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聖潔的法規(利未記17-27)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聖潔法規中的某些指令似乎僅對古代以色列的世界有意義,而另外的一些指令看起來則是歷久不衰的。一方面,利未記要求男人不可損壞鬍鬚的邊緣(利19:27),另一方面,法官必須在法庭上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利19:15)。我們如何判斷哪些指令可以直接應用在今天呢?瑪麗·道格拉斯卓有成效地闡述了爲何將聖潔理解爲道德秩序可以幫助我們將這些指令建基於神之上,並且使得它們的變體也具有意義。

將聖潔的概念理解爲秩序而非混亂,就是要認定公正、表裏如一爲聖潔,而自相矛盾、表裏不一爲不聖潔。偷盜,謊言,假見證,缺斤短兩,一切的謊言例如說聾子的壞話(可能還對他們擺出笑臉),又如在心裏恨你的弟兄(可能同時在對他好話),這些都是明顯的表裏不一。[8]

某些有利於建立良好秩序的做法(例如修剪鬍鬚)是否重要,是和具體的處境相關的。而其他做法則是在任何處境下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依照一個做法是否在我們的處境下有益於建立良好的秩序來對其進行區分。下面我們將探討與工作和經濟活動直接相關的章節。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1966), 53-54.

拾穗(利未記19:9-1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儘管古代的收割方法不如今天的如此高效, 利未記19:9-10還是要求以色列人收割得更少一些。首先,他們不可以收割田地的邊角部分。至於邊角部分要留下多少似乎是由田主決定的。其次,他們也不可以拾取任何遺落在地上的出產。當穗子從正在收割的禾捆上掉下來時候要如此,同樣,當葡萄從已經砍下的枝子上掉下來的時候也要如此。再次,他們只能收取葡萄園一次,想必是只能收取那些已經成熟的葡萄,好讓他們中間的窮人和外來移民可以摘取一些晚熟的果實。[9] 窮人和寄居的外國人被歸爲同類,是因爲他們不擁有土地,因此只能以手工勞作來獲取食物。古代近東的法律常有惠及窮人的內容,但是僅有以色列的法規將此覆蓋到寄居的外國人。這是神的子民不同於周圍列國的又一特徵。還有一些經文將寡婦和孤兒也歸於此類。(其他提到拾穗的經文包括出22:21-27;申24:19-21;士8:2;得2:17-23;伯24:6;賽17:5-6,24:13;耶6:9,49:9;俄1:5;彌7:1。)

我們也許會認爲這些拾穗的條例表現了憐憫與公義,但是根據利未記的記載,允許他人在自家的莊田裏拾穗是聖潔所結的果子。我們這樣做,是因爲神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10)。這是區分慈善與拾穗的關鍵。就慈善來講,人們是自願地施捨給有需要的人。這雖是良善與高貴的的事,卻不是利未記所談論的。拾穗條例規定了土地擁有者的責任,他們必須允許窮人和社會邊緣人羣能夠接觸到生產資料(利未記中的土地)並自行進行生產勞作。與慈善不同,它並不依賴於土地擁有者的慷慨大方。從這層意義上講,它更像是稅收而非慈善捐贈此外,與慈善不同的是,它並不是給窮人的一種失業救濟金。通過拾穗,窮人可以在土地上自力更生,這與那些土地擁有者並無二致。這條命令說白了就是要求所有人都有權利使用神所創造的生產資料。

如何將拾穗的原則實踐於當今社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國家都需要進行土地改革,才能保證土地屬於農民,而不是被控制在反覆無常的政府官員手裏或者被地主用腐敗的手段據爲己有。對工業化程度較高以及知識導向型的經濟體來講,土地並不是生產活動的主要因素。教育、資本、產品與就業市場、運輸系統和反歧視法案法規則是窮人提高生產效率所需要的。因爲基督徒並不比其他人更有能力來準確地判斷何種方案是最有效的,所以應當向全社會徵集方案。當然,利未記並不包含一個現成的制度,可以適用於今天的經濟活動。但是,利未記中的拾穗制度確實要求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承擔責任,要他們確保社會邊緣人羣有謀生的機會。個別的企業主不能爲所有失業或待業的工人提供機會,當然在古代以色列,僅靠一塊莊田也不能爲整個地區提供拾穗的機會。但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們要成爲提供工作機會的關鍵人物。或許,基督徒通常都要感謝企業主在他們的職位上爲社羣提供的工作機會。

