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與工作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民數記導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民數記讓人瞭解工作的意義,以及如何做好工作。這卷書表明,神的子民,以色列人,在艱困的時刻,如何遵行神的旨意,努力工作。在他們努力奮鬥、越過曠野,走向神所應許之地的路途中,經歷了身分、權柄、領導的衝突。大多數我們所得關於工作的洞見,都從具體範例而來(有些討神喜悅、有些令神不滿),而非得自一串有條理的命令。

因爲這卷書論及摩西所行一連串關於以色列人各支派的人口普查,所以中文名稱才叫做「民數」。普查目的在於確認人口與資源數量,以作爲經濟與政務之用,包含軍事(民1:2-3, 26:2-4),宗教(民4:2-3, 22-23),賦稅(民3:40-48),農業(民26:53-54)等。有效資源分配,必須根據正確資料。但是,這些普查過程不只是報導一些數據而已,而是提供了一套敘事架構。在這套敘事中,這些數據經常遭到誤用,導致不同看法、相互抗爭、甚至社會動盪。數據的推論不是問題所在,因爲神親自下令普查的(民1:1-2)。但是,當數據分析遭到誤用,成爲背離上主話語的藉口時,災難就接踵而來了(民14:20-25)。這一類捏造數據、取代合神心意的作爲,在現代的企業會計醜聞、經濟金融危機中,也時常可以聽聞。

數點人民是在曠野之中,不是在埃及、也不是在應許之地。這卷書的希伯來文標題,bemidbar,是「在西乃的曠野之中」的簡略表示(民1:1),這也是本書主要描述的內容——以色列人穿過曠野的旅程。這本書始於以色列民族從西乃山朝應許之地邁進,結束於以色列人到了約旦河東邊。如同出埃及記中所說的一樣,因爲神「大能的膀臂(出埃及記6:1)」,將他們從埃及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他們才得以來到此處。使人民脫離奴役是一回事,除去人類的奴性,又是另外一回事。簡而言之,民數記所記載,是以色列人與神一道走向神所應許之地的生活經歷,也是一段我們這些神的子民仍在經歷的旅程。從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經歷,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應付現在的生活、工作處境中的各種挑戰,也可以從神永遠長存的幫助,得到激勵、獲得勇氣。

神數點人民,創立以色列國(民數記1:1-2:3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出埃及記之前,以色列尚未成立國家。以色列源自亞伯拉罕、撒拉及其後裔的家族,在約瑟帶領之下繁衍成爲一個宗族,但是之後卻在埃及成了遭受奴役的衰弱民族。在埃及,以色列人口增長,達到國家的規模(出12:37),但是,奴隸是不允許成立國家的。剛離開埃及時,他們勉強算是稍有組織的難民團體(出12:34-39),現在則要組成一個有效率的國家了。

神指示摩西清點人口(第一次普查,民1:1-3),並且成立一個由支派領袖組成的臨時政府。神進一步指示摩西,任命利未人執掌宗教事務,並且備齊他們必需的資源,用以建造存放約櫃的會幕(民1:48-54)。他讓全以色列民安營居住,然後按階級將役男編製成軍,任命指揮人員和軍事將領(民2:1-9)。他建置官僚體系,委任職權給合格領袖,又設立一套民法,以及上訴法庭(這些是在出埃及記18:1-27中述及,在民數記中並沒有談到)。在以色列人入主應許之地、履行祝福萬國使命之前(創18:18),整個國家必須井然有序。

摩西所做關於組織、領導、政體、資源開發,實際上與現代社會組成的許多事務,密切相關,包括:商業、政治、軍事、教育、宗教、非營利、小區團體、以至於家庭等事務。由此觀之,摩西正是許多行業的始祖:經理人員、會計專業、統計人員、經濟學家、軍事官員、地方官員、法官、警察、校長、小區組織人員、...等等。民數記描述的種種細節,像是組織工人、培訓領袖、設立地方機構、發展後勤補給能力、建構防禦工事、開發會計系統,顯示神仍足以指導、主掌今日世界之指揮系統、政府運作、資源管理、社會結構之維運。

利未人與神的工作(民數記3-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民數記3到8章討論祭司與利未人的工作。(利未支派的男子執掌祭司職分--在民數記中,這兩個詞可以說是通用的。)他們是神赦免百姓罪過的重要媒介(民3:40-51)。雖然免於兵役,但是利未人也像其他人一樣,清點之後,按照分工組織起來(民4:2-3; 22-23)。如同經文所說:「搬運至聖之物」(民4:4),似乎他們的工作比較獨特,比其他人的工作還要神聖。經文確實極爲詳細記載會幕與其內器具,似乎刻意提升祭司身分,高於其他百姓。但是經文也確實說明他們的工作與全以色列百姓工作複雜的關係。利未人幫助所有百姓,讓生活、工作,都遵循神的律法與旨意而行。利未人在會幕中所做的,跟大多數以色列人所做的工作也極爲相似-分割、搬運、搭設營賬,生火、洗衣、宰殺動物、處理穀物。所以,重點應該是,利未人的工作與其他人的如何結合在一起。民數記特別注重祭司身爲神同在媒介的工作,並非宗教事務是最高級的職位,而是因爲神是一切職分的核心。

