個兒子將來的國裏最顯赫的位置。這兩個人當時都站在那裏,於是耶穌轉向他們,問道:“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他們回答:“我們能。”其他的十位門徒聽到這一點,就十分惱怒。耶穌藉這個機會,挑戰了他們關於顯要卓越的認知。

“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爲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爲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爲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5-28)

真正的領導力體現在服侍他人上。其形式,根據不同的工作場所和情況而異。這並不意味着身爲總裁的人必須每個月輪流掃地或打掃廁所一次,也沒有任何人可用幫助別人爲藉口,不去做好自己份內工作。它的意義在於,我們做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要服務我們的客戶、同事、股東和其他受我們工作影響的人。Max De Pree 長時間在Herman Miller公司擔任總裁,他也是入選財富名人堂(Fortune Hall of Fame)的一員。他在《領導是一門藝術》(Leadership Is an Art)一書中寫道:“一個領導者的首要責任是確定現實的狀況。最後的責任是說謝謝。在這兩者之間,領導者必須成爲一個僕人和一名債務人。簡而言之,這就是領導的藝術。”​[1]

僕人是知道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太5:3),並且在上帝的控制下行使權力(太5:5),以保持正确的人际关系。仆人领导者为人正直诚信(太5:8),会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太5:4),在別人失敗時顯出憐恤(太5:7),盡可能使人和睦(太5:9),並在事奉上帝時忍受過分的批評(太5:10),保持誠實(太5:8)。耶穌用自己的行為為我們設立了模範(太20:28)。我們要遵循祂的榜樣,以證明自己是基督的跟隨者。

Max DePree, Leadership is an Art (New York: Doubleday, 1989), 9.

兩個兒子的比喻(馬太福音21:28-3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兩個兒子的比喻(太21:28-32)講的是兩個兄弟的父親要他們去葡萄園裏工作。有一個告訴他的父親說,他會去,但是他沒這麼做,另外一個告訴他的父親,他不會去,但最終,他在葡萄的藤蔓中間工作了一整天。然後,耶穌問了這一個問題:“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遵行父命呢?”答案很明確:實際去工作的那個,雖然最初他拒絕這樣做。這個比喻延續了馬太福音前面的故事,討論究竟誰才真正屬於上帝的國度。耶穌告訴聽眾中的宗教領袖說:“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上帝的國”(太21:31)。[1] 看起來最不敬虔的羣眾將在那些宗教領袖前面進入上帝的國度,因爲他們最終遵行了上帝的旨意。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們,在工作中,行動比言語更響亮。許多組織都有使命宣言,宣稱他們的首要目標是服務客戶,產品的質量,對人誠信,以員工爲本等等。然而,許多這樣的組織在服務、產品、誠信和員工關係方面的質量卻很差。個人也一樣,可能只是吹噓自己的計劃,卻完全不去實現。掉入這個陷阱的組織和個人,可能都有着很好的意願,一點沒有意識到自己言不符實。工作場所既需要能夠實現使命和目標的有效系統,也需要公正的監控系統,以提供不誇飾的反饋。

Jesus illustrates this in 21:32: The religious leaders had listened to John the Baptist but scorned him; tax collectors listened to him, believed, repented and were baptized. But the religious leaders refused to hear the prophet’s message or to repent, excluding themselves from God’s kingdom.

佃農的比喻(馬太福音21:33-4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這個比喻之後緊接着兇惡園戶的比喻(太21:33-41),場景是一個工作場所,即葡萄園。然而耶穌明確地指出,祂並不是在談論葡萄園的經營,而是在談論猶太宗教當局對祂的拒絕,並最終唆使人將他殺害(太21:45)。若要將這個比喻應用到今天的工作場所,關鍵是第43節:“上帝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我們在工作中各有職責。如果我們拒絕負責,不順服神,我們的工作方式就與上帝的國度相悖。在每一項工作中,我們最終的績效考覈都來自於上帝。

向上和向下服務(馬太福音24:45-5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這個比喻談到一位總管一家事務的奴僕。他的責任包括在適當的時候給其他奴僕發放食物津貼。耶穌說:“主人來到,看見他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太24:46)。僕人將得到晉升,並被賦予更多的責任。另一方面,耶穌評論說:

“倘若那惡僕心裏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酒醉的人一同吃喝。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地處治他,定他和假冒爲善的人同罪;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太24:48-51)

在現代的職場環境中,這位奴隸就相當於一位經理,他需要對業主負責任,同時也要管理其他工人。只有當工人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業主的利益才能得到滿足。經理需要向權柄在他之上與之下的雙方負責。耶穌說,僕人式領導的職責,就是照顧在他之下的人的需要,也顧及在他之上的人。他不能虐待那些在他權柄之下的人,卻藉口是爲了上司的利益。祂用戲劇性的方式描述了對只關心自己利益的工人所給予的重重懲罰(太24:48-51)。

才幹的比喻(馬太福音25:14-3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關於工作最重要的比喻之一,是關於投資的比喻(太25:14-30)。一個有錢人分派他的僕人管理他的財富,很像今天的投資者在市場裏所做的。他給了第一個僕人五千銀子(這是一大筆錢)[1] ,兩千銀子給第二個僕人,一千銀子給第三個僕人。其中兩個僕人藉由基金交易賺回了百分之百的收益,但是第三個僕人將銀子藏在地底下,一無所獲。財主返家後,獎勵了兩位賺錢的僕人,卻嚴厲地懲罰了那個什麼也沒做的僕人。