(更多聖經中關於拾穗的經文,參見​《出埃及記和工作"出埃及記22:21-27" 和 《路得記和工作 "路得記2:17-23" 。)

Jacob Milgrom, Leviticus 1-16,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25.

诚信(利未記19:11-1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利未記中記載了禁止偷盜、行事虛假、謊言和起假誓褻瀆神之名的命令,這些命令都可以在出埃及記20章的十誡中找到對應的我們更加熟悉的表達方式。(更多關於誠信的經文,參見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中 Truth and Deception 一文中的Truth-telling in the Bible” 和 “There May Be Exceptions to Truth-telling in the Workplace”部分)利未記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表達“你們不可彼此說謊”時使用的希伯來語(利19:11;重點爲作者所加).照字面意思講,是說“人不應當向他的近人說謊”,近人就是指“同伴”、“朋友”或者“鄰居”。這當然包括社羣中的以色列同胞;但是,基於利未記24:19,以利未記24:17-22爲背景,看來近人也包含了寄居者。以色列民族的倫理道德水平要明顯地高於他們周圍的列國,甚至他們會以對待本地出生的國民的方式來對待外來移民。

無論如何,這裏的要點是,講真話與撒謊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影響。謊言並不僅僅是虛報了一個冰冷的事實,而是對同伴,朋友或者鄰舍的背叛。我們對他人所講的應該是神的聖潔從我們中間真誠地流露出來的,而不僅僅是爲了避免明目張膽的撒謊而使用的技術性的語言。當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說:“我和那個女士之間沒有性關係”,他頭腦中也許有些曲折的邏輯,這種邏輯讓他這句話在技術上並不是謊言。但是他的同胞們感受到的是他破壞了總統與民眾之間的信任,不久他就承認並接受了這一看法。他已經違反了不可向他人說謊的義務。

在很多工作場合,需要指出事物的積極面和消極面,包括產品、服務、個人、組織或者形式。基督徒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並不需要迴避激進的溝通方式。但是他們的溝通方式不可以向他人傳遞虛假的內容。如果技術上無誤的言辭給他人留下了虛假的印象,這仍是違背了講實話的義務。實際情況是,每當對事物真實性的討論淪落成對言辭的技術性選擇,我們就該問問自己是否正在打算在此情景下向他人說謊。

公平地對待工人(利未記19:1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也不可搶奪他的物。僱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裏過夜,留到早晨。” (利19:13)打散工的人通常是那些自己沒有可耕作土地的人。他們特別依靠每日所得的薪水來生活,所以需要在每天收工的時候拿到報酬(參考申24:14-15)。在當代,與之類似的情形就是僱主利用工人的弱勢來指定工作的內容和條件。例如,工人被強制去支持老闆偏愛的政治候選人,或者僱主期待工人延長工作時間。這些行爲雖然在多數地方是違法的,但不幸的是,它們還是很常見的行爲。

如果打散工者不能提供合法的僱傭關係所必需的證件時,則產生的爭議更大。此種情況遍及全球,涉及到難民、流離失所者、無城市暫住證的農村人、非法移民、童工等等。這些人通常從事農業、園林、計件手工業、餐飲業和小型工程,此外還有各種非法職業。因爲僱主和僱工的做法都是違法的,所以工人幾乎不能得到僱傭合同和政府法規的保護。僱主可能會趁機付給他們比合法僱工更少的時薪,取消他們的福利,並且要求他們在惡劣和危險的環境下工作。他們可能會成爲虐待和性騷擾的對象。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完全依賴於主人的仁慈。僱主如此對待僱工是正當的麼?當然不是!

