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軛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8-30)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當我們瀏覽馬太福音的時候,會看到反對耶穌的勢力——反對祂的信息和行動的力量——在漸漸增加。這種力量在馬太福音12:14達到高潮,宗教領袖們決定阻止祂,即使殺了祂也在所不惜。這預示了整個故事的走向,也設定了故事的結局:耶穌將在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儘管耶穌知道將來之事,卻仍然告訴祂的追隨者: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爲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如果我們在工作時與祂同軛,我們就會找到成就感,並經歷到與上帝、與人的良好關係。[1] 當上帝在伊甸園將工作賜給亞當時,在上帝的權柄下,工作很容易,負擔也輕。當人類夫妻背叛自己的創造者,工作就變成了艱難的苦役,必須對抗荊棘和蒺藜(創世記3)。耶穌邀請我們與祂同軛,祂應許說,我們的靈魂可以得安息。(欲瞭解更多關於與基督同軛工作,見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哥林多後書與工作” 標題下的“哥林多後書6:14-18 ”小節。)

這一段落的應用,點擊這裡,見Country Supply Study Guide中的“隨著成長改變戰術”一文。

Frederick Dale Bruner, Matthew: A Commentary. Volume 1: The Christbook, Matthew 1-12, Revised & enlarged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7), 537-540.

在安息日工作(馬太福音12:1-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有計劃地要求休息

更多閱讀,請參考兩位哈佛商學院教授在波斯頓諮詢集團的最新研究。 這項報告顯示,那種認爲每個人都必須隨時在崗的假設已經被很多人挑戰。現在,個人不僅可以休息,而且休息實際上讓他們的工作更高效。(《哈佛商業評論》可能在網站上顯示廣告,或要求註冊才能閱讀這篇文章。)Mark Roberts在他關於領袖生命的靈修書籍"Won't Keeping the Sabbath Make Me Less Productive"中也討論了這個話題。

耶穌和祂的反對者之間主要的衝突領域之一,就是守安息日。在這段話中,耶穌被宗教領袖批評,因爲祂允許自己的追隨者在安息日掐麥穗吃。法利賽人認爲這是一項工作,在安息日是禁止的,但耶穌同時反駁了他們的詮釋和動機。祂認爲,採摘剛好足夠食用的糧食來充飢,不算是不守安息日,因爲大衛王和聖殿中的祭司也曾這樣做,卻沒有引起上帝的斥責(太12:3-5)。再者,真正遵守摩西律法的動機應該是同情和憐憫(太12:6)。上帝喜愛憐憫(允許飢餓的人摘穀物吃),而非獻祭(守安息日),彌迦書6:6-8已經揭示了這一點。每個星期一天的休息乃是上帝的應許,意思是我們不用爲了維持生計而不停地工作。這不是爲了審判人在安息日緩解飢餓或需要而制定的律法。

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cn網站上,馬可福音與工作一文中,"馬可福音1:21-45"以及 "馬可福音2:23-3:6"兩節,以及路加福音與工作一文中"路加福音6:1-113:10-17"一節,連同專文休息與工作,以及如何將猶太人安息日的律法應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中。

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1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從13章開始,因爲眾人的反對,耶穌的教導風格產生了變化。祂不再明確地宣講天國,而是開始用比喻說話。這些比喻對信徒有意義,但是不信者卻無法理解。這些簡短的故事大多數與工人有關:一個撒種者耕種一塊土地(太13:3-9);一個女人使用酵母揉麪包(太13:33);一個尋寶者(太13:44);一個珍珠商人(太13:45-46);一些漁民(太13:47-50);一位家主(太13:52)。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故事並不是在描繪這些工作。耶穌並沒有告訴我們該如何正確地播種到田裏、如何烤麪包,或是如何投資商品。相反,耶穌利用這些物質對象和人的勞動,作爲故事的元素,讓我們能認識上帝的國度。我們的工作可以有意義,甚至可以表現永恆的事實。這就提醒了我們,我們和周圍的世界都是從上帝的創造中衍生出來的,並且一直都是上帝國度的一部分。

納稅 (馬太福音17:24-27;22:15-2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必須同時向自己的聖殿和羅馬異教徒政府繳稅。馬太記錄了兩個獨立的事件,描繪了耶穌對繳稅的觀點。第一件事記錄在馬太福音17:24-27,收丁稅的稅吏問彼得,耶穌是否納稅。耶穌知道了這次的談話,就問彼得:“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徵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回答說:“是向外人。”耶穌回答:“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但恐怕觸犯他們,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牠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

第二起事件與羅馬的稅收有關,記錄在馬太福音22:15-22裏。法利賽人和希律黨徒想要陷害耶穌,於是問他,“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知道他們心中的邪惡,尖利地反問他們說:“假冒爲善的人哪,爲甚麼試探我?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 他們就拿一個銀錢來給他。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該撒的。”於是,耶穌這樣結束了對話:“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

我們真正的公民身份是在上帝的國度中,我們也爲了上帝的計劃而獻上一切資源。但是我們也給這世上的權力所應得的。納稅是我們作爲公民或居民,在任何文明社會中享受服務的基本義務之一。這些服務包括:緊急事件處理者的工作(警察、消防隊員、醫療人員等),以及各地的社會網絡,爲要確保司法公正,或幫助窮人、老年人、和有需要的人等等。羅馬帝國主要不是爲了老百姓的利益服務,但即使如此,它也提供了道路、用水、治安,有時也救濟窮人。對於政府應該提供的服務類型或程度,我們可能並不完全贊成,但是我們知道,爲了提供人身保護,爲了幫助那些無法幫助自己的人,稅收是必不可少的。

儘管並不是所有的政府活動都在事奉上帝的旨意,耶穌卻沒有呼召我們公然藐視我們所居住國家的稅收規定(羅13:1-10;帖前4:11-12)。實際上,耶穌教導說,不必將抵制納稅當作一個原則問題。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應該“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來12:14;參見彼前2:12),同時,像光照在黑暗裏一樣生活(太5:13-16;腓2:15)。若我們工作賺錢,卻拒絕納稅,因此羞辱了上帝的國度,就既不能帶來平安,也不令人喜愛。

這一點可以直接應用在工作上。除了繳稅之外,工作場所應受到政府法律和機構的約束。一些國家政府的法律和做法有可能違反基督教的宗旨和道德,第一世紀的羅馬帝國就是如此。政府或政府僱員有可能索賄,強制實施不道德的規章制度,使人民屈從於苦難和不公義,並使用稅收行悖逆神旨意之事。但論到稅收,耶穌並沒有要求我們去抵制每一項這樣的濫用。我們就像在敵方領土上的間諜或游擊隊。我們不應爲了竭力攻打敵國的每一個據點而陷入困境。相反,我們必須採取戰略行動,總是要問自己,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度。當然,我們絕不能爲了自己的利益參與到濫權敗壞的行動中。(這個主題也在www.theologyofwork.org/zh-hant網站,“路加福音與工作”:“路加福音 19:1-10; 20:20-26”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