向神奉獻人之勞力所得(民數記4, 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上主清楚明白指示如何搭建會幕,祂與以色列人同在的處所。搭建會幕需要各行各業所生產的物資-上好皮革、純藍色毯子、硃紅色的毯子、幔子、帳槓和門框、盤子、碟子、碗、酒壺、燈臺、蠟剪、托盤、油以及盛油的器皿、金祭壇、火鼎、肉插、鏟子、盆子、香料(民4:5-15)。(相關記載,請見《工作神學聖經註釋》出埃及記31:1-12「會幕」段落)在敬拜當中,百姓帶來更多勞力所得之物,例如:奠祭的酒(民4:7...等)、穀物(4:16...等)、油(7:13...等)、羊羔和綿羊(6:12...等)、山羊(7:16...等)、金銀器皿(7:25...等)。實際上在以色列國中每一種職分-幾乎每一個人-都要投入,才能使全民得以在會幕中敬拜神。

利未人讓幾乎整個支派都投入,就像是獻祭的一部分。因爲他們不像其他支派,有田地可以耕種,所以這些宗教事務纔會指派給利未人。利未人並非比較聖潔,才收取奉獻,而是因爲主持獻祭的時候,他們引領每一個人進入與神聖潔的關係之中。這些百姓纔是獻祭的受益人,而非利未人。實際上,獻祭制度正是以色列糧食供應系統環節之一。除了在祭壇上燒去以及前面提過分給利未人的,大部分獻上的穀物和動物,都分送給帶來獻祭的人使用了。1以色列部分百姓靠着這套體系得以飽足。也可以說,獻祭體系並不是要從人生產所得分出一小部分,成爲聖物,而是要做爲在整個國家的生活、工作中,神同在的媒介。

現在這個世界也是如此,神子民的生產與事奉所得,正是神的大能在人類工作之中的具體顯現,或者說,起碼應該是這樣的[1]。新約聖經很明顯接續舊約聖經這個主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我們所行的宣揚神的美善時,我們所做的就是聖潔的工作。我們產出的事物-皮革與布料、盤子與碟子、建築材料、課程計劃、經濟預測、...等等-都是聖潔的事物。我們所做的工作-清洗衣物、種植穀物、扶養孩童、...等等各種各樣合法的工作–都是對神來說聖潔的工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問這個問題:「我的工作要怎麼樣彰顯神的美善,讓不認識神的人得以看見神,在這個世上活出神的心意來?」所有信徒,不只是神職人員,都是民數記中的祭司、利未人的後裔,在每日每天爲主工作。

David P. Wright, “The Disposal of Impurity: Elimination Rites in the Bible and in Hittite and Mesopotamian Literature,”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Dissertation Studies 101 (1987): 34-36.

認罪,賠償與和解(民數記5:5-1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神子民的主要角色,就是要爲衝突與傷害的過往,重修和好、伸張正義。雖然以色列人應當遵行神的誡命,但是他們常常達不到要求,就像現在的你我。這些有時會發生在得罪他人的時候。「無論男女,若犯了人所常犯的罪,以致干犯耶和華,那人就有了罪」(民5:6)。透過利未支派的服事,神讓這些過犯造成之後,有悔改、償還、和解的機會。關鍵之處,在於犯錯的人不只歸還自己造成的虧負,還要加上百分之二十的補償(民5:7),視爲同情受害者虧損帶來的痛苦。(這一段經文和利未記中記載的贖罪祭相類似;參看《工作神學聖經註釋》中“利未記與工作 ”的 贖罪祭在職場中之意義”。​)

新約聖經提到在工作時這個原則的生動案例。稅吏撒該領受了基督救恩時,他說要償還四倍給那些他訛詐過的同胞。有個比較現代的案例–雖然不見得是基於聖經原則–就是近來醫療機構越來越常見,願意承認疏失、道歉、提供受害病患及家屬立即的經濟補償與協助。 [2]不是隻有稅吏、醫療人員纔會犯錯。所有人都會有機會認錯、提供補償...等等。在職場上,這類衝突經常發生。我們是還沒這麼做呢,或者我們是努力掩飾過失、推卸責任呢?

Steve S. Kraman and Ginny Hamm, “Risk Management: Extreme Honesty May Be the Best Polic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31 (Dec. 1999), 963-67. Further coverage is found in Pauline Chen, “When Doctors Admit Their Mistakes,” New York Times, Aug. 19, 2010.