那如果這些工人是心甘情願地從事這些次等的工作呢?在很多地方,無證工人隨處都有,例如在園藝與建築用品店外面,在農貿市場和其他人羣聚集的地方。僱傭他們合適麼?如果是的話,那麼僱主是否有責任提供給他們那些合法工人才享有的權利?例如最低工資、健康福利、退休計劃、病假工資和裁員賠償。面對這種情況,基督徒是否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行事呢?還是在法律滯後於現實的時候保持一點靈活性呢?考慮周到的基督徒不可避免的會對此給出不同的結論,因此很難確定一個“萬全”的方案。無論基督徒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利未記提醒我們聖潔(而非實用的權宜之計)必須是我們考慮的核心。而勞工事務中的聖潔應當出於對最弱勢工人的關切。

殘障人士的權利(利未記19:1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不可咒罵聾子,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 (利19:14)。這些命令生動的描繪了那些殘酷對待殘障人士的畫面。聾人不能看聽見咒詛,盲人也不能看見障礙物。因此,利未記19:14提醒以色列人要“敬畏你們的神”,因他能聽見能看到每一個人在工作中所受的待遇。例如,身有殘疾的工人並不一定需要健全人使用的辦公器材和設備。但是應該提供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最大地發揮其工作能力,像其他所有人一樣。通常來講,殘障人士最需的是不要拒絕他們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再者,利未記中的命令並不是說神的子民要慷慨的對待其他人,而是神的聖潔給所有按照他形象創造出來的人權利去從事合適的工作。

行公義(利未記19:15-1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着公義審判你的鄰舍。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也不可與鄰舍爲敵,置之於死。我是耶和華。”(利19:15-16)

這一簡短的章節支持了我們熟悉的聖經關於公義的價值第一節先講如何應用於法官,後講如何應用於每個人。法庭斷案時不可以有偏頗,判斷鄰舍時也不可不公。希伯來文的用詞強調了人與事件的外表對法官造成的誘惑。直譯的話,利未記19:15是說:“審判時不可行不義。不可仰起窮人的臉也不可尊敬有勢力之人的臉。你當以正直判斷你的鄰居。”法官必須拋棄成見(他們看到的“臉”),以便能無偏頗的瞭解事情的原委。這同樣適用於我們在工作、學校和城市生活中的各種社會關係。在每種處境下,基於各種社會偏見,有的人擁有特權而有的人受到壓制。設想一下,如果基督徒在判斷之前能夠先深入瞭解一下別人和具體情況,那會帶來怎樣的不同。如果我們在背地裏抱怨別人之前,能先花時間瞭解一下那個煩人的傢伙,會怎樣?如果在學校、大學和城市生活中,我們勇敢地和自己舒適帶之外的人共處一段時間,會怎樣?如果我們能仔細斟酌一下那些有令我們不快的觀點的報紙、電視和媒體,會怎樣?尋找深層次原因師是不是可以讓我們更有智慧,將工作做得又滿意又公正。

利未記19:16提醒我們,社會偏見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希伯來文的字面意思是:“不可站在你鄰舍的血旁邊。”按照前一節的法律用語,帶有偏見的見證(“是非”)會將被告的置於死地(“血”)。在那種情況下,不但說偏袒的話是錯誤的,就連看到有人被誣告而袖手旁觀也是錯誤的。

工作場所中的領袖通常要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員工目睹了工作場所中的不公義之後,很自然地會考慮該不該把自己牽扯進去。利未記宣告說,主動地支持被虐待者,是神聖潔子民的一項基本要素。

從更廣泛的程度講,利未記要它關於聖潔的神學異象加諸整個社區。我們共享社區和經濟,而它們的健康正到了緊要關頭。漢斯·昆指出了商業、政治和信仰之間必要的相互關係:

不要忘記經濟思想與行爲,並非是價值無涉或者價值無關的……正如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生態責任不能簡單地強加給政治家,所以道德與倫理責任也不能簡單地強加於宗教……不,倫理行爲不應該僅僅是銷售計劃、營銷策略、生態薄記和社會資產負債表之外的私人附加物,而是要自然地成爲人類社會行爲的框架。[10]

任何工作場合——家庭、商業、政府、學術、醫療、農業及其他一切——都要履行有一個責任。就是所有人都被呼召要成爲聖潔。在利未記19:15-16,聖潔始於以超越表面價值的洞察力來看待他人。

Hans Kung, Global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 New World Ethic (New York: Continuum, 1993), 32-33, quoted in Roy Gane,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Leviticus, Number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4), 352.

你當愛人如己 (利未記19:17-1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利未記中最著名的命令莫過於“愛人如己”了 (利19:18)。這一命令是如此的徹底,以至於耶穌和拉比都將其視爲兩條最大的誡命之一,另外一條就是:“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可12:29-31;參見申6:4)。使徒保羅引用利未記19:18,寫了“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0)。

既適用於別人,也適用於我們自己。

此命令的關鍵點在於“如己”。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大多數人是爲自己工作。工作中很有強的利己的成分。我們知道如果我們不工作,就沒飯吃。聖經讚許了這種動機(帖後3:10),不過利未記19:18所講的“如己”,就要求我們也要將通過工作服務他人作爲我們的動機。這是很高的要求——如何在工作中滿足自己,也要如何在工作中服務他人。如果我們必須做雙班才能達到這個要求——一班爲自己,一班爲鄰舍——那就近乎不可能了。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在一份工作裏同時愛自己與鄰舍,至少我們的工作可以爲客戶、市民、學生、家庭成員和其他消費者提供有價值的物品。老師收到用於支付賬單的薪水,同時教給學生對他們同樣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酒店管家收到工資,同時爲客人提供乾淨而衛生的房間。在大多數工作中,如果我們提供給他人的價值少於我們得到的報酬,我們就工作不了多長時間。但是,如果在某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讓利益向自己傾斜呢?有些人可能有足夠的權力來得到超過他們真正提供的價值的工資和獎金。有政治背景或者腐敗的人可能會以合同、補貼、獎金和安插工作機會的形式爲自己爭取大量的報酬,同時爲他人幾乎不提供任何價值。幾乎我們所有人都有機會,在逃避職責的同時,仍然得到報酬。

讓我們開闊一下思路,如果我們在工作中有較大餘地的選擇權,與實現自我的利益最大化相比,服務他人能多大影響我們的選擇呢?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服侍別人,討神的喜悅。但這並不意味着每個職位或工作機會都可以爲他人提供等價的服務。當我們選擇的工作可以爲我們帶來高薪、信譽、安全感、舒適和輕鬆時,我們是在愛自己。當我們選擇的工作可以提供人們需要的產品與服務,可以爲被邊緣化的人們提供機會,可以爲神的創造之物提供保護,可以提供民主、真理、和平和美麗時,我們就是在愛別人。利未記19:18提醒我們後者對我們同樣重要。

保持友善?

與努力去達到這個高要求相比,將“愛人如己”中庸地理解成“友善”就顯得容易多了。但通常“友善”不過是表面行爲以及從周圍的人中間脫離出來的藉口。利未記19:17 吩咐我們做的正與此相反。“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利19:17)。這兩個命令——愛鄰舍和責備鄰居——看起來似乎不搭,但是在箴言裏卻放在了一處,“當面的責備,強如背地的愛情”(箴27:5)。

