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對金融財經的旨意

文章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神給人類的意旨容許金融財經發揮其功能。聖經顯示人類工作有三個主要目的:一)彰顯神的榮耀,二)參與管理,三)行公義及愛他人。在探討這三個目的之前,必須要注意的是,就像人類所有的行事,財經深受罪惡破壞。例如,金融財經很多時都受貪婪及欺詐沾染,直接削弱榮耀神的服務,以及人類的管理、公義和仁愛。在詳細探討罪惡的影響之前,先讓我們按照神創世的原意探索財經,一窺神的初衷,以及基督救贖的成就。

金融財經有助彰顯神創造的榮耀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在聖經故事裡,神創造萬物,以顯示衪的榮耀和尊貴(歌羅西書1:16,啟示錄4:11)。財經的基礎──就如創造萬物──彰顯了神無與倫比的創造力。神造出時間──季節、歲月和人生。神團結人類,通過百花齊放的社區互動,當中包括時時分享資源,使人渴望並有能力在社會上生活,從而安享繁榮。人在社會關係網絡中一次又一次分享的資源,是神的豐盛創造,人類參與其中,以神按祂的形象賜與的創意及仁愛,將其發揚光大。就像天籟與美食,財務管理通過展示神創造的全能和創意來彰顯神的榮耀。在下一節我們看到神創造了八個特定的財務管理基礎時,就會對神的榮耀作更詳盡的賞析。

理財幫助我們完成創造任務,成為優秀的管家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管理就是完成神的任務,人類遍滿地面,治理(或管理)土地,修理土地,並且看守土地(創世記1:28-30,創世記2:15)。神原本的創造,在創世記中顯現,是一個花園,佈滿人與動植物,與神水乳交融。花園很好,但並非要永恆不變。《聖經》展望未來,當神完成創造,世界各國會遍佈讚美神的人。人們不再住在花園,而是住在城市,城市有根基、有牆、有門、綠蔭街道、鐵、黃金、家畜及商船(以賽亞書60,啟示錄21)。創造由花園發展到充滿人類文化的城市,終於人類遍滿地面、治理土地、修理土地、並且看守土地,神的命令成就了。儘管神最初的創造完美,資源豐富,但並不如祂所期望的完備。穆(Mouw)認為「神一開始就打算讓人類以建立文化的過程、模式及成果覆蓋大地」。[4]

我們是神的巧手,繼續衪的創造工作,以神的恩典,在完備的基礎上繼續建設。范杜澤(Van Duzer)認為神完美的創造,雖不完整,卻為商業提供了優越的基礎。[5]

時常好好分配資源,讓資源增長,對於完成創造任務至關重要。財務管理有助人類服從神的創造吩咐,例子包括:儲錢在春天買種子;籌集資金購買採礦設備,以備未來幾年生產礦石;年輕夫婦借錢買屋;以及社區發行債券來興建學校。財政為增長作未雨籌謀的資源配置,向未來時段最有機會令資源增長的人發放資源,然後與借出原本投閒置散的資源的人分享成果。沒有金融財經,人們每天只能靠當天所得或先前儲蓄過活。沒有金融財經,人類幾個世紀以來經歷的經濟增長不可能實現。沒有借貸,人類就不可能蓬勃發展。[6] [7]

由於借貸本質上跨越時間,金融財經鼓勵決策要有遠見。用按揭買屋的人,往往比短期租屋的人更關心房屋。相反,不可持續的活動很難融資。誰會借錢給一家幾年之內就可把森林徹底摧毀的木材公司呢?金融財經也可改善資本,減少天然資源的營運消耗。例如,一個城市可以借錢擴充公共交通系統,從而善用神的碳資源,也可為投資市政債券的人提供退休收入。

Richard Mouw, When the Kings Come Marching In: Isaiah and the New Jerusalem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2): 11.

Van Duzer, Why Business Matters to God: (and what still needs to be fixed), 35-38.
Paul Mills, "Faith versus Prudence? Christians and financial security," Cambridge Papers, Vol 4 No 1, March 1995  argues that in their financial decisions Christians must exhibit both faith in God’s daily provision and prudence in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God mandates us not only to work his creation, but also to care for it.

 

For an explanation of the broader Biblical basis of caring for creation which goes beyond the creation mandate in Genesis 2:15 see Wright, 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 and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s People.