亞倫爲百姓的祝禱(民數記6:22-27)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利未人有個主要職分就是喚起神的祝福。神明令這些話語、賜下聖潔的祝福:

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
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
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6:24-26)

神賜下多重的福分–靈性的、心理的、情緒的、物質的。但是,重點是神透過祂的話語祝福祂的百姓。我們口中傳出美好話語,就是神的恩典臨到人生命的時刻。「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爲以色列人祝福;我也要賜福給他們」,神如此應許(民6:27)

我們在職場所說的話,可能帶來祝福、或者咒詛,可能建造他人、或者傷害他人。我們所用的字句,力量常常超過我們自己原來想象的。在民數記6:24-26中的祝福,宣稱神要「保護」你,「賜恩」給你,賜你「平安」。工作的時候,我們說的話可以「保護」其他人–也就是:安慰、防護、支持。「需要幫忙時,來找我。我不會怪你的。」我們的話語可以滿有恩典,使情況越來越好。舉例而言,我們可以勇於承擔過犯的責任,而非撇清關係、指責他人。藉由修復破裂的關係,我們的話語可以帶來和睦,好比這麼說:「我知道我們之間有些問題,但是我很希望可以找到重修和好的可能」。當然,總會需要一些時間,對質、批評、挑錯、甚至可能懲處一些同事。縱然如此,我們仍能選擇是要就事論事,還是要人身攻擊。反過來說,有人做得很好時,就算對我們的莊重威嚴的聲望、冷酷矜持的形象,有一點點妨害,我們仍然可以選擇肯定、讚美,而非默不作聲。

退休的問題(民數記8:23-26)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聖經裏,只有民數記有提到工作年齡限制。利未人年輕的時候開始服事,身強力壯,足以搭建、搬運會幕及一切聖物。民數記4中的人口普查,並未包含五十歲以上的人,8:25進一步明定超過五十歲的利未人應該退休。除了搬運沉重的會幕,利未人還要仔細檢查皮膚病。還沒有眼鏡的時候,超過五十歲的人近距離都看不清楚了。重點並非以五十歲作爲標準退休年齡,而是要看什麼年齡之後,無法有效執行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職務,這個標準偏差異很大。摩西扛起領導以色列人的重任,年滿八十歲了(出7:7)。

不過,退休不表示利未人要停止工作。其目的不是要讓有生產力的工人停止服事,而是要按照個人經歷,重新指派使之更得心應手的工作職務。退休之後,他們可以「在會幕裏,執行任務時,輔助他們的弟兄」(直譯,民8:26)。有時,有些能力–判斷、智慧、洞見...等–也可能隨年齡增長,越加成熟。「輔助他們的弟兄」時,年長的利未人轉移至不同的方式來服務社羣。聖經裏沒有現代社會那種退休後,停止工作、全時間休閒的概念。

像利未人,我們在年長的時候,也不該全面停止有意義的工作。也許是有需要、也必須要交出職權,但是能力與智能仍具有價值。可以繼續以領導職務身分,服事他人,在商貿協會、市政機構、董事會、特許組織裏。負責顧問、培訓、講師、教練。可以全時間投入教會、社團、政務官員、社福機構。也可以花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加入家中其他孩童、年輕成員的人生旅程,免得時光飛逝、 一切都來不及了。年長者最有價值的事奉,就是指導、激勵(祝福)年輕人(民6:24-27)。

由此看來,年長階段應該會是人生歷程之中,最有成就感的時段。不過,不幸的是,退休常常是逼得人不得不「退出比賽」,在一個人的天賦、資源、歷練、經驗、人際、影響、智慧,最有助於他人的時候。有些人消磨在休閒、娛樂中,有些人生命甚至失去目標。與年紀相關的規約、社會普遍認爲老年人較無影響力,使得年長者無法隨心所欲的發揮長才。在聖經裏沒有足夠的內容,得以從中獲得更明確的退休神學。但是,待我們年紀漸長,都可以爲各自的退休生涯及早準備,比起我們花費在工作上的心思,甚至還要更積極。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也要懂得尊重資深人員,向經歷豐富的同事學習。不管處於那一段年齡層,都應當爲了未來退休生涯,認真規劃一套到時同時對年輕人、對年長者都極爲合宜的相關規約與實際安排。

挑戰摩西的權柄(民數記1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民數記12,摩西的哥哥和姊姊,打算髮動革命、對抗摩西的權柄。他們所抱怨的也有道理。摩西告訴以色列人不可以與外國人通婚(申7:3),但是他自己卻有一個外邦人老婆(民12:1)。如果這就是他們真的想抱怨的地方,他們大可找摩西討論,或是去找他剛成立的長者組成的委員會(民11:16-17)。他們沒有這麼做,反而煽動羣眾支持他們取代摩西領導國家的高位。實際上,他們的抱怨都藉口,只是要用來發動叛亂,達成讓自己升上終極權力高位的目的罷了。

神站在摩西這邊,代替摩西嚴懲這些人。神提醒他們,祂揀選摩西作爲祂在以色列人中的代表,與摩西面對面交談,將「我全家」交付給他(民12:7-8)。神還如此質問他們:「你們毀謗我的僕人摩西,爲何不懼怕呢?」(民12:8)無人響應,民數記告訴我們說「耶和華就向他們二人發怒而去」(民12:9)。神先處罰米利暗,她長了大麻瘋、就要沒命了,亞倫向摩西求饒(民12:10-12)。神所揀選的領袖權柄,當得應有尊重,因爲悖逆這樣的領袖,就是悖逆神自己。

