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衡量

文章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考慮後果可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韋恩會發現,後果主義帶出四個難題。就是:

1     什麼是「好」?(「好」的定義是什麼?例如,大概不僅僅是讓客戶(或韋恩)改善財 務。)

2     對什麼人有好處?(什麼人真正從決定中獲益?)

3     「好」可以量度嗎?(在任何指定情況下,我們能否完全掌握結果和好處?)

4     什麼情況下才算「好」?(會否在某種情況下是好的,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是壞的?)

「好」是什麼?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好」的定義至關重要。廣為人知的後果主義思維以幸福快樂為最好。這個型式的後果主義倫理學稱為「功利主義」。能為最多人帶來最大福祉就是好。幸福被視為人生首要目標(言下之意是痛苦可免則免)。

但是,聖經並不視幸福為最好,即使論及幸福時,也傾向賦予幸福新的定義,與我們文化上的理解截然不同。例如,耶穌的八福顛覆了我們的思想。衪主張,令人感到哀慟的境況會是令人蒙福或幸福的境況!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根據聖經界定何謂之好?聖經裡又有什麼可以稱之為好?神宣稱世界在人類墮落之前的狀態為「好的」和「甚好」(創1:4912182125322:18-24)。當基督重臨,迎來新天新地時(啟示錄21-22),這種狀態將會恢復並延續。以色列的歷史;耶穌的生命,死亡和復活;神給基督徒團契的供應,主要目的一樣,就是回復這種狀態。許多聖

經章節中都有描述這種狀態的內容,包括:

雖然幸福在這樣的世界,而不是在我們周圍破碎的世界比較可能見到,但神的用意不是令我們幸福,而是為了令我們完全,就像我們當初被創造那樣。新約聲明,無論是我們,還是因我們受命而得福的人,欣然接受災禍及痛苦往往就是通往完全之路。[1]

耶穌選擇接受釘上十字架就是我們的榜樣。為了帶給別人自由和生命,犧牲自己:「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太20:28)。 [2]

 

 

 

 

Take, for example, Paul's attitude to suffering in his letter to the Colossians - "I am now rejoicing in my sufferings for your sake…" Colossians 1:24.

The call of Jesus to follow him is made clear in such statements as, "If any want to become my followers, let them deny themselves and take up their cross and follow me. For those who want to save their life will lose it, and those who lose their life for my sake will find it." Matthew 16:24-25.

誰會得益?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後果主義倫理學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誰會得到好結果 。

私利

有些人以私利作為衡量標準。他們採取的方法是:如果決定對他們有利,就是最佳選擇。這個思想派別叫道德利己主義。

您對這種思維方式不以為然?好吧,在你拋棄這個徹底錯誤的觀念之前,請再三考慮韋恩的困境。自利並不總是從完全自私的角度出發。韋恩可基於自身利益選擇修理客戶汽車。他可以認為長遠的商譽及商機取決於滿足客戶的期望。

因此,外人看似無私的回應往往可能是出於個人利益。私利並不總是壞事或錯誤,往往會產生積極的結果。可以說:「對我有益的通常對大家都有益。」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常被稱為現代資本主義之父)在談到商人時提出了類似的看法:

通過追逐私利,往往能促進公益,比之刻意促進公益更有效率。我未曾聽聞過為公益而交易能成就好事。[1]

今天大家都可能認為這個說法樂觀又天真。(即使是資本主義的先驅國家,也增加了無數法律來保護客戶和消費者。)

公益

另外一群為數不少的人主張應以公益來衡量,以後果來作道德抉擇。這批人認為,最好的決定應為最多人帶來最大利益。正如我們所見,功利主義爭取最多人獲得最大利益(對功利主義而言利益就是幸福)。如果行動本身令少數人得益,而大多數人未能受惠甚或蒙受損失,行動就非好事。相反,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就是好事。

但必須慎防決定惠及大多數人卻犧牲或傷害少數人──尤其是弱勢社群。在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處事方式下,形形色色的壞事只會受到縱容。[2]

聖經一向呼籲神子民挺身而出,關愛貧苦大眾。實際上,先知們經常要求神子民照顧弱勢群體,甚至宣稱社會的健康狀況,要由「孤兒,寡婦和外邦人」(三個最受忽略的社群)的待遇來衡量。

但是,我們亦不要輕言目標從來不可用作手段的理由。在沒有完滿或正確的選擇下,就會難於取捨,而決策者就只能在不同程度的壞事之間做作出選擇。稱為「正義戰爭」的軍事理論,就是倫理學家試圖為這種窘局提供輔導的例子。[3]

有時一個選擇會給別人帶來痛苦。無論痛苦怎麼在所難免,作出抉擇時都要真心懷著憐憫和謙卑。

這對韋恩意味著什麼?

