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使你所處的行業成為耶穌的門徒
先知哈巴谷預言說:「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巴谷書2:14)什麽是那充滿遍地(包括職場)的「耶和華的榮耀」呢?希伯來文「榮耀(kavod)」一詞的原意是「沉重有份量(weightiness)」。上帝的榮耀是滿有份量,莊嚴偉大的(weighty)。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這種份量,其重要性乃是無與倫比的。我們既不能給予上帝榮耀,也無法拿走祂的榮耀。因為榮耀本來就是屬於祂的。在商業領域或任何層面的文化領域裡,沒有什麼比上帝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比上帝更「莊嚴偉大」。
值得注意的是,哈巴谷的預言並不是說全地將最終充滿上帝的榮耀。這是因為全地已經充滿了祂的榮耀。祂的榮耀並沒有缺少。然而,今天全地所缺少的是認識祂榮耀的「知識」。這就是為什麼先知哈巴谷預言「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因此,作為職場傳道人,我們的使命是讓職場認識上帝的榮耀。
更具體地來說,什麼是上帝的「榮耀」呢?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上帝的兒子「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1:3)所以,我們的答案就是: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榮耀。全地,包括職場,都將要認識主耶穌基督的榮耀。因此,我們可以將哈巴谷書2:14解釋如下:
「認識耶和華榮耀(耶穌基督)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包括職場),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作為職場傳道人,我們被呼召去傳揚上帝的榮耀,也就是傳揚耶穌基督,使人們認識祂。這就是耶穌給門徒的大使命。祂差遣我們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馬太福音28:19)換句話說,上帝的榮耀要在全地彰顯,而不僅僅是向某些個人彰顯。我們的呼召是幫助個人、社區、國家、乃至行業來顯明耶穌榮耀的形象。我們越認識耶穌,就越能向我們周圍的世人顯明祂的形像。對國家和行業而言也是如此。當我們傳揚上帝榮耀的知識,上帝就會透過個人、國家或行業來彰顯祂的榮耀。耶穌就是上帝的國度、祂的治理和王權、祂的榮耀、和祂的偉大的實際體現。上帝希望祂的國度透過我們「顯明在地上,如同顯明在天上」。(馬太福音6:10)
在商業領域、或任何層面的文化領域裡,沒有什麼比耶穌更重要和偉大,祂是上帝的榮耀。上帝要使用我們這群人來傳揚這樣的知識:祂的重要和偉大存在於每一個時間和地點,而不僅僅是在主日的早晨或在教堂裡面 。
18世紀的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他很多作品的後面都標示了 「S.D.G.」 的字母縮寫。這些字母縮寫代表「Soli Deo gloria」,意思是「榮耀全歸上帝」。他相信,唯有那些為著傳揚上帝榮耀的知識而創作的作品,才是真正重要而有意義的。巴赫寫道:「所有音樂的目的和最終結果都應當是彰顯上帝的榮耀和甦醒人們的靈魂,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目的。」同樣地,這也應當成為推動我們職場上所有工作的一種態度。
使各個行業成為耶穌的門徒
由於罪的緣故,所有受造之物如今處在敗壞與黑暗中。除非上帝的榮耀—耶穌基督—的「知識」照亮職場的黑暗,否則職場將一直被罪所捆綁,並且被罪的種種醜陋的表現所玷污,這包括腐敗、貪婪、貧窮、自私的野心、驕傲、褻瀆,精神空虛、沮喪、等等。