當我們對在上位者有所不滿時

上帝唯獨在指派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時,才清楚顯現自我。「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申34:10)。但是現在這世代的領導者,並沒有如同摩西這樣面對面領受神的權柄。然而神仍要我們尊重所有領導者的權柄,「因爲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羅13:1-3)。並不是說絕對不能質疑領導的人,不能要求其負起責任,或甚至將之替換。這裏的意思並不是說,每當我們對擁有合法權柄的人–像是摩西–有所不滿時,我們就得來研究一下這些人取得權柄,是否都確定有神同在的授權。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就算髮現他們真的是有需要修正、限制、甚至除去權力,我們仍然尊重他們的職權,不論他們所領受的是神那一方面的權柄。

在上述民數記中發生的事情之中,其實亞倫和米利暗骨子裏是要藉機將自己推上權力的高峯。渴望擁有權力,絕不是悖逆權柄正當的動機。對老闆有所不滿時,第一件事應該是與其一同努力化解歧見。若是上司濫權、或者不稱職,使得歧見難以化解,下一步才能換掉他,讓敬業、能幹的人取而代之。但是,如果目的只是想擴張權力,那麼這種虛僞的動機,已經使我們沒有資格評論上司所作所爲的是非對錯了。慾望,使我們失去在這種狀況下,辨明神所賜權柄的眼光。

當他人無法認同我們權柄的時候

摩西深具能力、處事合宜,但是面對領導權遭質疑,他卻仍回之以禮、應之以謙。「摩西爲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整個事件,他對待亞倫和米利暗始終如一,就算是在他們承受當得的報應時。他向神哀求、求神醫治米利暗,神纔將死罪減爲關鎖營外七天(民12:13-15)。他仍然讓他們保留以色列國重要領導羣的位子。

如果我們持有權柄,很可能跟摩西一樣會面對反對意見。就算我們如同摩西,合法取得權柄,仍可能遭受反對的人冒犯,甚至根本就是衝着神對我們職權的旨意而來。爲我們的職務抗辯、甚至回敬那些攻擊你的人,也是合情合理。但是,如同摩西,我們要爲神託付我們、使行權柄的百姓着想,這也包括哪些反對我們的人。他們對我們的不滿可能情有可原,當然他們也可能是野心勃勃的暴民。我們若選擇對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我們有可能、也可能不會繼續在組織之中任職,他們也有可能、也有可能不會留任。我們可能找到彼此共識,也可能再也無法與反對者回復共事的關係。然而,無論如何,我們務要謙和,善待神所交託給我們的人,就算會覺得很不舒服、難以控制、失去威信、破壞自我形象。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在我們試着從反對者立場思考、試着支持他們的時候,像是摩西對待米利暗那樣,我們也正是在完成我們的任務。

當決策不受支持的時候(民數記13-1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民數記13、14章發生另一件挑戰摩西權柄的事件。上主指示摩西差派探子進入迦南地,準備開戰。除了蒐集軍事及經濟相關信息,每一個支派都各派出一名探子(民13:18-20)。這表示探子所得信息,除了規劃戰事之外,還要用來討論如何分配以色列各支派土地。所有探子都提到,這塊土地十分富饒,是一塊「流奶與蜜之地」(民13:27)。但是,也提到「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民13:28)。摩西和他的將領,迦勒,運用這些信息籌謀進攻計劃。但是多數探子卻害怕起來、說他們攻不下這塊土地(民13:30-32)。聽了這些探子的意見,以色列百姓悖逆上帝的計劃,還想要另外找個新的領導者,帶他們回去埃及繼續爲奴。只有亞倫、迦勒、還有年輕的喬舒亞,站在摩西這一邊。

雖然他們的計劃不受歡迎,但是摩西迅速表示立場。羣眾就快要將他拉下位子,但是他依然堅持上帝向他指示的,纔是對的。他和亞倫懇求百姓停止反叛,但是沒有任何效果。最後,上帝斥責以色列民不信,並且宣告祂要降下瘟疫擊殺他們(民14:5-12)。因着離棄上主的計劃,百姓讓自己陷入更糟的處境–迫在眉睫、極其混亂的毀滅。只有意志堅定的摩西,知道怎麼避開這場災禍。他墾求耶和華赦免百姓,和他之前所做的一樣。(在12章我們就已看到,摩西總是率先考慮百姓的福祉,即使會讓自己虧損。)耶和華同意了,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參與這場反叛的人,不得進入迦南地(民14:20-23)。

摩西的作爲,示範了領導者就是要忠誠果斷、信守承諾,而非隨着羣眾的意見搖來擺去。領導羣眾會感到孤獨,處在這樣的位子上,時時會受到隨俗從眾的試探。是的,沒錯,好的領導者要傾聽其他的的意見。但是領導者一旦明白什麼是最佳方案,而且盡其所能確認這些方案的內容之後,一個好領導者的責任就是堅持最佳方案,而不是最受羣眾歡迎的想法。

摩西的處境中,最佳方案爲何,無庸置疑。就是耶和華上帝指示摩西攻佔應許之地。我們都看到,摩西始終保持謙恭風度,但是方向絕不搖擺。實際上,他並沒有完成上主的指示。如果百姓不願配合,領導者是不可能一個人完成任務的。在這個事件中,最終臨到百姓的,就是一整個世代,全部因此無法進入神爲他們預備的美地。至少,摩西自己並未促成這場災難,因爲面對百姓不同意見時,他並沒有改變原來計劃。