實際上,韋恩嘗試考慮這個特殊情況抉擇帶來的後果,比很多情況容易得多。這是因為依韋恩來看,他的決定實際上只影響買賣雙方。這次決定相當簡單,有異於他作為汽車經銷商面對的許多其他決定,包括對環境、社會和社區問題帶來不確定後果。決定付一些或全部維修費用會有什麼好結果?答案是,他會有一個滿意的客戶,更可能把客戶從不必要的經濟困難中解脫出來。所得公益可能比不付款帶來的私利更多。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

The classic biblical example is Caiaphas' decision leading to the execution of Jesus. Speaking to the Jewish Council he declared,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have one man die for the people than to have the whole nation destroyed" (John 11:50). The irony of the statement is not lost on the writer of John, nor on his readers!

It is also the kind of dilemma that Dietrich Bonhoeffer faced in his agony over what to do about the evil Nazi regime.

「好」可以衡量嗎?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後果可能難以衡量和量化,有時甚至不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知道後果,但苦無衡量的方法。如果找到喜歡的或收入豐厚的工作,您會更快樂嗎?在其他情況下,我們甚至無可能知道決策的所有後果,有人和環境往往受到影響,但我們不得而知,有時甚至無從預計。

在許多方面,聖經讓我們知道自己力有不逮和視野狹隘。相反,神是全知全能的。儘管人類要為其行為負責,並且三思而後行,但必須謙卑,才會信靠獨一的、無所不知的神。

通常,我們真的無從得知自己行動的後果,或者評估衡量其益處。僅就這些方面而言,雖然考慮後果通常有助我們決策,但作為唯一的道德理論就有不足。至少必須同時考慮誡命和後

果。誡命通常會指導我們採取行動,而這些行動理應帶來良好結果。例如,「不可撒謊」這誡命帶來的後果應該比撒謊好,即使是善意的謊言,尤其在複雜情況下,後果難以預料。同時,留意後果往往可以幫我們判斷哪種情況用哪些規則。「不可殺人」適用於一切情況,因為後果是死亡,是人類所不能逆轉的。但是「信守安息日」不應妨礙您在安息日治愈病人,因為後果是痛楚和苦難,違反神想要恢復世界秩序的意念(路加福音13:10-16約翰福音5:1-9)。

 

好在什麼情況?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背景對倫理是重要的。有時因為文化不同,行動會因人而異,有時也會因人的環境而異。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的第一封信(第8章)中找到了聖經中最為人所熟識的其中一例,保羅檢視了源於食用供奉偶像的祭品的道德決定,指出關鍵問題是行為怎樣影響「意志薄弱的信徒」。在這種情況下,保羅會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候將對他人的愛和關懷凌駕自己的自由之上。問題不僅僅是「這對嗎?」而是「這會導致什麼結果?」此一時可以盡情去做,彼一時也可因避免冒犯別人招惹麻煩而選擇不做。保羅就因時制宜,以後果判斷行動的對錯或智慧。

這有別於道德相對論。要知道,翻譯基督教價值觀須要考慮語景,因為在此處境好的可能在另一處境不好,這與成熟的相對論非常不同,也是我們的文化特徵,沒有絕對的真理或道德標準。例如,不可撒謊的誡命是絕對標準,應用時卻要因時制宜:「您已經付款了嗎?」與「這件襯衫我穿起來好看嗎?」的應用原則過程與有所不同。

我們活於一個文化越趨多元的社會,可以預料要面對許多情況,逼著我們因時制宜。假如您是雇主,有幾名員工的種族背景要求他們一年幾次,一次幾天出席親友的喪禮,文化所需,您將如何分配喪親假期?

或者假設您是帳篷製造商,決定要在世界上成本低廉的貧窮地區製造帳篷,您如何決定員工的合理工資?

背景問題超越跨文化問題,在判斷待人接物是否因人而異時,也是一個要顧及的因素。例如,醫生可以根據病人收入進行分級收費,汽車經銷商議價時可以考慮買家的經濟狀況,就像Flow Automotive的做法,他們明白窮人買車不擅議價,最終往往會買貴了。

背景考慮如何影響韋恩的決策?

當韋恩開始思考這些特殊情況如何影響行事方式時,發現自己正在試圖理解,並預期一些事情。

先前已經提及過客戶財務狀況的問題。如果韋恩拒絕支付維修費用,或僅支付部分費用,將對客戶及其家人有什麼財務影響?會造成壓力嗎?韋恩認為這值得考慮。實際上,對韋恩來說,這部分已是牽涉更廣的愛與公義的問題。

如果韋恩知道客戶為人慷慨,疏財仗義──以事奉他人為己任,致力改變世界,又該如何?果真如此,韋恩可能會覺更應該投桃報李。

同時,韋恩也會顧及自己的負擔能力,最終如果無利可圖,自己和家人所蒙受的影響。

還有另一個角度,韋恩是否應該顧慮到立下的先例?如果採取溫和路線,其他客戶會否陸續來求助?想到可能會發生的事韋恩苦笑。但是對韋恩個人而言,這不是大問題,其他經過篩選的因素對他更為重要。只要他對自己選擇的適當性感到滿意,他就不會介意是否獲得「柔和」的美譽。

這使韋恩開始思考自己的性格如何受到改造以作出道德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