令人遺憾的是,太多時候,我們在教會聽到教訓是要我保持友善。如果這成爲我們在工作場所的準則,它可能會對我們的個人和職業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友善的態度可以讓基督徒逐漸接受欺凌者和霸王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虐待與操縱。友善的態度可以導致基督徒管理者在工作績效評估中掩蓋工人的缺點,從而剝奪了他們提高技能和爲工作做長久考慮的理由。任何人都可能爲了保持友善而變得抱怨,心懷惡意或者尋求報復。利未記告訴我們,愛別人有時意味着要去誠實地責他們。這不是讓自己感覺遲鈍的理由。當我們責備別人時,我們需要保持謙卑——在同種情況下,我們也可能需要被責備——和同情心。

關於在工作場所的愛人如己的更全面的討論,請參考​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Ethics at Work Overview一文中的​ "The Command Approach in Practice"以及"The Character Approach" (譯者註:只有英文)。

誰是我的鄰舍?(利未記19:33-3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利未記吩咐以色列人可以欺壓寄居的外邦人(利19:33)。(相同的希伯來語的動詞出現在了利25:17,“你們不可彼此虧負”)這條吩咐繼續說,“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爲你們在埃及地也做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34)。這節經文是個很突出的例子,強烈地表明瞭在利未記中,法律的道德力量(“愛外人如同自己”)與神的存在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你們不可以欺壓外國人因爲你們屬於一位聖潔的神。

寄居的外邦人以及孤兒寡婦(見前文的利19:9-10),是缺少權力的邊緣人羣中的典型。在今日的工作場所,權力的差異不僅源自國籍和性別的差異,還源自各種其他因素。無論是什麼原因,大多數工作場所都會發展出一種衆所周知的權力結構,無論公開承認與否。從利未記19:33-34,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基督徒應該在工作中公平地對待別人,來表達對神真實的敬拜。

公平交易(利未記19:35-3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這一段禁止使用虛假的尺、稱、升、鬥在交易中作弊,而且特別提到了天平與砝碼這些交易中的標準器具。文中提到了各種測量手段,說明這一規則的適用範圍之廣,從大片的土地到最小的各類乾溼物品。希伯來文中的tsedeq (和合本譯爲“公道”)在利未記19:36中出現四次,它表示誠信和無可指摘的好品格。所有的重量和尺寸都應該是精確的。簡單地說,買家支付了多少,就應該得到多少。

賣家有各種各樣的手段,讓買家實際得到的比他們設想的要少。這些不限於篡改重量,面積和容積的數據。誇張的宣傳、誤導性的統計數據、無關的比較、不能信守的承諾、“霧件”和隱藏條款都還只是冰山一角。(工作場所中的更多應用,請參見www.theologyofwork.org網站的“Truth-telling in the Workplace” 。(譯者註:只有英文)

一位爲大型信用卡發卡機構工作的女性講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與上述問題相關的故事:

我們的工作是要爲有不良信用記錄的窮人提供信用卡。雖然我們收取高利率,但是我們的顧客的默認利率是如此之高以至於我們不能簡單地通過利息賺錢。我們必須尋找其他途徑產生費用。

有個挑戰是,我們的大多數客戶都害怕債務,所以他們按時支付每月的賬單。如此一來就沒有費用可收了。所以我們有一個讓他們放鬆警惕的技巧。在最初的六個月,我們在每個月的15號發出賬單,到期日設定爲下個月的15號。他們會熟悉這個模式並積極地在每個月的14號付款。在第七個月,我們會在當月的第12日發出賬單,並將到期日設置爲下個月的12日。他們並不會注意到這個改動,並且像往常一樣在14號付款。如此一來,我們就得手了。我們會藉着逾期付款收取他們30美元的服務費。並且,因爲他們有拖欠付款的行爲,我們可以藉此提高他們的利率。在下個月,揹着債務的他們就一月又一月地陷入了產生費用的循環裏。[11]

很難看出,依賴於欺騙或誤導人們賺取利益的交易或業務,對於那些被呼召來跟隨聖潔的神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合適的工作方式。

Name withheld by request, as told to TOW Project Editor William Messenger at a meeting of the Fordham Consortium at 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 August 5,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