現代社會之中,到處充斥領導者面對羣眾意見讓步的案例。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屈從希特勒(Hitler)在1938年在慕尼黑(Munich)提出的要求,這我們都還記憶猶新。但是,林肯(Abraham Lincoln),美國曆史上偉大的總統,不願向眾議讓步,堅定拒絕以分裂國土來停止南北戰爭。雖然他也是極其謙卑,知道他也可能是錯的(「求神幫助,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是他也是極其堅定,堅持做他認爲對的事,在逼他讓步的重大壓力之下。在Ronald Heifetz 和Martin Linsky合着的 Leadship on the Line書中[3],更多探討在備受挑戰的處境,如何一面對眾議保持開放心胸,一面又要如何堅定領導方向。(關於此事件更多探討,參看《工作神學聖經註釋》申命記1:19-45 的“以色列百姓拒絕進入應許之地”。)

Martin Linsky and Ronald A. Heifetz, Leadership on the Line: Staying Alive Through the Dangers of Leading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2).

向神獻上初熟果子(民數記15:20-21; 18:12-18)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接續民數記4與7章提到的獻祭體系,在15和18兩章之內兩段經文中,討論到獻上勞動之後最初收穫,還有關於神的土地的議題。除了獻上之前所提過的祭物,以色列人也會向神獻上「凡從他們地上所帶來...初熟之物」(民18:13)。因爲神是那統管萬有的主宰,這地上一切所有、包括所有人類,通通早已歸神所有。百姓將初熟物產帶到祭壇前,乃是表明神擁有萬物,而不是表示這些是在滿足自己所需之後,多拿出來的。在放入自己倉庫之前,將初熟物產獻上,以示尊榮神崇高權柄,也是切望上帝將會繼續祝福他們勞力、資財所得。[4]

以色列人獻祭體系,與今日我們迴應神的作爲獻上贈禮、奉獻,不太一樣,但是,和向神獻上初熟果子的意義交較爲相通。獻上首生給神,是表明神纔是我們所有一切的擁有者。所以,我們纔會獻給祂首生的、最好的。以此類推,獻上我們初熟果子,也是對我們的祝福,就像古時候的以色列人所經歷的一樣。

 

Richard O. Rigsby, “First Fruits,” in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New York: Doubleday, 1992), 797.

重申盟約(民數記15:37-41)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15章中一小段經文,曉諭以色列人在衣服邊上作繸子,又在每條邊上釘上一條藍細帶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在職場上、跟許多地方,總有許多誘惑,使人「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民15:39)。越是認真注意你的工作(你的「眼目」),就越容易使職場上不屬上帝心意的事物,影響了你(你的「心意」)。解決方法不是停止注意你的工作,或是不要再那麼認真。這也可以是很好的提醒,要尋求神、遵行神的道路。不一定是一條繸子:也可能是一本聖經,放在你視力所及之處;一個鬧鈴,常常提醒你禱告一下;一個符號,穿在、放在會讓你注意的地方。這不是爲了向他人炫耀什麼,而是爲了將「你的心思意念」帶回神身上。這些可能都是些小東西,但是卻是意義重大。這麼去行:「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爲聖潔,歸與你們的上帝」(民15:40)。

摩西在米利巴未能遵上帝吩咐而行(民數記20:2-1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摩西最嚴重的失敗,發生在以色列人爲了食物、飲水之故,再一次抱怨的時候(民20:1-5)。摩西、亞倫爲此求問耶和華,耶和華曉諭兩人,拿着杖,在以色列百姓面前,吩咐盤石發出足夠百姓、及一切牲畜飲用的水(民20:6-8)。摩西照耶和華吩咐而行,但是,自作主張加了兩個誇張的動作。首先,祂斥責百姓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我爲你們使水從這盤石中流出來嗎?」然後,他用杖擊打盤石兩下。有許多水流出(民20:9-11),但是耶和華對摩西、亞倫極爲不滿。

神的懲罰極其嚴厲。「因爲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爲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民20:12)。摩西和亞倫,就像之前悖逆神計劃的以色列ˋ百姓一樣(民14:22-23),不得進入應許之地。

在很多註釋書裏,可以找到針對摩西到底爲何受罰的學術討論,但是,民數記20:12的經文清楚指出罪名就是:「你們不信我。」當摩西不再全然信靠神、按着自己內心衝動行事的時候,祂領導的權柄就開始動搖。

在領導過程中尊榮上帝-所有基督徒領導者在各種處境下都應當如此行-實在是令人恐懼戰兢的重責大任。不論是公司行號、教育單位、救援團體、操持家務、...等等一切機構,我們都要非常小心,千萬別誤以爲神所賜權柄是我們自己的。要怎樣才能保守我們時時遵行神的旨意呢?與同工團隊定期會面,爲領導職份每日禱告,保持每週主日在神同在中安息,徵詢他人觀點以求更加明白神的指引,這些都是許多領導者常常運用的。縱使有這麼多方法可以運用,全然信靠神、堅定不疑的領導工作,還是超過常人的能耐。如果這位勝過世上眾人、極其謙和的人(民12:3),都會犯這樣的錯,我們也是很可能會犯的。感謝神的恩典,即使摩西在米利巴犯下這樣的過錯,對他的一生造成這麼重大、令人遺憾的影響,這些也都不能使我們與上帝最終要應驗的應許分離。摩西沒有進入應許之地,但是,新約聖經卻宣告他「在神的全家盡忠」,讓我們得以恢復信心,相信所有歸入神家中的,都能得着在基督裏救贖恩典的應許。