正因為如此,才需要職場傳道人。耶穌吩咐我們「做鹽」、「做光」,勝過這墮落世界的敗壞與黑暗,傳揚上帝榮耀的知識。(馬太福音5:13-14)。除了看到個人擺脫罪惡的權勢以外,上帝的旨意是要所有被造之物都被釋放,得以自由。耶穌基督是上帝榮耀的顯現,祂能釋放那些處於我們職場影響範圍內的人們,救他們脫離罪的咒詛並重獲自由。當我們在職場活出做鹽做光的呼召時,
「……受造之物就能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羅馬書8:21,NASB直譯)。
我們今天有機會通過彰顯耶穌來翻轉職場,這預示著上帝在末後要「復興萬物,就是上帝從創世以來,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使徒行傳3:21)同時,耶穌已吩咐我們「在地上實行上帝的旨意,如同上帝的旨意行在天上一樣」。(馬太福音6:10)
如果不在職場使人做門徒,我們就無法完成使萬民做門徒的使命。更具體地說,我們必須使那些在我們職場影響範圍內的人們做門徒,而這個影響範圍就是我們各自的行業。整個工商界對一個國家方向和命運的影響力至為重大,超過了所有其他社會領域。
你所處的行業已經做了別人的門徒
如果我們不使我們所在的行業做耶穌的門徒,他們就會成為那些擁有不敬虔價值體系之人的門徒。事實上,已經有人在朝著某個方向帶領我們所在的行業做門徒。要麼是帶領他們認識上帝的榮耀,要麼是帶領他們追隨虛浮、虛假的榮耀。在今天的美國和歐洲尤其如此,有一種「宗教」主導著許許多多的行業,它的名字叫「世俗人文主義」。世俗人文主義正在不遺餘力地用包裝精美的無神論世界觀奪取上帝的榮耀。它聲嘶力竭地忽悠人們去追逐虛假的榮耀,妄圖篡奪耶穌基督在職場的主權地位。
想一想電影業吧。儘管奧斯卡頒獎典禮通常是所有電影愛好者必看的娛樂節目,但它存在的首要目的卻不是讓電影愛好者賞心悅目。相反,這是電影業從業者一年一度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尊榮那些他們認為對行業做出了最大貢獻的同行。每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都將定義電影業的文化,而後者又會對那些觀看這些電影的國家產生更廣泛的文化影響。
你會如何描述你所在行業的主流文化呢?換句話說……
- 你的行業如何看待基督徒?
- 行業領袖的世界觀是怎樣的?
- 行業的道德規範有哪些?
- 在你的行業中哪些東西被人們稱讚?
- 業者們如何對待顧客?
- 公眾如何看待你所在的行業?
- 業內的主要政治,宗教信念有哪些?
你是否正在積極主動地影響你所在行業的文化?換句話說,你是否在幫助推動你所在的行業去彰顯耶穌基督榮耀的形象呢?
在職場挑戰世俗人文主義
富有傳奇色彩的基督徒作家C. S. 路易斯為我們做出了傑出的榜樣,告訴我們如何在最大限度地表達個人信仰和身份的同時,帶領整個行業做門徒。在英國最大的全國性日報《泰晤士報》評選的「自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名英國作家」中,路易斯排名第十一位。[6]他有專門為基督徒讀者寫的書,同時也有為普通讀者寫的書,例如著名的《納尼亞傳奇》系列。在他的《被告席上的上帝》(God in the Dock) 一書中,C. S. 路易斯談及他所在的圖書出版業可以怎樣被上帝使用,以使全英國「重新歸向上帝」:
我們必須攻擊敵人的通訊線。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關於基督教的書籍,而是更多由基督徒創作的、潛藏著基督真理的其他主題的書籍。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一點就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的信仰不太可能被有關印度教的任何書籍所動搖。但是,當我們讀到一本地理學、植物學、政治學、或天文學方面的基礎讀物,並且其中暗含著印度教的教義,我們很可能會被動搖。使現代人成為唯物主義者的,並不是那些直接宣揚唯物主義的書籍,而是所有其他書籍中隱含著的唯物主義的假設。同樣,能夠真正觸動現代人的,不是那些直接宣揚基督教的書籍。但是,如果當一個現代人想買一本關於某種科學的廉價普及性讀物時,他發現市面上最棒的這類讀物全都是由基督徒所著,他一定會被觸動。要讓這個國家重新歸向上帝,第一步就是必須有一套由基督徒編寫的叢書,這套叢書必須打敗企鵝 (Penguin) 和《思想者叢書》(Thinkers Library),奪取它們的陣地。這套書的基督信仰立場必須是潛藏的,而不是直白的,毫無疑問,它的科學性也必須是完全貨真價實的。為了護教而扭曲科學是犯罪和愚蠢的行為。[7]