這個比喻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金融投資。上帝已經賜給了每個人各種各樣的恩賜,祂希望我們運用這些恩賜來事奉祂。若僅僅將那些恩賜擺上壁櫥架蒙塵,是不能被接受的。就像這三個僕人,我們擁有的恩賜各不相同。上帝希望從我們身上得到的報酬,與我們得到的恩賜相稱。那個收到一千銀子的僕人並不是因爲沒有賺到五千銀子受責;他被譴責,是因爲他沒有用自己的恩賜做任何事情。我們從上帝那裏收到的恩賜和禮物,包括技能、能力、家族關係、社會地位、教育、經驗等等。這個比喻的重點是,我們必須要運用我們被賜予的一切,以完成上帝的旨意。發生在那個毫無產出的僕人身上的嚴重後果,遠遠超過平庸業績所觸發的結果,這是要告訴我們投資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費。

然而,在此比喻中,用於投資的特殊才幹(talent)就是金錢,在當今大約可值一百萬美元。現代英語掩蓋了這一事實,因爲他連得(talent)這個詞主要被用來指稱技能或能力。但是,這個比喻與金錢有關。它指出,如果以敬虔的方式成就敬虔的目的,那麼投資而不是囤積, 就是一件敬虔的事情。最後,主人稱讚這兩個值得信賴的僕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25:23)。從這句話我們看到,主人關心的是結果(“好”)、方法(“良善”),和動機(“忠心”)。

對於職場更直接的應用,是將資本投入有風險的投資,以追求回報。有時候,基督徒或認爲談論投資增長、生產和回報,對上帝來說是不聖潔的。但是,這個比喻推翻了這種概念。爲了上帝的國度,我們應該在工作中投資我們的技能和能力,也應投資我們可運用的財富和資源。這也包括生產所需的商品和服務。教導主日學的志願者在履行這個比喻。那些開始一個新事業、提供就業機會給別人的企業家,發起艾滋病宣傳運動的衛生服務管理人員,開發創新過程的機器操作員也是如此。

上帝並沒有賦予人相同的或完全相等的恩賜。如果你盡所能地運用上帝賞賜給你的恩賜,你會聽到祂說“幹得好”。不僅恩賜如此,人也具有平等的價值。同時,在這個比喻的結尾處,有十萬銀子的人得到了第三個僕人身上拿走的銀子。平等的價值並不一定意味着平等的報酬。有些職位需要更多的技能或能力,因此應該得到相應的報酬。那兩個做得很好的僕人得到了不同金額的獎勵。但是他們都獲得了相同的讚詞。這暗示說,若我們運用所得的一切才幹,爲了上帝的榮耀而盡力的時候,就跟上帝其他忠心的、值得信賴的僕人站在了同等的平臺上。

一個非常相似的十錠銀子的比喻,見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路加福音與工作”標題下的“路加福音 19:11-27”。

更多關於恩賜和呼召的討論,見"从圣经的角度看召命"一文。更多關於利用恩賜服侍社會的討論,見 "有恩賜的社區(林前 12:1-14:40)

According to NRSV footnote f, “a talent was worth more than 15 years’ wages of a laborer,” in other words, about $US 1 million in today’s currency. The Greek word talanton was first used for a unit of weight (probably about 30-40 kg.), then later for a unit of money equivalent to the same weight of gold, silver (probably what is meant here), or copper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33b, Matthew 14-15). The present-day use of the English word “talent” to indicate an ability or gift is derived from this parable, (Archaeological Study Bible, 1608.)

綿羊和山羊(馬太福音25:31-4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耶穌在本節最後的教導中,檢視了我們該如何對待那些有需要的人。在這段記載中,當耶穌帶着祂的榮耀回來時,祂會坐在祂的寶座上,並且會將人分開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太25:32)。分隔的標準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待有需要的人。耶穌對綿羊說:

“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爲你們所預備的國;因爲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太25:34-36)。

這些都是有需要的人,就是“綿羊”去事奉的人,因爲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耶穌對山羊說:

“離開我!… …因爲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 …這些事你們既不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太25:41-43,45)

不管是個人或團體,我們的呼召都是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們“的性命卻在耶和華-你的上帝那裏蒙保護,如包裹寶器一樣”(撒上25:29),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人類的困境,例如遭受飢餓、乾渴、赤身露體、無家可歸、疾病,或監禁。我們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那些依賴我們之人的需要而工作;但是我們也爲了能幫助需要的人而工作(來13:1-3)。我們也許從未缺少過基本生活用品,但世上有人卻極度貧乏。我們應當與其他人一道想法幫助他們。如果我們認真對待耶穌的話,也許會意識到,世上有更多的人依靠我們的慈善而活着。

耶穌並沒有確切地說到,這些綿羊究竟如何事奉有需要的人。也許他們通過各種禮物和慈善工作來服侍。但是,也許有一些服侍是藉由種植、預備食物和飲水;幫助新同事加速完成工作;設計、製造,並銷售服裝等日常工作來完成的。所有合法的工作都是在服務需要其產品和服務的人,我們做工的同時,就是在事奉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