當神透過出乎意外之人說話的時候(民數記22-24)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民數記22和23章裏,主角並非摩西,而是巴蘭,住在以色列人前往應許之地緩慢旅途中的一號人物。他不是以色列人,但卻也是耶和華的祭司、先知。摩押王認出巴蘭的話語帶有神的能力,就對他說:「我知道,你爲誰祝福,誰就得福;你咒詛誰,誰就受咒詛。」懼怕爲數眾多的以色列人來襲,摩押王差帕特使請求巴蘭前來摩押,去咒詛以色列人,來爲他除去心頭大患(民22:1-6)。

耶和華神告訴巴蘭,祂揀選以色列人、賜福給他們,還命令巴蘭不得前去摩押國,不然就是不得咒詛以色列人(民22:12)。但是,摩押王派來一個又一個的特使,最後巴蘭還是決定去了。國王臣僕打算賄賂他,要他咒詛以色列,但是巴蘭回覆說,他只能照耶和華的命令行事(民22:18)。神似乎同意讓他前去摩押國,不過在巴蘭騎驢前去摩押的路上,耶和華的天使三次阻擋他的去路。巴蘭看不到天使,但是驢子看見了、而且每一次都乖乖閃開。巴蘭發怒、用杖打驢。「耶和華叫驢開口,對巴蘭說:『我向你行了甚麼,你竟打我這三次呢?』」(民22:28)巴蘭聽到驢子說的話之後,明白過來,畜牲比巴蘭這個人都還要清楚耶和華的心意。巴蘭的眼目明亮,看見了天使,接收到神進一步的指示,要怎麼應對摩押王。耶和華提醒他:「你同這些人去吧!你只要說我對你說的話」(民22:35)。在23、24兩章之中,摩押王不斷懇求巴蘭咒詛以色列人,但是,巴蘭總是回覆他,耶和華要賜福以色列人。最後,他終於勸服國王打消攻擊以色列人的念頭(民24:12-25),同時使得摩押免於耶和華神降下毀滅之災。

巴蘭的情況與摩西類似,縱然有時軟弱,總還是可以遵行耶和華旨意而行。他與摩西一樣,在應驗神帶領以色列人前往應許之地的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巴蘭有一點跟摩西、還有大多數其他希伯來聖經

裏的英雄人物很不一樣,那就是,他不是以色列人。他所做的,其實根本是要解救摩押免於滅國的危機,而不是要救以色列。從上面這兩點看來,以色列人應該會覺得很驚訝,神對巴蘭怎麼說話,就和神怎麼對以色列的先知、祭司說話,一模一樣。還有一點更令人訝異的-不只對以色列人來說,對巴蘭來說也是-神在這個特別時刻,祂的心意,竟然是透過一隻低等動物、一頭驢子表達出來的!從這兩點出人意表的事上來看,我們發現神的心意,不一定會從人最接受的方式表明出來,而是按着神自己心意而決定的。如果神選擇一個可能是仇敵的人、或者甚至是一頭野獸來傳講祂的話語,我們都應該注意聽。

這段經文並不是要告訴我們,神引導最佳的管道是外邦之人、驢子牲畜,而是要啟示一些關於聆聽神話語的洞見。單單從我們熟悉的管道,聽神的聲音,不算難事。這指的是,只去聽那些想法跟我們一樣、屬於同一類社交圈子、言行與我們相仿的人。這意思是說,我們從不注意立場跟我們截然不同之人的說法。真的很容易就以爲,神所要說的,都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讓一小羣心思意念相仿的助手、顧問,將自己團團圍住,領導者經常會如此一意孤行。還有一點,我們其實也可能滿像巴蘭,只是我們自己不相信這樣。但是,就算是從一些我們不太信任的人、一些我們不太贊同的信息來源,因着神的恩典,我們多多少少,是否都能聽一聽神要對我們說些什麼呢?

土地持有以及財產權(民數記26-27; 36:1-12)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過了一段時間,人口數量改變了,需要再普查一次(民26:1-4)。這次普查的目的,是要針對國家新局面,發展新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生產和政府組織要按照支派、宗室、家族重新規劃。土地要按照宗室人口數量按比例重新分配(民26:52-56),分派過程並沒有明確順序。最後的結果,每一個家族都得到足以養生的土地。 這和埃及、還有之後的羅馬帝國、中古世紀歐洲很不一樣,以色列人這些土地不再是單爲貴族持有,然後給沒有持有土地的公民、奴隸耕作。相反的,每一戶人家都得以擁有自己生產所得農作物。更特別的,就算有債務、欠稅、甚至是自願賣出,這一戶人家也不會因此永久失去這些土地。(參看利未記25論及法律如何保護家族免於失去其土地。)就算家族中有一個世代、農作欠收以致負債,下一個世代仍得以接收這塊土地維持生計。