金融財經可以成為行公義和施慈愛的手段

回到目錄 回到目錄

金融財經可促成某些行公義和施慈愛的活動。我們正在利用沃爾特斯托夫(Wolterstoriff)的公義概念,人之為人的權利應予以適當尊重。[8]

沃爾特斯托夫(Wolterstoriff)的有神論完全基於一個事實,就是所有人都得到神慈愛的榮耀。因此,「由於神愛世人,傷害他人,就是冒犯神。」[9]

這種神與人的關係衍生了人權,而人權又產生了公義概念。我們也採用沃爾特斯托夫(Wolterstoriff)的「關」愛想法,他稱之為關懷──仁愛主義──本質上以利他作為目標,並給予別人應有的尊重。[10]

沃爾特斯托夫(Wolterstoriff)的論點是以關懷為愛,最能理解聖經的愛(仁愛),因為關懷把公義納入愛。「關懷包括確保所愛的人得到公平對待。關懷要求的愛,是愛人如己的愛,是耶穌賦予人神的愛,是耶穌代神要求的愛,代鄰居要求的愛。將愛理解為關懷,讓人對這四種愛的體現有了一致的理解。」[11]

關懷牽涉行動,可能對關愛者帶來一些風險或犧牲。

關懷中體現的愛,與基督教其他公義及仁愛的概念不謀而合。正如基斯賴特(Chris Wright)指出:正直和公義等聖經主題是關係密切的概念,意指「在特定環境或關係中做該做的事」,以恢復原本應有的狀況。[12]

賴特(Wright)接著說,神刻意選擇了亞伯拉罕,是要進一步完成祂的任務,在其國土伸張正義。[13]

因此,神選擇我們的原因是要讓我們身邊的人得享公義。賴特(Wright)的論點給予我們實現這種愛的理據。神吩咐我們要用愛去祝福身邊的人,讓他們富足,尊敬他們作為神所愛的人。

我們又為誰行公義和施慈愛呢?耶穌說:最重要的是教人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又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馬可福音12,路加福音10),這與摩西先前的教導互相呼應。[14]

耶穌以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說明任何行公義和施慈愛的對象就是我們的鄰舍,甚至是先前毫無關係的人。或者正如沃爾特斯托夫(Wolterstoriff)所說,「我認為耶穌在提醒我們,謹記對萍水相逢的人也要伸出援手的責任。」[15]

沃爾特斯托夫(Wolterstoriff)關於公義和慈愛的概念,有助於理解神賦予金融財經的意義,原因有二。首先,財務管理可以使人豐盛,兼且對這個人給與作為人應有的尊重。財務管理可以讓人動用資源。資金重新調配的資源也可以使人豐盛。自願互助性質的資源分享,雖非唯一方法,卻是予人應有尊重的良好方法。這就是公義的本質。如果你現在沒有大展鴻圖所需的資源,如果你願意日後與我分享收益,那麼出於彼此尊重,我們借貸往還,就無可厚非。其次,財務管理可以是愛我們的鄰舍的渠道──意義在於關心鄰舍的福祉──我們與鄰舍可以沒有私交,又或者他並非住在我們附近。設計完善的財務安排,加上健全的法律制度,可讓陌生人放心借貸,從而獲得合適回報。如此一來,我們就可分享資源,得享遠遠超越個人圈子的互利互惠。並非所有的財務安排都可以如此體現公義和慈愛,然而財務安排可以如此,也應當如此。卓別靈(Chaplin)敦促我們徹底改革體制,要「體現慈愛的準則」,讓體制成為施慈愛和行公義的「渠道」。[16]

 

Wolterstorff, Justice in Lov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1), 90.

Wolterstorff, 154.

Wolterstorff’s care-agapism is similar in some ways to C.S. Lewis’s charity in The Four Loves, (Harcourt, 1960), but importantly makes the connection that "treating the neighbor justly is an example of loving him, a way of loving him"   (Wolterstorff, 83).

Wolterstorff, 109.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s People, 88-92.

Wright, 92-94.

Wolterstorff, 80.

 

Wolterstorff, 132.

 

Jonathan Chaplin, "Loving Faithful Institutions: Building Blocks for a Just Global Society," TheOtherJournal.com,  (April 15 2010).                     http://theotherjournal.com/2010/04/15/loving-faithful-institutions-building-blocks-of-a-just-global-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