讓我們來解釋一下這段話。路易斯說「我們必須攻擊敵人的通訊線」。他認識到,撒但一直在使用世俗人文主義(一種披著「非宗教」外衣的無神論世界觀)作為首要的工具,來誘惑人民和文化遠離上帝。世俗人文主義者其實是一種信奉「自我崇拜」的「宗教」。,他們實質上是以這種「宗教」的門徒身份來進行組織和運作,而卻巧妙地避開因被稱為某個「宗教」的門徒所可能帶來的污名。由於世界上的主流宗教都禁止他們的信奉者表達這種對自我的崇拜,所以這些世俗人文主義者就會公開地宣揚說宗教本身是問題所在。他們鼓吹教會應該與其他所有的一切相隔離,並藉此肆無忌憚地將自己的宗教滲透並灌輸到各大社會領域:家庭、商業、政府、娛樂、媒體、宗教和教育。他們在這些領域積極宣傳上帝無關緊要、不重要,甚至會造成負能量和反效果,其實他們要傳達的意思是敬拜上帝會妨礙他們「敬拜自我」的自由。
路易斯希望基督徒在社會的每個領域去挑戰世俗人文主義者的謬誤、自相矛盾、欺騙和自私自利的圖謀,以免基督徒在西方社會繼續被邊緣化。
路易斯關於「讓基督信仰潛藏」的說法時常被人們斷章取義。我多次看到基督徒引用他的這句話,作為自己在社會中不冷不熱、與非信徒沒有區別的藉。當路易斯談到需要「潛藏的基督信仰「時,他並不是在鼓勵基督徒將世界的光、上帝的榮耀「放在斗底下」,讓世人看不見(馬太福音5:15)。而是恰恰相反,正如我們在本章中所探討的那樣,
如果我們完整地解讀C. S. 路易斯上面的這段話,我們就會明白,這個「潛藏的基督信仰「的思路,是他當時所提倡的「讓這個國家(英國)重新歸向上帝」這個運動的一部分策略。換句話說,他希望看到他的整個國家成為基督的門徒,為此,他希望基督徒佔據自己所在領域和行業的制高點並影響這些領域和行業,而不只是影響跟基督教主題相關的各個領域和行業。路易斯的夢想是,在他所處的圖書出版業中,「市場上最好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出自基督徒之手」。
在路易斯看來,如果只是向基督徒推銷一些明確表達基督信仰的創意、產品和服務,我們永遠不可能實現使整個國家做耶穌門徒的異象。所以他希望看到基督徒開發並行銷一些與他們自身領域或行業相關的傑出創意、產品和服務。這些創意、產品和服務應當以他們的基督信仰為根基,並通過他們的屬靈恩賜來表達。同時,這將使基督徒在各自所處的領域和行業內的地位上升並佔據有影響力的高位。這就是為什麼他勸勉基督徒說:「我們想要的不是更多關於基督教的書籍,而是更多由基督徒創作的、關於其他主題的書籍。」
大多數教會傳道人的呼召是明確、直白地宣揚自己的信仰,他們也擁有這樣的自由。因為他們幾乎總是在一種宗教性的環境中,服事一群觀念一致且順服屬靈權柄的基督徒會眾。
相反的,大多數職場傳道人的呼召是以一種更「隱藏」、更「間接」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幾乎總是在職場環境中服事非基督徒。
耶穌說:「天國好像面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馬太福音13:33)我們被呼召做「福音的酵」,由內到外地滲透、翻轉整個世界。
小組討論:如果你所在的整個行業都在彰顯上帝的榮耀,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這是有可能的嗎?
[6] 「The 50 greatest British writers since 1945,」 The Times (January 5, 2008).
[7] C.S.Lewis, God in the Dock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0), 91.