這次普查是按照支派、宗族男丁人數來算,每一家裏有幾名男丁就分到幾份土地。有時候女性也算在內(例如這種情形:在分得土地前,家裏父親過世了),她們也可以持有土地、並且讓她們的後代繼承。但是,這樣使得以色列的法律變很複雜,因爲女人會嫁給別的支派的男人。這樣就會把這個女人從父親繼承來的土地,轉移給她的丈夫,這樣就削弱了這個社會結構。爲了避免這種清況,耶和華吩咐說,雖然女人可以「隨意嫁人」(民36:6),但是「產業就不從這支派歸到那支派」(民36:9)。這項命令維繫所有人–包括女性的–持有財產、隨意嫁娶的權益,同時又要保有穩定社會結構。各支派應尊重其所有成員的權益。家族成員也應當尊重社會的需求。

在現代世界經濟中,多數情況,持有土地並非維生主要方式,社會結構也不是按照支派、宗族來規劃。所以,民數記和利未記中的特別規定,就無法直接套用到現代社會。現代情境需要不一樣的解決方案。有智慧、既公正又公平的法律,會尊重經濟結構、個人權益,在每一種社會之中,具有共識的德政極其重要。依據聯合國開發方案(United N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國家及國際層級之立法程序,對持久、包容之經濟成長、永續開發、根除貧窮與飢餓、落實人權及基本自由,至關緊要。」[5] 基督徒有很多地方,可以來改善社會政治,不只透過立法,還可以透過禱告與生命的轉變。越來越多基督徒發現,同心合一服事,可以爲弱勢族羣爭取更穩定的經濟繁榮生活必須的資源。Agros國際組織(Agros International)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這是一個根據基督徒的「德性指引(Moral Compass)」成立的組織,要協助南美洲貧困農民,取得土地、更有效率耕種農作物。[6]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Issue Brief: Rule of Law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3), 3.

Agros International, http://www.agros.org/ag/how-we-work/frequently-asked-questions.

安排接班人(民數記27:12-23)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建立永續的組織–在此指的是以色列國–需要按部就班轉移政權。不清楚是誰接任,百姓會搞不清楚狀況、甚至驚慌失措,分工結構分崩離析、工作效率不彰,就像「羊沒有牧人」(民27:17)。安排接班人是要花時間的。短視的領導者,不想提攜後進、免得ˊ超越自己;有見識的領導者,像摩西,在離開職務那一天到來,還很久以前,就會準備培養接任的人選。聖經並沒有讓我們知道摩西選出和培植喬舒亞的詳細過程,只說他禱告尋求神的指引(民27:16)。民數記還說,他明確肯定在眾人面前表示確認、支持喬舒亞,而且遵循確認的程序,來確定喬舒亞的權柄(民27:17-21)。

如民數記27:21中所示,接班計劃是現任的管理人(如:摩西)、還有實際輔佐治理者之人(如:伊萊賈撒和其他會眾領袖),共同的責任。各種機構,不管是大到一個國家,或者小至一個工作組, 都需要有效的培訓、接班程序。

百姓每日當獻之祭:為他人禱告(民數記28-29)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雖然百姓已經在指定時間爲個人、家族獻祭,但是,每日還要整個國家而獻。在安息日(民28:9-10)、月朔(民28:11-15)、逾越節(民28:16-25)、七七節(民28:26-31)、吹角日(民29:1-6)、贖罪日(民29:7-10)、以及住棚節(民29:12-40),都各有另外當獻之祭。在這些公眾獻祭中,百姓領受耶和華的臨在與福份,就算沒有親自參與敬拜。[7]

以色列獻祭禮儀,早已不再施行,在現代生活工作中,更是不可能再運用。但是祭祀、獻祭、敬拜關乎神百姓利益的重大涵意,依然存在(羅12:1-6)。有些信徒–特別是某些職分的修士、修女–投入許多時間,爲那些不能、或沒有參與敬拜、爲自己禱告的人禱告。在我們各樣服事中,禱告重責、不可輕慢。在我們禱告的時候,我們應當爲同工、同事禱告,特別是如果我們也曉得沒有什麼人爲他們禱告時。總要記得,我們蒙召,就是要爲在我們四周的世界、人羣帶來祝福。我們每一天,都可以效仿民數記28:1-8所說的那樣來禱告。每天都禱告,甚至一天之內好幾次,可以讓我們與神更加親近。信仰不是隻有在安息日、主日崇拜那一天而已。

 

Phillip J. Budd, Numbers, vol. 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1998), 319.

看重承諾(民數記30)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民數記30章裏,談到一套判定承諾、宣誓、許願有效與否的詳細流程。不過,基本精神也很簡單:要做到你說你會做的事。

「人若向耶和華許願或起誓,要約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話行」(民30:2)。

詳細的流程主要是在講怎麼處理例外情形,有人承諾了超過自己能力、權力以外的事情時該怎麼辦。(經文所述規約,和某個受男性管轄女性的情景有關。)雖然例外是有的–不可以一開始就硬要那沒有能力、權力做到的人履行承諾–但是耶穌提到這段經文時,他提出一個更好的最高法則:不要承諾你不能做的、和做不到的(太5:33-37)。

與工作相關的保證誘使我們,陷入重重的作業細節、質量要求、例外處置、還有真的做不到時的辯解和理由。這之中許多當然是合情合理的,像是契約中不可抗力之因素:假如受到法庭命令、自然災害...等之限制,以致立約一方無法履行職務時,得以免責。這樣並不僅止於看重契約上所立下的文字而已。有時候協議是握個手就成立了。有時候會有些漏洞。我們是不是應該記住協議成立的初衷,而不只是法律、契約的文字?信任是職場工作的關鍵要素,如果我們承諾超過我們所能的、或者我們所做的低於我們所承諾的,那就無法彼此信任了。這不僅是生活的真實體驗、更是耶和華的命令。

利未城邑的規劃(民數記35:1-5)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與其他支派不同,利未人散居應許之地全境,以便教導百姓律法、並在各地法庭執法。民數記35:2-5詳細記載每一座利未城鎮應有之郊野牧地大小。由市鎮城根量起,牧地朝四方(東西南北)向外各延伸一千肘(約1500英尺)。

Jacob Milgrom認爲這樣的地理佈局是都市規劃的實際案例。[8]下圖所示,爲一座郊野由城鎮外圍向四方延伸分佈的城鎮示意圖。城鎮直徑漸增,逐步削減鄰近郊野時,會增添郊野進來,讓主要郊野仍然保持向城鎮邊緣向外延伸一千肘的大小。(圖中灰影區域在城鎮向外擴張時,大小不變,但是城鎮中心擴張時,中間交叉區域會跟着變大了。)

「你們給利未人的郊野,要從城根起,...,東量二千肘,南量二千肘,西量二千肘,北量二千肘,爲邊界,城在當中」。(民35:4-5)

從數學上的關係看來,城鎮變大時,郊野的面積也會跟着變大,但是,增加的速率比城鎮中心區域要慢。這表示人口成長速度比耕作面積增加速率要快。如此下去,每單位面積農耕產量必須提高。一個農人必須提供食物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可以另外投入工業製造和服務類型工作。這些都是經濟與文化發展所需要的。應該是說,城鎮規劃並沒有使得生產量增加,而是形成一套促進生產率提升的社會經濟架構。營造永續經濟成長條件的都市政策,是一件十分複雜的課題。

民數記35:5的經文,再次說明,神對於促進維繫生計、創造經濟福祉的人類工作條件,極其關切。如果連神都這麼費心吩咐摩西做好城鎮規劃,還從幾何學的觀點考慮了郊野擴增方式,這是不是提醒我們,今日神的子民,不是更應該兢兢業業,做好任何造福、興盛小區、國家的工作嗎?不論是那一種職業、工匠、藝術、學者、...等各類專職人員。教會與基督徒也可以盡一分心力,激勵、肯定會友在各樣工作領域的傑出表現。基督徒工作人員,可以投入更多心力、在工作上表現傑出,這也會是服事神的方法。有什麼充分理由,讓人以爲,卓越的城市規劃、經濟開發、幼兒照護、客戶服務,就不能比令人感動的敬拜、祈禱、讀經,更加榮耀上帝嗎?

Jacob Milgrom, “Excursus 74: The Levitical Town: An Exercise in Realistic Planning,” JPS Torah Commentary: Numbers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90), 502-4.

民數記結論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民數記記載神透過摩西,指揮、組織創建以色列國的工作。此書卷第一部分談的是敬拜,這是與祭司和每一種職務人員有關的工作。代表神百姓之人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展示一套禮儀,而是要讓神的同在以及神要與人和好的慈愛,祝福眾人。所有人都可以透過我們的工作帶來祝福與合一(reconciliation),這和你認爲自己是不是祭司沒有關係。

民數記的第二個部分,追溯以色列百姓前往應許之地途中,整個社會組建的過程。民數記的經文讓我們得知,神是怎麼看待現代工作議題,例如:獻給神我們勞碌所得、化解衝突、退休、領導、財產權、經濟生產、接任規劃、社會關係、看重承諾、城鎮規劃等議題。

民數記中的領導者–主要是摩西–示範了什麼是遵循神的指示、什麼不是。領導者需有開放心胸的智慧,聽取他人意見,有時甚至是出乎意料的來源。但是更要堅定持守神的引導、盡其所能明白神的心意。要膽識過人、勇於面對威權勢力;也能謙和降卑,聆聽田野牲畜的聲音。在民數記中,沒有人百分之百完成任務,但是,不論是成、是敗,神的信實永遠不變。我們犯了錯,確實–但不是永遠–會帶來不好的結果,然而我們不是寄望在自己身上,而是仰望神對我們慈愛的應許。我們看到神的靈引導摩西,聽到神如此應許,祂也會賜給摩西之後的領袖,從祂而來的靈。如此,在我們工作面對種種機會與挑戰時,我們得以剛強壯膽、尋求神的指引。無論如何,在我們工作各種處境中,我們堅信神必與我們同在,因爲祂如此告訴我們:「我耶和華住在以色列人中間」(民35:34),現在,我們就踩着他們的步伐,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